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啞奴,這才看見了我,也看見了毯子。他突然抱住了毯子,口裡哭也似的叫起來,跳下車子,抱著這床美麗的毯子,沒命地往他家的方向奔去,因為他腳上的繩子是鬆鬆地掛著,他可以小步地跑,我看著他以不可能的速度往家奔去。”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撒哈拉的故事》一書講述了三毛女士與荷西先生兩人在物質匱乏的沙漠的見聞,並向我們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荷西為了實現三毛去撒哈拉沙漠生活、探險的夢想,於是在當地找了一份工作,並跟三毛一起在此處居住下來。而三毛為了荷西的工作,忍耐著種種不便與不適,最終選擇留下來。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其中讓我印象極為深刻的便是啞奴這一章節,開篇描述了一個幹活嫻熟麻利,聰明伶俐卻不受人讚揚還屢次遭到責罵的小黑人奴隸。隨後引出小黑奴的爸爸啞奴,不受平白無故的恩惠,將三毛給小黑奴的兩百塊錢送來還與三毛。這個場景則與每天前來借要無數東西的其他鄰居,但借出的東西卻始終有去無回的場景形成鮮明的對比。

之後啞奴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行為,以及禮貌的舉止都跟當地人的野蠻行徑形成強烈的對比。三毛及荷西內心深處一直希望幫助啞奴以及啞奴溫馨的家庭擺脫這種命運,讓他們能得以自由,可卻有心無力。啞奴他的身體雖不自由,但是他的心是自由的。然而無奈的是,迎接啞奴的,不過是又一度被主人無情的高價出售的命運。因此才有了我引文那段啞奴即將被運走時傷心顫抖地狂奔回家跟家人見最後一面的悲劇。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當我悲喜交加的看完這一章節,我內心恨透了那個時代的奴隸制度,公然拐賣黑人作為奴隸的行徑,一人奴隸,全家奴隸,奴隸活得連牲畜都不如的悲劇時代,實屬令人痛心。但像啞奴這樣的奴隸們卻依舊保持內心的自由,這又讓我無盡的感動。回觀現當代社會還有多少人身體是自由的,但內心卻被金錢、婚姻、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與慾望所束縛著。

被金錢束縛的內心

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儘管人還是活著的,但是心卻死了,甚至苟活著。在如今充斥著浮躁的快節奏社會生活中,許多人已然成為了金錢的奴隸,花費了人生的三分之二的時間用來掙取有限的錢財,為了一個“鳥籠格子間”樣式的房子出賣了自己所有的精力,連鄰里之間的感情也不復存在。特別是在青年人居多的大城市,只隔一堵紅磚牆的鄰里卻只能通過這堵不那麼隔音的牆聽到過彼此說話的聲音,碰面卻還是完全對不上號的陌生人。每個人麻木的像只會執行掙錢命令的機器人,年復一年,花開花落,竟然沒好好抬起頭來欣賞過湛藍的天空。這樣失去有趣靈魂的“掙錢機器人”也實在是令人感到不自由。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被婚姻束縛的人生

“啞奴儘管身體不自由但心卻是自由的。”許多家庭主婦身體亦不是過於自由,但似乎思想也被婚姻禁錮了。失去了自我,沒有了理想與追求。真真切切的過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把“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表達的淋漓盡致,以至於現在的年輕人對婚姻充斥著恐懼和排斥。我認為婚姻裡的行為雖無法達到婚前的自由,但可以做到思想獨立自主,你可以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及思想觀點。婚姻如若不過於受到道德的綁架,能做求同存異,實現人格的獨立,那你便是乘坐上了愛情的巨輪。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始終保持一顆善良感恩熱愛生活的心

儘管黑奴在撒哈拉那樣的野蠻年代生活,但卻沒有失去一顆純潔善良的心靈,在那樣的環境下散發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神。而今社會,“老人跌倒無人伸手相助”的報道時常聽聞,許多人被現實逼迫的已麻木並開始選擇自保。但細細想來我們所處的時代跟過去黑奴時代相比是如此的美好,若我們亦如黑奴那般不受環境影響始終保持善良感恩的心,那這個社會將是多麼溫暖充滿陽光啊!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我多麼希望無論身處何處,扮演哪種角色,你都能有追求自由的權利,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自由,還有思想上的自由。願陽光照耀在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