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徐志摩原本是去美國留學,卻放棄了美國讀博士的機會,到了英國劍橋大學。在劍橋,他遇到了紅顏知己林徽因,遇到了藍顏知己狄更生,遇到了女作家蔓殊菲兒……無論是人生還是情感都由迷茫走向篤定。那個劍橋之春讓徐志摩豁然開朗,人生和事業雙雙開掛。

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雖然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可這段為期一年半的經歷卻對他走上文學道路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劍橋文學史》上也有徐志摩的一席之地,他和華茲華斯、拜倫和羅塞蒂等劍橋文豪比肩而立。徐志摩有幸遇到劍橋,劍橋也有幸造就了徐志摩這個中國現代詩歌王子。

徐志摩為劍橋寫了很多詩歌,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就是這首傳世佳作——《再別康橋》,也是中國現代詩歌的壓卷之作。(在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實際上就是劍橋,英文名稱是Cambridge)

同為新月派的聞一多曾經提出了現代詩歌的“三美主張”:音樂(音節)美,繪畫(辭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本文擬從音韻之美、繪畫之美和意蘊之美來分析這首詩,讀懂這首看似簡單卻意味深長的雋永詩歌。

01 音韻之美:兼具自由和韻律的新格律詩

徐志摩1920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後放棄繼續讀博的機會,1921年春來到英國,經狄更斯介紹,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最著名的國王學院,1922年8月離開劍橋。其後,1925年和1928年,徐志摩兩次短期造訪劍橋。最後一次造訪劍橋,在回國時候,徐志摩寫下了《再別康橋》這首經典名詩。

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在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康橋實際上就是劍橋,英文名稱是Cambridge,徐志摩這個詞前半節音譯,後半截意譯,合起來就是康橋。現在的“劍”字,是四聲,有種劍拔弩張的感覺,而徐志摩用的“康”字,是一聲,讀起來溫婉平和。

或許先入為主和深入人心的緣故,“再別康橋”更好聽。

說到詩歌的音韻美,不得不說中國早期的新詩,實際上是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反叛,追求絕對的自由,就像胡適的新詩一樣。到了新月派開始確立新的典範,也就是新的格律詩,既有自由,又有一定的格律。我們來看這首詩:

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第1、2、3、4節都有押韻,分別是ai、ang、ao和ong,到了5節則相對自由隨心,包括句式的長短和韻腳的安排,最後的第6節,又恢復了形式和韻腳的規整。即便是第5節看似自由,實際上,前半節不太押韻,後半節也是押韻的,笙簫和康橋。

作者在1、2、6、7小節以明朗的韻腳收尾,而3、4、5小節的韻腳相對來說則較為低沉和緩慢。其間,高低輕重緩急快慢的變化令人如醉如痴。

整體來看,規律中有變化,有如康橋的湖面碧波盪漾,金柳披拂,聲聲扣人心絃。

值得一提的是,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尾的“悄悄”,兩個疊詞的多次使用,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的深情。

02 繪畫美:六個小節,宛如六幅油畫,色彩明媚,意境迷人

借景抒情是本詩最大的特點,因此景色描寫是詩人的重點。

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第2、3、4、5節,寫出了劍橋的自然風光之美,以及在詩人心中激發的夢幻般的想象。

第2節,河邊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這一比喻新穎別緻,除了新娘,還有什麼的豔影能讓人心如此盪漾沉醉呢?

第3節,軟泥上的青荇,這是中國古典意象,在康橋是虛指。由夕陽引向了康河,康河的水草在招搖,而我願意做康河裡微不足道的一條水草,在她的柔波里輕睡。

第4節,僅僅是金柳和青荇還不夠,還要有清泉, 還要有天上虹,裡面有著彩虹似的夢。

第5節,有夢就要追尋,長篙伴我,載著漫船清輝放歌歸來。可惜就要離別……

這四節,每一節都是一幅絕美的油畫,夕陽下的金柳,新娘的嬌羞,我的沉醉;青荇招搖,柔波盪漾;樹蔭下的彩虹;滿船清輝放歌歸來,夏蟲沉默。

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而第1節和第2節,雖然同樣都是揮手作別,但卻不同,一個是招手作別,一個是揮揮衣袖,一個是作別西天的雲彩,一個是不帶走一片雲彩。

作者的寫景的時候,最妙的是虛實結合,既有康橋的自然風光,又有作者心中夢幻景色的加持。

“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唯獨在劍橋。”

《再別康橋》繪畫之美還在於異國情調和中國古典意境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重鎮倫敦劍橋,徐志摩看到的是西方的自然美景,可他使用的又是中國傳統的詞彙和意象,比如金柳,青荇,榆蔭和浮藻,雖是不同的國度,大自然的美和人類的情感是相通的。

此景此情令人感覺彷彿康橋就在我們身邊,就在中國,不是大洋彼岸的異域國度。

徐志摩寫出了不同文化下每個人都能感知到的絕美景色,一種純粹的美感。

03意蘊美:劍橋是徐志摩心靈的故鄉,新生的源泉

到了倫敦之後,徐志摩進倫敦經濟學院跟隨拉斯基攻讀博士學位,專業是政治學和社會學。他一口氣註冊了六門課程,但不久就對攻讀博士失去了興趣,開始逃課,隨後就去了康橋。

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康橋之春之於徐志摩,可以說是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他曾經說過:康橋的黃昏是他一劑靈魂的補劑。此前,他的生活迷茫,無論是在前程還是個人問題方面都是如此。

到了康橋,彷彿打通了任督二脈,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人生該怎樣去度過和規劃才更加有意義。如果能理解康橋對於徐志摩的意義,就能切實明白這首詩裡承載的深切意蘊,就會知道他如何不捨和留戀康橋。

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徐志摩曾經多次表述過這種心路改變,《劍橋文學史》的表述更加簡約明白:

“徐志摩對雪萊產生了興趣,開始相信靈魂不斷進取獵奇是人生的最高理想。於是他將這一理想立即付諸行動,與他的妻子離了婚,創作了第一批詩歌,全身心地享受生活。”

的確如此,雪萊對徐志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詩歌追求到伴侶的選擇均是如此。除此之外,徐志摩在劍橋還結識了很多“英國名士”,如作家狄更生,賈本特,威爾斯,拜訪過哈代,曼斯菲爾德,還與康拉德和蕭伯納見過面。

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徐志摩和狄更生

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並不是政治學,而是文化和文學,並且他在劍橋也得到了肯定。

用“如魚得水”來形容徐志摩在康橋一點不過分,他把中國文化介紹到英國,又把英國的文化介紹回中國,是一個完美的文化交流使者。

更重要的是,他在倫敦結識並愛上了林徽因。16歲的林徽因,風華正茂,光彩照人,深深地打動了徐志摩的心。而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要求徐志摩先與夫人張幼儀離婚才行。離婚並非易事,張家是多少人高攀不上的世家,況且張幼儀從中國到英國與徐志摩團聚。

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儘管情感糾結複雜,但這絲毫不影響徐志摩“康橋之春”的來臨。

這時的他,看什麼的都是美的,更何況是康橋:

“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

“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甚至有一次,看到烏青天空透出萬縷金輝,感到一種神異的壓迫,徐志摩竟然真的下跪了!

永恆的劍橋之春,造就詩人徐志摩:讀懂最美現代詩《再別康橋》

不管怎樣,康橋才是徐志摩的故鄉,靈魂的故鄉,永遠的故鄉。


04 經典永不朽: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人生中的康橋

《劍橋文學史》是這樣記載徐志摩的:

“徐志摩後來成為最先創作現代詩歌的詩人之一。他的兩首名詩和一篇散文是寫劍橋的,在他的筆下,有著座座橋樑、行行金柳的劍河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河。他的詩文使得劍橋城在中國人的情感中佔有獨特的位置。”

其實,徐志摩為劍橋寫的詩歌和文章,並不僅僅只有兩首詩和一篇散文,還有很多。

徐志摩遇見康橋,是他的幸運,也是康橋的幸運。

一方面是大自然的優美感動了徐志摩:

“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

“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豔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

另一方面是康橋學生生活的愜意,讓徐志摩無比沉醉——讀書,看水,坐船,騎車……

“我要沒有過過康橋的日子,我就不會有這樣的自信。”

“就只有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在《再別康橋》中,我們看出了徐志摩對愛、美和自由的追尋,這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畢生的追求。

只是我們都沒有徐志摩那麼幸運,遇到改變自己命運的康橋。

希望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康橋。

【注: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第一爐香

有一顆愛八卦心,和您一起品讀文學內外的人情冷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