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南澳:昔日隔絕島 今朝網紅地

藍天白雲下,寬闊海岸邊,國家衝浪隊的年輕運動員踏浪而行,不時俯低身姿,鑽進管浪,完成一次漂亮“隱身”。這段時間,國家體育總局水上中心正在組織衝浪隊員們在南澳縣青澳灣開展大合練。

由於浪湧大、岸線綿長等特點,近年來,青澳灣逐漸成為國內乃至國際衝浪賽事的熱門舉辦地。這是南澳觀摩體育賽事、度假遊玩的新打卡點,憑藉這些熱門景點,在剛剛過去的“雙節”假期,南澳再次強勢入圍全國人流指數十大熱榜。

作為廣東唯一一個海島縣,旅遊資源豐富是南澳最大的特色和優勢,在奔康路上,南澳一門心思念好旅遊經,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形成以旅遊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格局,從一個“與世隔絕”的海島,蝶變為遊人如織的旅遊勝地。

架起“民生橋” 通車當年旅遊收入增4倍

金秋時節的傍晚,汕頭後江灣水的海面被落日餘暉鋪上一層碎金,猶如巨龍臥波的南澳大橋也被染上一層金黃,橋上車來車往,不少車輛為了欣賞沿途美景減緩了行駛速度。

5年前,西起汕頭澄海區,東至南澳縣,全長逾11公里的南澳大橋正式通車,因為直出海口,成為廣東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

大橋之於南澳的重要意義,南澳縣交通運輸局局長袁永平認為怎麼說都不為過,“它帶動南澳縣邁入‘大橋新時代’”。

大橋未開通前,南澳縣只能依靠渡輪實現陸島交通運輸,一旦遇到颱風天氣,渡輪便無法運行,等到風平浪靜時,往往已過了一週之久。

“因為島上有段時間會‘與世隔絕’,南澳縣也被我們戲稱為‘難熬縣’。”居民周先生笑著說。

路不通、財不通。為解決這一歷史難題,從根子上改善居民生產生活條件,修建一座跨海大橋提上議事日程。

但“小縣建大橋”並非易事,大橋建設很快因為遇到技術難突破、建橋人才空白、資金緊缺等問題,一度停工。

“其中最大的困難,莫過於南澳大橋的水下施工,由於海域浪湧大,天氣不穩定等原因,海上鋼管樁施工作業頻頻受阻。”袁永平回憶說。

方法總比困難多。通過銀行貸款、聘請專家、科研攻關等方式,當地政府多措並舉,逐步拆解攻克難題。與此同時,施工單位進行多輪試驗論證並引入世界先進的打樁船,最終推動沉樁施工順利進行。

大橋通車後,南澳旅遊業呈現跨越式發展。袁永平高興地說,僅通車當年,進島遊客便猛增,旅遊綜合收入同比增長4倍以上,經濟帶動作用明顯。

如今,部分開餐飲店的島民單靠在旅遊旺季開門營業就能過上不錯的生活。

“入島變得十分方便,島民也可以隨時去島外了!”事實上,南澳大橋不僅是一座“民生橋”,更是一座“生命橋”。大橋開通後,以往島上運送病人不及時的難題得到了解決。

據統計,目前共有200多部次救護車出島,這意味著有逾千戶家庭因為大橋提供的交通便利得到了更快救治。

南澳大橋的建成,也推動島內交通逐步得到完善。今年春節前,南澳縣澳嚦隧道順利通車,縣城西側南北得以貫通,將有利於解決旅遊旺季交通擁堵等問題。

隨著引韓(江)供水工程和過海電纜等工程落地,“三大跨海工程”幫助南澳實現路通、水通、電通,為南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重現“藍色海灣”

村民轉產轉業開餐廳民宿

聚焦全域旅遊,南澳島旅遊持續升溫,濱海旅遊、鄉村生態遊等親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越來越受到遊客的歡迎。

不久前的“雙節”假期,南澳迎來旅遊旺季。遊客或在清澈的海水中嬉戲,或在潔白的沙灘上踱步,岸上不少遊客舉起相機對著眼前的藍天碧海頻頻按下快門。

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如今綿長美麗的岸線,兩三年前,由於亂搭亂建、非法採沙、養殖汙染等種種問題,自然景觀和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

如何重現碧海藍天?作為國家試點地區,南澳痛下決心,全面開展以岸線修復和保護為主要目標的“藍色海灣”整治項目。

赤石灣是參與整治的五個海灣之一。當地通過建立汙水處理站、重新修建加固海堤、制止破壞岸線和沙灘行為等手段,推動恢復自然風貌。

“小部分在岸線附近居住且不願意搬遷的居民,我們不僅會勸說告知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也會為他們提供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南澳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陳雄說,通過土地調換,一戶原本在海邊生活的家庭順利搬遷並開設一間小賣部,在旅遊旺季能實現一天千元左右的收入。

隨著環島岸線整治、環島景觀、環島旅遊“三大環島工程”的逐步推進,海島上的大街小巷更加乾淨整潔,環境提升美化為當地村民提供了更好的轉產轉業條件,不少村民通過開餐廳民宿,收入大幅提升。

探索“旅遊+體育”

12項賽事帶旺旅遊淡季

南澳旅遊業發展火爆,但淡旺季差異明顯,如何改善旅遊淡季的冷清局面?這些年,當地嘗試依託海灣資源,探索“旅遊+體育”融合發展模式。

2019年,南澳縣舉辦亞洲衝浪暨全國衝浪錦標賽、汕頭南澳鐵人三項亞洲盃暨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等5項國際國內專業運動賽事,以及登山徒步活動、越野挑戰賽等20項群眾性體育活動,吸引來自世界及全國各地1800多名專業運動員、教練員參賽。

這其中有12項賽事活動在旅遊淡季舉辦,累計帶動40多萬人次進島觀看比賽和旅遊,給淡季旅遊業帶來生機活力,也成為南澳的特色名片。

另一個困擾當地旅遊業發展的問題是土地資源稀缺。由於南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是山地,緩解土地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矛盾,成為拓寬旅遊業發展空間的重要課題。

最近,南澳正式啟動旅遊管理服務基地及漁民轉產轉業科研培訓基地工程,不僅將強化海島旅遊統一規範管理,還將帶動休閒漁業發展,進一步拓展南澳發展空間。

南澳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吳雲崗透露,今後南澳將以承辦亞青會比賽項目為契機,在繼續舉辦沙灘排球、衝浪、帆船等比賽基礎上,探索水上運動等特色旅遊體育項目,打造精品旅遊體育線路、精品賽事和示範基地,破解海島旅遊季節性難題,真正帶旺海島人氣。

統籌:洪奕宜 駱驍驊

一線故事

後宅鎮羊嶼村:

“靠海吃海”興產業戶脫貧、村出列

在南澳縣羊嶼村嶄新的柏油路上,樹立著一塊宣傳欄,上面繪有一份脫貧攻堅圖,圖上標記了這裡建檔立卡的25戶貧困戶,家庭人口數及地點分佈清晰在列。如今,圍繞著做好“靠海吃海”這篇文章,這個省定貧困村已經達到“戶脫貧、村出列”的標準。

羊嶼村面海靠山,因村前海灘嶼仔形似羊得名,屬於半山區農村,此前經濟發展一直難有起色。

扶貧貴在精準。新一輪精準扶貧啟動後,羊嶼村兩委聯同駐村工作隊通過進村入戶等形式,全面瞭解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根據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幫助確定飼養肉豬、種植瓜菜等脫貧門路,併購置所需三輪運輸車、噴漆機等農具器械。

為實現長效脫貧,羊嶼村積極發展產業扶貧,增強脫貧內生動力。抓住自身近海的特點引進海產品加工廠,幫助部分貧困戶解決就業問題,從去年開始,加工廠每年為每個貧困戶提供1600元的收益。

除了海產品加工外,當地還集資興辦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基地、光伏發電等適合該村發展的項目,按村集體和貧困戶1∶4的比例分配收益,有效促進村集體經濟和貧困戶增收,截至目前已獲收益15.7萬元。

有了金山銀山,也要守好綠水青山。近年來,羊嶼村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宜居品質,打造美麗鄉村。通過開展垃圾清理、汙水整治、農村“廁所革命”等六個專項行動,當地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近幾年村子變化很大,不僅漂亮多了,還有小公園可以閒逛。”談起村中變化,村民陳阿姨十分欣喜。

南方日報記者 陳理 見習記者 劉佳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