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細述歷史,“大國儀仗”是如何煉成的

在我國重大的國事活動和重要的紀念慶典現場,總少不了儀仗兵的身影。近期,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國家記憶》欄目推出紀錄片《大國儀仗》,多維度細述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的發展史,反映出我國軍隊建設的發展與國家實力的崛起,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國的尊嚴、自信和友善。

影像細述歷史,“大國儀仗”是如何煉成的

《大國儀仗》敘事線索清晰,帶領觀眾多角度瞭解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的發展史。首先,以重大司禮任務為敘事主線,串聯起整個儀仗大隊的發展史。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第一支儀仗隊在二十餘天內迅速煉成;1972年,在“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上,中國儀仗兵揚眉吐氣,迎來建交高潮;1997年香港迴歸的政權交接儀式上,中國儀仗兵化險為夷,展示了大國風範;再到2008奧運會開幕式、2015年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紅場閱兵等重大歷史現場,中國儀仗兵都展現了過硬素質和非凡風采。其次,以部隊建制和裝備變遷為線索,《大國儀仗》勾勒出共和國所經歷的滄海桑田。最初,在艱苦的戰爭條件下,儀仗兵裝備窘迫:延安粗呢做軍服,從日寇手中繳獲的武器做禮槍,還有綁腿、黑布鞋、白線襪、“18G·A”字樣的臂章,都是那段歷史的特殊印記。在留存的歷史影像中,儀仗兵們手拿步槍、斜挎子彈袋,腰前彆著三個長柄手榴彈,臉上是不卑不亢的表情。70年後的當下,儀仗兵們身著新式禮賓服,錚亮的金色腰帶與各類配飾閃耀奪目,華美的禮服和帥氣的長筒皮靴無時無刻不在展示著軍容和國威。珍貴的歷史影像配合懸念迭起的歷史事件,讓觀眾再度見證了共和國曆史上諸多重大事件和難忘的光輝瞬間。

憑藉多角度的親歷者講述和多組精確數據,《大國儀仗》為觀眾解密“軍旅標兵”是如何煉成的。743.25米的閱兵線恰好是1984塊方磚的長度,以75cm的標準正步丈量,走完需要991步,8分33秒;拔刀、撇刀、立刀、託刀、舉刀、刀入鞘,一個完美的中式軍刀禮,要在不看刀的情況下將1.65公斤重的指揮刀插進寬僅有3毫米的刀鞘中;1997年香港迴歸,為了國旗伴著國歌最後一個音符升起,升旗手將時間精確計算到每秒上升0.123米;為編排2015年的“斯帕斯卡亞塔樓”國際軍樂節上千變萬化的隊形和閃轉騰挪的禮賓槍,女儀仗兵們畫了一千多張隊形設計圖……70多年裡,3000多次外國首腦來訪等儀仗司禮任務,當嘹亮的軍歌響起時,儀仗隊總能以氣宇軒昂的精神面貌,抬腿帶風、落地砸坑的威武正步出現在世界面前,這種數十載不變的完美,靠的是精確到分毫的計算和日夜兼程的苦練。

在表現人民儀仗隊形象乃至國家形象時,《大國儀仗》不忘描摹個體,深入立體地刻畫出禮儀兵個體的氣節和形象。為了1984年的國慶閱兵,擎旗手程志強想出了各種強化訓練的手段,換鋼管、灌沙子,在旗杆頂端掛水壺,身子上掛沙袋,他的手磨出了繭子,旗杆都練壞了幾根,甚至在白天訓練結束後,晚上還要到天安門上單獨進行實地訓練。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147米、209步的護旗被改為僅7米,經歷了高強度訓練的儀仗兵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難掩委屈和不甘的淚水,但他們仍舊潛心苦練,最終在奧運開幕式上留下了短暫但耀眼的光芒,體現了極強的政治意識和大局意識。從過去到現在,每一位儀仗兵都為司禮任務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在《大國儀仗》的鏡頭裡,曾經閱兵場上的偉岸軍人已成為頭髮花白的老人,但當他們回憶起過去的奮鬥時光和現場盛況,仍舊迸發出強大的激情,“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爭光!”

從無到有,從臨時借調到建立氣勢非凡的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從裝備簡陋到華裝利器、厲兵秣馬,變的是人民軍隊的強大和國家的強盛,不變的是中國儀仗兵的艱苦奮鬥和莊嚴挺拔。紀錄片《大國儀仗》為中華民族站起來、祖國強起來畫出了一條清晰、深刻的趨勢線,向世界遞出了一張崛起大國的嶄新名片。(作者: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教授 聞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