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發展

當前經濟全球化正遭逆流,全球競爭形勢複雜多變,世界格局正在經歷新一輪大變革大調整,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不確定性正在進一步增加。2020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在國際技術主權之爭愈演愈烈的新發展格局下,西方發達國家設置的技術壁壘和進行的技術封鎖使我國的技術趕超與創新型國家建設之路正面臨嚴峻挑戰。“十四五”時期將是我國實現產業升級與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轉型期,產業的協調發展和結構的提升將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表徵,而產業素質與效率的提升又體現為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產品質量的提高。在產業升級發展的背後,技術創新無疑是支撐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極為重要的一個要素。作為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後發大國,我們需要著眼於新科技革命的演進趨勢,提高把握技術趕超機遇的能力,加強對關鍵核心技術的預先研究,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性、前瞻性、關鍵性技術和產品,驅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

以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發展

  第一,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型國家的基本特徵是以追求原始性科技創新為國家發展基本戰略取向,以原始性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以企業作為科技創新主體,通過制度、組織和文化創新,積極發揮國家創新體系的作用,不斷把國民經濟推向從事高新技術經濟活動,從而處在世界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鏈條的高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多個。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雖然在科技創新領域成績斐然,但仍然處在趕超者的行列。我們在科技創新投入和科技成果產出量方面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科技創新投入的強度和創新產出的質量水平還有待提升,對外技術依存度高的現實制約著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關鍵核心技術還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需要採取積極措施實現由技術趕超者向國際創新規則體系塑造者的轉型,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歷程表明,創新型國家建設既是一個對外開放、學習趕超的過程,又是一個國內區域間協同推進的發展過程。我們既不能照搬美國、日韓模式,也不能照搬歐洲國家模式。應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學習借鑑的基礎上,倡導多元化創新與協同創新,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國家創新系統與經濟全球化協同發展。要積極支持國內企業“走出去”,培育全球性企業,不斷提高國際分工地位,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以核心、共性技術產業化為重點,通過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紐帶聯結形成的多重力量相互交融、交叉影響、協同作用、螺旋前進的創新網絡,推動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第二,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機遇,構建新型產業技術創新機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必須關注世界科技變革趨勢,根據出現的技術趕超機遇窗口性質動態配置創新資源,增強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期的能力。要轉變以往沿著技術引進、技術模仿到技術創新的發展路徑,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集中資源,打造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適宜創新生態環境,改革阻礙科技創新的制度體制,實現創新突圍,積極參與到國際科技競爭中去。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產學研創新聯盟組織鬆散、缺乏有效合作、創新機制沒能真正形成合力等問題。我們雖有各式各樣的創新聯盟,但缺乏從機制上進行有效設計,沒有形成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相互融合和良性互動。在新發展格局下,科技領先國家處於舊範式成熟階段和新範式的爆發階段,這恰恰能夠為我國實現創新驅動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機會。要充分重視把握科技革命帶來的範式轉換過程中的趕超機遇,著力構建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三位一體”螺旋式創新推進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結合企業現狀與分佈特點,建立具有內在創新動力的現代企業制度。

  第三,優化創新空間網絡結構,打破產業技術創新孤島現象。提出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以來,全國範圍內逐漸形成了由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構成的全國創新空間網絡結構。但總體來看,這些創新極和創新節點並沒有完全按照以產業分工為基礎、以產業間互動發展為核心的原則來建立,結構趨同、重複建設的現象時有發生。現代產業技術創新往往涉及多個學科、多個主體、多個應用領域的協同推進,而目前這些區域和園區的產業空間集聚更多的是企業的盲目堆砌,在產業空間結構上表現出缺乏協同和凝聚力,造成產業技術創新的碎片化和孤島現象,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產業集聚和協同創新。這樣一來,也就難以長期、穩定、持續地推動科學技術商品化、產業化進程,難以實現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因此,各級政府應該從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向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實行更為積極的產業政策,在全國範圍形成規模不等、產業特色鮮明、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分工的產業創新集群區域。將國家及各地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的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減少重複投入,提高公共創新資源的使用效率。優化產業鏈與創新鏈的交互作用,努力讓技術、人才、資本等各種創新要素彙集融合,推進產業鏈與科技創新的深度結合,集成創新,提升創新系統和產業體系的整體效能。

  第四,升級產業創新系統,推動技術產業化發展。產業創新系統的本質是把系統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的創新活動聯繫起來,以技術創新為核心,推動產業內新技術或新知識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但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新興產業存在強烈的空間依賴性,創新空間的鎖定效應非常明顯,區域發展差距存在擴大趨勢,國家整體產業創新系統功能沒有很好發揮。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升級產業創新系統,推動技術產業化發展。一要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建設,特別是共性技術支撐體系,鼓勵不同類型的創新主體建設產業技術研究機構,逐步建立“多模式、多渠道、多層次”的共性技術研發體系。建設國家級創新平臺,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範,探索建立一批適應新興行業特點的新型產業研發機構。圍繞重點產業領域,推進產業創新聯盟基於技術標準和產業鏈合作開展標準化體系的研發創新,支持團體和聯盟標準建設,促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二要促進金融資本與技術創新的結合,探索技術與金融結合的發展渠道,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設立企業創投基金。三要引導創新型人才向產業集聚,完善人才激勵與發展機制,加快培育符合產業技術創新需求的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四要營造適宜創新創業的創新生態系統,把激發個人和組織創新活力與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結合起來,打造大中小微企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技術創新企業生態鏈,以及一批適合不同行業特點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五要創新科研成果評價機制,支持創新成果產業化,鼓勵科研人員和團隊運用創新成果創業,支持其向眾創空間和產業基地集聚。六要升級產業創新系統,強化對企業創新的扶持政策,完善支持創新的各項制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激發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推動企業走上一條產品附加值高、競爭差異化的道路,把創新發展作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實現轉型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實現產業升級發展。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與戰略重點研究” (15JZD017)階段性成果)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謝富紀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