​毛永波 | 銅川三號信箱

毛永波

小時候,同學們問我,你爸在什麼地方工作,我說在銅川三號信箱,同學們哈哈大笑,你爸怎麼能在信箱裡工作呢?那多大的地方,你爸怎麼吃飯睡覺和工作啊?我還是堅持說我爸在銅川三號信箱工作,並且解釋,那是一個地方,大著呢,比咱們村的人多多了,那是因為我去過那裡。

​毛永波 | 銅川三號信箱

據父親講,他是1968年分配到銅川三號信箱工作的,那一年,我五歲,即便是去過,也不會有什麼印象,後來,我一定還去過許多次,包括1978年我在那裡上學大半年,多次的印象疊合在一起,算是對那裡有了一個基本認識。

我們家在白水縣西北鄉,向西走十來里路就和銅川接壤。每次去父親那裡,我們先要步行十五里路到東坡煤礦,那裡有通向銅川的火車。那是運煤的火車,捎帶兩節悶罐子車皮,俗稱為拉牛車,供來往銅川的客人乘坐。這列火車一天一個來回,沒有準點,前後誤差一兩個小時是很正常的現象。蒸汽機車頭,冒著白煙呼哧呼哧地爬行,沿途要停靠好幾個煤礦,掛上裝好煤的車皮,司機師傅註定是要在紅土鎮吃飯的,這一停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路途不長,四、五十公里的樣子,鑽兩個山洞,大部分時間在山澗運行。火車到了銅川車站,離父親的工廠還有二十多公里,運氣好的時候,可以乘坐廠裡的班車,但是好像要等很長時間,也可以到長途汽車站坐長途車,但是經常人滿為患,買不上票。後來的時候,父親有時也騎自行車來接我們。

​毛永波 | 銅川三號信箱

離開銅川,朝西北方向,沿著漆水河,就進入了綿延起伏的大山,在那個年代,那裡的公路除了道窄彎急之外質地一流的好,一鏟子柏油路,油光發亮,夏天汽車開上去有動聽的滋滋聲,因為那是一條汽車運煤專線,大山裡的煤炭要用帶拖掛的卡車源源不斷地拉出來。過了金鎖關,距離父親的工廠就很近了,二、三公里的樣子,三號信箱就坐落在一個叫做何家坊的山坳裡。

從五棟房開始,就進入了工廠的範圍。狹長的山溝道路兩邊因勢而建有許多建築,綿延一公里多。五棟房是五排紅色脊瓦頂的房子,屬於工廠的家屬區。五棟房往裡,是子弟學校,子弟學校分上下兩個平臺,平臺上是教室,平臺下是操場,平臺之間的立面,是一排窯洞,後來做了“七·二一”工人大學的辦公和師生宿舍,父親曾經在那裡做過老師,我在那裡生活的大半年時間裡,就和父親住在他宿辦合一的窯洞裡。

子弟學校再往裡,才真正進入工廠的生活區,也是村民和職工的混合居住區。馬路左手是幾棟單元樓房,那是工廠的老職工的待遇,右手是一個高高的平臺,上面一排挨著一排的平房,是家屬區,也間雜有農舍。突然開闊處,類似於今天的社區廣場,周圍是食堂、商店、醫院、單身樓等等鋼筋混凝土的建築。

食堂在馬路左邊,食堂旁邊,漆水河上有一座橋,橋頭上水泥凸出的字,寫的是躍進橋,橋頭那端,便是工廠的大門,掛一塊白地黑色仿宋字的牌子,上邊寫著“躍進機械廠”。當時的廠直機關在生產區內,整個廠區都屬於軍事管轄區,廠區內戒備森嚴,進入廠區需要通過門崗。我才知道,三號信箱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名字。也是在這裡,我看到了人生的第一輛小轎車,人們稱之為小臥車的高級交通工具,兩頭矮的形狀,很像是糞坑裡的一隻屎殼郎,油光錚亮。

​毛永波 | 銅川三號信箱

在工廠最奢侈和快樂的享受是免費看電影,而且是彩色的,中間不帶換片,有時甚至可以連放兩部,一個禮拜至少能有一次這樣的享受,一般安排在週六晚上,電影院、禮堂和食堂三合一,週六下午早早地去佔位子,這工作一般由孩子們完成,也就是把自家的長椅子短板凳擺在合適的位置,電影快開始的時候蜂蛹而入。不知從哪天開始,電影院的地面上用白色的油漆劃了許多道道格格,寫上某排某號然後開始售票,票價五分,是一個饅頭的價格。

近幾年看過一些零零碎碎的國防工業和三線的資料,結合當年的所見所聞,能基本上還原出來三號信箱的脈絡和概況,算是對父親曾經貢獻過大好年華的那個地方和企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毛永波 | 銅川三號信箱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隨著中蘇關係的進一步緊張,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他們領導的共和國,隨時在為防止和應對大規模戰爭做準備,一方面是全國人民勒緊褲帶搞核武器,另一方面是發展常規武器和配套工業。當時的工業基地主要在沿海和東北,都經不起戰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央決定在西北西南的大山裡,建設一批國防企業,在陝西銅川的大山裡,當時就隱藏著若干以信箱命名的軍工企業,三號信箱便是其中之一,公開的名字是國營躍進機械廠,對內代號977,屬於五機部(兵器工業部)的企業,對外叫三號信箱。977兵工廠生產56式半自動步槍,職工多時達兩千餘人。

977廠是1965年開始建成投產的,而在父親到這裡之前,這裡已經聚集了很多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為了祖國安全和建設來到這裡,這裡也已經形成了一個小社會,從生老病死到娛樂上學一應俱全,只是條件差些而已,但較之於我生活的渭北旱原農村,卻又強多了。

現在想起來,國家在三線建設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巨大的。就說人力,那年頭的大學生是多麼金貴啊,可是在三號信箱,隨處可以見到“臭老九”,子弟學校的幾十個老師,清一色的大學生,而且鮮有師範生,他們大多數都是工科生,分配到工廠之後轉行當老師的,有什麼辦法呢,工廠的子弟也需要有人教育啊。

三線企業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潛伏在銅川深山裡的信箱們壽命都不長,隨著國內改革開放和國際形勢變暖,也是由於技術的進步,56式半自動步槍作用越來越小,現在大約只作為禮賓槍使用了。1984年該廠由於國家政策對“三線”企業“關、停、並、轉”,企業解散。

​毛永波 | 銅川三號信箱

毛澤東思想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智慧。圍追堵截,重兵壓境,首先需要的是強大自己,強大之中,軍工第一,此乃禦敵之器。強大的國防,不僅是防禦的重盾,更是攻擊的利刃,不論何時何地,都是威懾力,值得今人做一番認真的考量。

三線企業在特定的歷史年代發揮了重要作用,三線人不僅為國家的國防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國家的基礎工業,尤其為西北、西南的基礎工業填補了空白,為國家的整體工業佈局趨於合理做出了重大貢獻。三線企業均在邊、山、洞,自然條件極差,三線人犧牲了自己的青春,犧牲自己的健康,犧牲了子女教育,最後在國家政策的大背景下,不得不選擇二次甚至是三次就業。

孤零零的一個工廠掉進山窩,特殊的性質與外界來往很少。工人階級的領導地位決定了生活比當地人優越很多。大人可以聽收音機、甚至能看到黑白電視,看電影、舉辦球賽,串門子、上山挖藥、打山雞。男孩都會滾鐵環、打陀螺、玩彈弓、贏煙盒、鬥雞,下河捉泥鰍逮螃蟹,女孩都會跳皮筋、丟沙包、踢毽子子、跳大繩,淘氣點的小孩掰過農民的玉米、摘過瓜果,小孩模仿力很強,會學著說不同地方的方言。孩子們胸前都掛著自家鑰匙,大人忙著上班,小孩自己回家開門。

父親所在的銅川三號信箱,雖然山清水秀,但是水質嚴重不好,當地老百姓患一種大骨節病,據說與水質有關。生活極其艱苦,記得七十年代後期,工廠每天就派出兩輛水車到銅川拉水,供人們飲用和做飯。

記不清是哪一年了,我和母親去看望父親,住在父親的單身宿舍裡,單身宿舍緊靠山腳,半夜裡,聽見有人喊叫攆狼,父親就掮了棒子,和工友們一同出去攆狼,父親臉上一副稀鬆平常,感情山裡的野狼是經常光顧的。農村糧食緊張,我們三人吃父親的一份口糧當然更緊張,父親下班之後,就到地裡去刨農民沒有刨淨的洋芋紅薯,聊補無米之炊。

​毛永波 | 銅川三號信箱

越是物質匱乏的年代,越是能體驗到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越。一線的職工和技術人員,他們都會無師自通的打木工傢俱,那些外運來的包裝木板就是他們的材料,他們也可以在當地買些便宜的木料,反正山裡什麼都缺,就是不缺木料。後來我才明白,他們都能看懂圖紙啊,能把金屬加工成各種精密的元部件,木料就不在話下了。菜地的圍欄,都是工廠衝過的下腳料,一條條規則而又有花隙的薄薄的鐵帶子。就連提水的水壺,都是自己用子彈盒焊制的,兩個子彈盒扣在一起,焊個壺嘴,焊個提手就成,那一壺水的數量可是不少,螚灌三個多暖水瓶呢。家裡用的小板凳,就是兩個廢槍托上面釘一塊木板,精緻的很呢。殘次的槍刺,楔進兩道牆裡,拉一道繩子,就可以晾衣服被單。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銅川三號信箱在歷史上也就存在了不到二十年時間,工廠解散之後,無論是組織幫助安置,還是大家自行聯繫,總之,老百姓做鳥獸散。在那裡,應該是成長了父母子女兩代人,父輩成熟,子女成人,但那裡不是他們的籍貫,也不是他們的故鄉,尤其是第二代人,他們只是曾經在那裡成長,對那裡的山山水水還是有一份哺育成長的感情。封閉、獨特的孤島文化氛圍,使他們有的是更強烈的異鄉感,他們不知自己的歸屬,他們既不是本地人,對老家又沒有感情。我只是那裡的匆匆過客,1978年離開,至今40年過去,也曾經去過那裡幾次,2009年暑期,竟然是專門尋訪少年記憶。

​毛永波 | 銅川三號信箱

當年的建築依稀仍在,但早已殘垣斷壁物是人非。曾經有過兩三千人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呼啦啦人去屋空,自然是頹廢和荒蕪。據說這個地方曾經交給地方辦過一個水晶材料廠,但是很快就倒閉了。當地的農戶很少,他們也使用不了那麼多的房屋,所以大量的房屋就在閒置中破損,當地人有養牛的的習俗,很多房舍就充當了牛圈,甚至是豬欄。雖然看了讓人唏噓不已,但是傷感也就是夏天的暴雨,一陣就過去了,回到工作單位,該幹什麼還幹什麼。

有一位當年初中的同學在當地為官,前年邀請我去圍觀銅川的石林,我不知道石林在什麼地方,他拉著我三繞兩拐,竟然來到了何家坊,我就納悶當年怎麼沒有發現這麼美麗的景色,全三號信箱的人也都沒有發現這麼美好的風景。看來發現美也是要和心境緊密聯繫在一起,當年是為了建設和生活,無暇顧及美的存在,今天是有生活有情致,關鍵是有了發現美的目光,現在這裡已經成為銅川的一處旅遊風景區,接待著省內外的遊客。我又刻意去看了看當年我生活過的學校,整容一新,似乎是有什麼大用場。

技術和工具的革新劃分了工業革命的時代,當年三號信箱的那些技術和機床是前工業革命時代的標本,當年的秘密現在也許早已成為無人問津的資料,但是工廠依舊,廠房依舊,生活區依舊,機械依舊,工藝依舊,不僅是人們留戀故舊,這畢竟也是技術進步的一個階段,倘若有人有心,政府有力,在這裡建設一個三線軍工企業博覽館(園)也許是個不錯的事情呢。人們不僅要在觀光體驗農業中徜徉,也許還需要在觀光體驗工業中穿梭呢。

​毛永波 | 銅川三號信箱

​毛永波 | 銅川三號信箱

來源:銅川文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