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丨她是疯女人,令人心疼的疯女人

她一头栽进了他的生命中,就像跌入了万丈深渊。

从那一秒起,充满激情,又狼狈不堪.....


这不是我喜欢的故事,可我又无法找到理由去拒绝阅读它。故事篇幅并不长,而我却有过几次想停止阅读的念头,或许是翻译版本的缘故,实在有点矫情加枯燥无味,我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想到了该如何却给这个故事泼冷水。最后,我输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丨她是疯女人,令人心疼的疯女人


这翻转的开始在我去观看了由此故事改编的孟京辉话剧。一个演员,两个小时,没有废话,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她冷凝地读着信的内容,在舞台来回走动,在情感的拉扯中说着与他相遇的点滴,像是一场与茨威格的时空对话。虽仅有一张床,一张简陋的厨桌,却令我仿佛看到在那个寒冷的夜晚,13岁的她卷缩在他门口的模样;看到她离开那个家时的难过眼神;看到她与他再次相遇的缠绵;看到他离开消失的背影;看到她当了交际花后那个放荡的倔强;看到她渴望他认出她的期盼......原来当我们走进那个女人的心里再去读这个故事是一点都不会感到枯燥的。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的思想斗争尤其强烈,一面是不解,一面是心疼,直至她倒在舞台上,一滩红色的液体流下来,仿佛万念俱飞般,我好像理解了一切。

剧终,舞台的灯亮起,我看到前排的一名女子偷偷用纸巾擦掉了眼泪,我还注意到在演员演绎的过程中,她有拿着书本在阅读。我当然不知道是哪一部分触动到令她落泪,不可否认的是女人对于女人的“遭遇”,往往能很容易感同身受。走出剧院的时候,旁边的一名女子对其同伴说,感觉很压抑,说不出的压抑。而另外一边的两名男子正津津有味地讨论着演员穿着内衣出来的那一part,男子说,我以为她会把外面的衬衣脱掉。听到这一句,我在心里笑了,是在笑男人和女人在同一个故事中截然不同的关注点。对此,为什么故事中的男人认不出她的原因也已经迎刃而解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丨她是疯女人,令人心疼的疯女人


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殉道式的暗恋,或许不过是她在找一个理由对童年的懵懂爱情说怀念罢了。她有过几次可以对他说出她喜欢他,但最终她都没有开口,她一直在等待他把她认出,然而最终也没有。看到许多人说这样的爱有点卑微,我不认为如此,她的爱不卑微,而是倔强,也是一场爱情博弈。她赢到他的肉体,输给了灵魂,这是一场平局的爱恋,我觉得不必给她的爱定义为卑微。

不止是一场无声又张扬的暗恋,还是一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写照。这个女人的“疯”在儿子去世后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倘若不是失去了儿子,我想也不会写下这封剖白信。从童年起就建立起的爱情防护墙,历经十几年,还是坍塌了,悄无声息又惊天动地。我说她“疯”,并不是精神上的疯癫,而是在灵魂上对爱情的执迷,其实她真的不知道爱那个男人什么,女人渴望的安全感?他没有!女人喜欢的温柔?他没有!女人沉溺的情话?他也没有!如果要找理由,可能是他年轻时的英俊潇洒的外表,以及身上散发出来的书生气质,撬开了十三岁姑娘的少女好奇心,从此烙印了在她的心理,直至死去!

她最后的“疯”是对生命的清醒诉说,对那个男人“一丝不挂”的表白。与其去想为什么她不对男人说出她的身份,不如试着去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做。世界上的许多爱恨情仇都没有原因,爱恨一瞬间,当局者清,旁观者迷。她始终忠于自己的情感,忠于那份初见的爱恋,甚至忠于那个脏乱的世界。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丨她是疯女人,令人心疼的疯女人


如果你叫我,就算我呆在坟墓里,也会涌出一股力量站起来,跟着你走


2005年徐静蕾将此故事改编成电影,对比下来,少了一份洒脱,多了一点细腻,不过西方的女人奔放放在东方女人的身上毫无违和感,是一个不错的改编。在中国女导演群体中,徐静蕾绝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特别在她喜欢独立特行。有很多人讨厌她,也有不少人喜欢她,佩服她。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面的女子一样,她有另类的固执。

故事的最后

男人从颤抖的手把信放下,然后久久地沉思。回忆在他心头浮现,他想起了一个邻居小孩儿,想起一位姑娘,想起夜总会的一个女人。但这一切只是模糊,飘忽无形,构不成画面。他觉得所有这些形象仿佛都梦见过,仅仅是梦见而已。

别怪这个男人,他也是这场爱情的局外人。

文章开头说我输了,输的不是在我爱上这个故事(我并没有爱上这个故事),而是我收回那盘冷水,开始思考这个疯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