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丟失的“年味”

看見“年味”這個詞,讓我想起了小時候,過年前,張燈結綵,家裡準備了各種年貨,包括平時吃不到的,可以一飽口福,孩子們帽子上插著花,穿著新衣服興高采烈地走街串巷,幫著家裡把新年春聯貼好。過年時,一家人坐在一起看著春節聯歡晚會,吃著年夜飯,也可以結伴幾人去親戚鄰居家拜年,他們都會往我們口袋裡塞滿各種家裡有的或者沒有的年貨,邊吃邊轉,而且最高興的是不用上課,不用做作業。現在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已經沒有了孩童時過年的興奮感,不知不覺間,還有不到一週就過年了,親戚家還沒去,年貨也沒備......

在人們的回憶中,過去的年是紅火熱鬧的,她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紅火、熱鬧”是年的代名詞。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年的期望值更高,可是,年還是和以往一樣,方式沒有太大改變,所以,人們的失落感會越來越重,經常會聽到很多人皺著眉頭說過年越來越沒有意思了。

其實,年並沒有變,只是感覺變化,“年味”並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應該是精神上的。無論是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還是守歲,燃放鞭炮,拜年等等,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團圓、親情、祥和,此中包含著無比強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社會變化的速度在加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加快,傳統的吃團圓飯、貼春聯、放鞭炮等人們已司空見慣的過年方式也應該推陳出新,跟上變化的潮流,這樣也許好多人就不會有“年味越來越淡了”這種感慨了。

找回丟失的“年味”

找回丟失的“年味”

找回丟失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