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虧損,誰之過?補足氣血,運用這5箇中醫調理方法

  《黃帝內經》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指出氣血之於人體的重要性,即氣是病之根,血是病之本;病從氣上生,病從血上起;氣血不調既是疾病的起因,又是惡化的根本。換句話說,氣血乃生命之根本,人體的基本物質都圍繞著氣血而運行。

  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臉色蒼白、四肢無力、心悸失眠等都是氣血不足症狀的表現。而對調理氣血不足,中醫認為,養氣補血對人體健康缺一不可。氣屬陽,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血屬陰,是氣的載體並給氣以充分的營養。


氣血虧損,誰之過?補足氣血,運用這5箇中醫調理方法


  一個氣血充足的人,總是會表現出精神十足、精力充沛的樣子;他們經絡通暢,手足溫暖;食慾好,睡眠好,排便通暢。反之,將會精神萎靡不振。

  補氣養血講究頗多,最基本莫過於合理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但調理本身是一個緩慢漸變的過程,本文推薦五個步驟來完成補氣養血的調理:

  1、調理脾胃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中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之血”之說,認為血液是通過脾胃運化生成的,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所以,補氣養血必須重視脾胃的調理。


氣血虧損,誰之過?補足氣血,運用這5箇中醫調理方法


  養足氣血,食補則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平日在飲食上,可多吃些養精的東西,如黑芝麻、黑豆、山藥、核桃、蓮子等,有利於延年益壽、強身健體。還可多食南瓜、薏米、扁豆等健脾益胃的食物。此外,還可試著煎服“參芪術茶”:

  煎制方法:取黨參5克、黃芪5克、白朮3克、淮山藥3克、升麻3克,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衝飲至味淡,有補脾益氣、昇陽止瀉之功效。

  2、養護肝血

  中醫認為,“肝鬱則脾虛”,鬱悶暴怒的情緒會損傷肝、脾,導致氣血耗傷。肝藏血,主疏洩,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因此養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


氣血虧損,誰之過?補足氣血,運用這5箇中醫調理方法


  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這,就是常說的“人臥血歸肝”。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功能,增強解毒功能。因此,切忌生氣、杜絕熬夜,注重勞逸結合不可過度勞累。如果想臟腑平衡、身心安康,就必須順應天地自然規律,“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做到“和於陰陽,調於四時”。

  中醫認為“久視傷血”。對於久坐電腦旁的上班一族,特別應重視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耗傷氣血。

  3、遠離寒邪

  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邪可讓血液瘀滯,經絡不暢,氣血生化受阻,極易導致關節病變、腸胃不適或誘發咳嗽。


氣血虧損,誰之過?補足氣血,運用這5箇中醫調理方法


  冬季出門,注意保暖,務必戴好帽子、圍巾、手套等。飲食上忌食寒涼。常用溫水泡腳、多做按摩。老人氣血常不足,尤其需要注意。護理好兩個部位——咽喉和肩部。這是身體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犯。護理好它們,有助於幫助身體緩衝低溫的寒氣。

  飲食上,少吃寒涼,忌冷飲。寒邪初起時,喝姜棗湯有助於緩解症狀。製作方法:取生薑3片,紅棗5顆,加水煎煮3-5分鐘,引用即可。

  4、加強運動

  運動有助於脾胃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氣血,讓人胃口好、睡眠足,是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一步。此外,運動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如果用腳踏實地的方法,走路就是不錯的方法。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舉手投足間都是鍛鍊。


氣血虧損,誰之過?補足氣血,運用這5箇中醫調理方法


  建議平時選擇一項自己愛好的運動,如打球、跑步、游泳、跳繩、馬術、摔跤、瑜伽、打太極拳等。切記,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者運動前一定要做好熱身運動。這有助於關節活動開,以免拉傷關節,也不至於降低心臟負荷。

  5、食用藥膳

  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有一味補氣可食湯——“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之功效甚佳。煎制方法:取人參10克、白朮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與羊肉燉食即可。


氣血虧損,誰之過?補足氣血,運用這5箇中醫調理方法


  唐代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也有一味補血可用湯——“四物湯”,堪稱中醫養血的經典藥方。煎制方法:取白芍、當歸、熟地黃、川芎各9克,加250毫升水,煎至150毫升水時,空腹熱服。

  這些湯同樣適合腸道功能弱,營養不良,希望增肥的人;生活壓力大,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下的人;膚色暗淡、失眠長斑、內分泌失調的女士。

  此外,用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何首烏、枸杞子、阿膠、丹參等中藥與補血的食材如紅棗、龍眼肉、山楂、菠菜、胡蘿蔔、黑木耳、黑芝麻、豬肝、豬血、烏雞、紅糖等一起,做成可口的藥膳,均有極好地調節內分泌及養血的功效。

  學習科普,是保護自己和家人最強悍的武器。感謝大家的閱讀、關注和點贊。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加關注在私信裡留言,我會為大家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