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地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

一块块和砖头大小的卧碑上写着逝者的名字,旁边“陪伴”它们的则是一棵棵松树,后面有一大片盛放的油菜花,走进宿豫区保安乡张圩公墓的树葬区,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清幽而安静的感觉。


节地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

宿豫区保安乡张圩公墓的树葬区


“每个墓穴占地面积不到0.1平方米,仅仅是一个墓碑大小,而木制的骨灰盒虽然达不到短期内可降解的要求,但也是可降解的,这就是树葬的环保之处。”3月27日上午,已经陆续有村民前来张圩公墓祭扫,从公墓管理员陈树堂那儿,记者了解到,该树葬区共有100余穴,已经安葬了30余位逝者,还在缓慢增加中。在保安乡,许多逝去的老人之所以选择树葬的方式,是他们觉得这样让生命重归自然,也是入土为安了。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早在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之前,宿迁就已经开始推广节地生态葬。2004年,为了提倡环保,宿豫区保安乡就开始推广树葬,而树葬就是节地生态葬形式之一。除此之外,节地生态葬还包括水葬、壁葬、草坪葬、花坛葬、骨灰堂、骨灰墙等形式。


据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郭家利介绍,节地生态葬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殡葬的问题而衍生出来的环保型殡葬形式,主要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殡葬,以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节地生态葬的出现顺应了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绿色主题,促进了生态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从而使得殡葬行业向着绿色、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顺应新潮流的新型殡葬。


节地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

宿北大战烈士陵园


宿迁推广的节地生态葬类型有:

水葬,将骨灰撒入海、湖、河中。

树葬,将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坛或骨灰盒中后置入墓穴当中,然后在上面种上树木。

壁葬,这是一种生态葬形式,通过将骨灰置入墙壁内,分为室内壁葬和室外壁葬;

草坪葬、花坛葬,这个和树葬有点类似,都是将骨灰放入可降解的骨灰坛或者骨灰盒中,然后在上面种植鲜花、草坪的生态形式。

骨灰堂,室内骨灰架寄存,是目前骨灰安放的主要方式。

郭家利告诉记者,在宿迁,水葬这一形式几乎没有丧户选择,而其他的树葬、草坪葬、花坛葬、壁葬等都是有逝者家属选用的。


现场直击

3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宿豫区曹集乡公益公墓,在葱郁松柏、茵茵绿草的掩映下,一块块黑色卧碑呈现在记者面前。除了前来祭扫的村民,还有一些前来选墓穴的村民。在宿豫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负责人叶再洲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该公墓的“骨灰堂”。


“顾名思义,骨灰堂就是立体式存放骨灰设施的其中一种方式。”叶再洲告诉记者,该公墓的骨灰堂可存放280个骨灰盒,但目前只存放了30多个,这种形式接受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我今年60岁了,也曾想过自己百年之后的事。我觉得能有个墓碑就行,花坛葬、草坪葬都可以接受,毕竟和花花草草作伴,也不那么孤单。”曹集乡曹家集社区居民梁启中说。


据悉,像曹集乡这样的公益性公墓在宿豫区已有10处,基本实现了“一乡一公墓”。叶再洲说,如今,他们的重点工作是健全文明生态葬体系,加大对殡葬改革的宣传引导力度,对选择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生态葬的,政府部门还将给予逝者亲属一定奖励或补助。


官方声音

今年内,全市所有乡镇公墓都将配套建设生态葬区


据了解,为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态方式安葬骨灰,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宿迁根据已有安葬设施情况和未来需求预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每座公益性公墓中均建设生态葬区和立体式骨灰安葬设施(骨灰堂),强化安葬设施的生态功能,为丧户提供多元化骨灰处理服务。目前,宿迁市共有5处经营性公墓、101个乡镇公墓配套建成生态葬区和立体式骨灰安放设施,建成率分别为100%、93.5%。郭家利说“:为推进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预计2020年内,全市所有乡镇公墓都将配套建设生态葬区和立体式骨灰安放设施。”


郭家利说:“从土葬到火葬,再从农村散葬到公墓集中安葬……中国的殡葬改革一直在移风易俗、破旧立新,从未停止过,眼下,节地生态葬的推行也日趋成熟,希望能被广大群众更好的认可与接受。”


节地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


节地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


节地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

万豪实业节地生态葬案例


作为专业的节地生态安葬方案服务商,上海万豪实业参与打造了国内外众多经典节地生态葬案例,服务陵园客户数量高达数百家!上海万豪二十年来整合全球先进殡葬理念,联合公司国内外专业设计师团队,根据墓园整体布局、文化背景及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将多种葬式自然融入陵园景观,融墓于景,同时结合环保产品,为客户打造真正的绿色生态公墓。


节地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


节地生态葬,让生命“终归”自然

万豪实业节地生态葬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