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末路》小說有感:死於安樂

覃懷譚自序:

覃懷譚,譚覃懷。譚者,談也,然“談”何容易?古人云:不有學也,不足談;不有識也,不能談;不有膽也,不敢談;不有情也,不欲談。周某膽識學全無,只有情---覃懷情懷,自認可以一談,今天開談。只求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哪怕其中有些許真理的圪星,也無愧於譚(談)懷了!

——周公

讀《末路》小說有感:死於安樂/周公

作者簡介:周公,名戰,姓周。河內懷縣(今武陟)東鄉人。自詡覃人,喜讀善著,寫有《覃懷譚》,網羅與焦作地區有關史料、典籍、傳言、說法,引經據典,賦予新說。既不乏古遠名人大家之考論,又多有周公自解。所譚非虛,絕勿瞎扯。瞭解焦作地區的前世今生,細讀覃懷譚不失為法兒。

死與安樂

文/周公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與之相連的話語還有:國無外患內憂,國恆亡。這樣孟子的意思一目瞭然一一於憂患中生,於安樂中死。我之題目並非筆誤,談死與安樂,這是因為讀了《末路》這篇小說,生出了一些感想。

生而有憂有患,就安樂地去死,這是另類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末路》悲劇小說的故事叫人扼腕,問題叫人深思,感嘆叫人“哈姆萊特",好作品!

再往下究,“安樂"之後就安樂了嗎?民間有陰曹地府之說,佛教有十八層地獄,基督教有末日審判,都很恐怖,死註定不會安生。孔門弟子不知哪位請教老師死以後的狀況,孔子不直接回答,而是說“不知生,焉知死?"一一現實的問題還沒搞清楚,怎麼知道死後的事呢?!學生碰一鼻子灰走了。

莊子“齊物"、“等(平等)生死",借骷髏讚美死亡:“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容遊佚,以天地為春秋。即使南面稱王之樂,亦不能相比也。"老莊一向把生死看得開,生而勞累,不如死之解脫,但落到實處,莊子也沒尋短見,莊周生死觀是向死之態度,人生如夢之說,開先河於莊子。

朋友老張,老家山西,父輩早年在太行山上參加革命,建國後就在武陟工作。老張的父親死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近葬於和平街某墳地,不久墳地劃成宅基地,遷到東馬曲,然不久紅麻廠(今江河紙業)徵地,又遷到今黃河學院東校區附近,又遷到火葬場東公墓。老張很為父母.入土不安、死不得安寧而苦惱,遷到火葬場公墓時,簽了三十年協議,本想這下“長治久安"可以“長眠"了,不想前不久又開始遷往西灘了!經濟發展快,卻擾得死人不得安寧,亦一沒想到一問題,正如社會發展上了,一些老人卻走向了“末路",小說的意義就在於提出了一個沉重的亟需關注的社會問題。

思考死是沒有意義的。思考死而為了“向死而生",如何好好活於當下。竹林七賢家鄉的人有這方面的智慧。


西灘火葬場公墓即將開張,那場景如詩:


誰家鼓吹出城西,

翠幔紅旌上大堤。

柩內形骸千古夢,

路旁兒女數行啼。

親朋相送歧路返,

翁仲無言落日低。

華屋山丘彈指事,

人生未有不黃泥。


編者按:古有周公解人夢,今有此公促眾醒。《覃懷譚》本輯所錄文章皆可令明者賞之、喜之、嘆之或會心一笑之。

歡迎關注讀讀寫寫走走說說,每天分享有關文化的原創或精彩閱讀內容。

注:《覃懷譚》系列文章已授權本頭條號獨家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