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夏日青羊,天气新晴,雨后的沟沟村村掩映在云雾之中,一栋栋新建农房整齐排列,与四周的农作物形成一幅美丽景色。

“我现在住的房子,冬天有暖气,家里还有卫生间,真不比城里人住的楼房差!”平顺县深度贫困村白石岩村村民刘爱堂简单的几句话折射出他脱贫后的生活变化。

平顺县是国定贫困县,262个行政村就有241个贫困村,深度贫困村9个,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深度贫困村能否同步小康是衡量平顺能否脱贫摘帽的重要标志。截至2019年底,北耽车乡南峧村、双射泉村、白石岩村,虹梯关乡北秋房村、佛堂村、西井山村,杏城镇背泉村、石门口村,东寺头乡谷恋铺村9个深度贫困村年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

如今,一个个深度贫困村建了新房、通了新路、兴了产业,早已变了模样,成为了平顺脱贫的典型村、样板村。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旧村换新貌,舒心

白石岩村位于平顺县北耽车乡,离县城只有10多公里,但乡亲们过去进趟城可没那么短。这里四面环山,自然条件恶劣,行路难是白石岩村的第一难,随之而来的还有就医难、吃水难、通电难、入学难、娶妻难等等各种难题,让这里百姓的生产生活难上加难,2017年白石岩村成为全市2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谷买良是个退伍军人,1997年回乡后就当上了村上的支部书记,提起以前的日子,他不住地摇头:“白石岩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抬脚上山,出门爬坡,一到了雨雪天步行也难出去,要是遇上个病啊、灾啊,都赶不上救。”

“这样的苦日子、穷日子、难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乡亲们都过够了,不少人去外地投靠亲友。”

“就是拼上命,也要把路打通!”谷买良当上村干部的那天起,就下定了修路的决心。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白石岩村开始了“自我改造”。农闲时,谷买良就带领乡亲们义务修路,打钢钎、放土炮、垒岸筑坝……路在白石岩群众的手里,一米一米地向前进。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工程量太大,没有钱,进度慢,感觉这路修不到头。”然而,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总是敲打着谷买良和乡亲们的热情。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要求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平顺县抓住机遇,在深度贫困村脱贫上,加强了资金、项目、人员等方方面面的帮扶力度,让白石岩的路有了希望,更让白石岩脱贫有了盼头。

“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各项资源都向我们村集中,市委孙书记还帮扶联系我们村,就是再难,我们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谷买良说。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2019年11月底,白石岩隧道建成通车。投资1400余万元的排珩村—白石岩村农村路全线贯通,向大山深处延伸,让县城到白石岩村原本两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到30分钟,客运定制班线也紧随其后进了村。随着路的畅通,一件接一件的好事,像插上翅膀一样飞进乡亲们的生活里。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一辈子也没想到,路修到了家门口,还能坐上公交车。”村民成海文对现在便利的生活由衷地感到高兴。

“到这才知道啥是好生活!以前我们吃得都是旱井蓄的雨水,有水吃就不错了。现在通了自来水,清甜干静还卫生。”搬出土坯房,住在新建移民小区的桑学生,在厨房洗了洗手,准备炸喜果,“以前不到过年过节,哪能吃上喜果呀。”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我最有发言权,现在做饭用沼气,你看这厨房多干净,以前烟熏火燎的,呛得哪儿都是灰。”桑学生的媳妇儿附和道。

正在串门的领居也接过话茬说,“对着哩,生活一天一个样,以前在自然庄上,买包醋都得跑十几里地,现在有根网线,一点鼠标,在家等快递就行!”

村民说的沼气,是村里在2018年投资180万元建起来的,日产气60立方,管道免费接到小区,接进村民家里,家家户户用沼气做饭,方便又安全。

谷买良说:“用上沼气以后,村民们不会再随意倒垃圾,村里现在是干净又文明,沼气用过以后的沼液,还可以当肥料,能为村民节省一部分肥料钱。我们村紧跟时代,走生态循环低碳经济,以沼气为纽带,上有养殖,下接种植,村里的产业是越来越兴旺。”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现在,白石岩村还建起了养羊养殖场,年收入7万余元;发展了85亩中药材种植,带动贫困户51户102余人,年人均增收1000元;建起了290KW的光伏项目,年收入28万元,走出了一条深度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路、致富路。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产业进村户,有底

翻过白石岩村东南边的几座山,就是虹梯关乡北秋房村了。

曼妙的夏日,北秋房村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这里紧邻“太行天路”,近两年来,他们以“天路驿站”为文化核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随着跨省旅游的逐步解封,平顺旅游持续升温,北秋房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每到节假日、星期天人多的时候,来我们这里游玩的人很多,客房早早的就被订满了……”从北京来平顺投资旅游的山西德亨仁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丽杰聊起今年的收入,笑意盈盈。

借助于北秋房的风光,德亨仁厚公司把旅游产业的“根”扎在了太行天路;北秋房也借助德亨仁厚的资源优势将产业的发展方向定位为康养旅游。

现在,村里的农家旅社有10余户,康养旅居日接待量达100人,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山货、农副产品的销售。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说起北秋房的变化,平顺县委宣传部驻北秋房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郭万胜说:“2014年来的时候,北秋房村让人心寒,一个村有16个自然庄,走到哪儿不是墙塌了就是梁歪了。过年时,全村134户仅有7户留在村里,一个自然庄还平均不到一户。”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北秋房村是太行天路西端的第一个村,北临石城镇岳家寨,东到虹梯关乡西井山,南接通天峡景区,是名副其实的“天路”驿站。

“以前在山里种地收入低、没出路,现在借着村里发展乡村旅游,我把家里的六间空房子收拾出来,重新改造了一下,为游客提供食宿,他们还能买点山货、土特产品,一年的收入也有保障了。”在外打工的申俊杰回来开办了农家乐,今年,他还计划扩大规模。

北秋房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贫困村脱贫改造,村上闲置的房屋和撂荒的土地等“沉睡资本”被唤醒,该复垦的复垦,该维修的维修,该拆除的拆除,该新建的新建。老百姓搬进了新房子,旧院子经过改造打造成了农家旅社。步游道、旅游厕所、垃圾箱等基础设施也进行了统一规划。

在今年的脱贫攻坚国家级普查验收中,“明显改善”成了北秋房村老百姓的一致选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平顺山大坡广,气候多样,中药材资源丰富。在脱贫攻坚中,平顺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中药材打造成为平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到2019年底,平顺中药材面积已达到62.76万亩,3.5万人口年人均药材收入达到4000余元。

距北秋房村50公里外的杏城镇石门口村,就依靠“中药材+电商”让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石门口村有9个自然庄,国土面积9800亩,其中耕地面积460亩,林地面积3003亩。在政府的引导下,全村32户贫困户有18户贫困户成为中药材种植大户。目前,石门口村村民宋建红经营的元亨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振晋堂土特产销售公司年生产中药材600多吨。

“一天有一百多张订单,要不是大家帮忙加工、包装,还真忙不过来。”宋建红正在仓库忙着与贫困群众一起包装潞党参,他经营的元亨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振晋堂土特产销售公司一年的销售额达百万元以上。

随着业务范围越来越大,宋建红种植的潞党参也从石门口村扩大到周边10多个村,并延伸至杏城、东寺头、虹梯关、西沟、龙镇5个乡镇。

“涉及范围有几十万亩,都是精挑细选的道地好党参。”宋建红介绍说。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今年52岁的赵书英是杏城镇石门口村村民,曾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靠种植中药材一年收入两三万元。

“今年雨水充足,小苗长得旺,收成就好!”赵书英告诉记者,自己见到了效益,看到了希望,干起来也有劲了。

“以前老百姓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不高,药材成熟后,主要通过小商小贩收购,群众收入并不高。现在,通过电商平台开始销售中药材,仅去年一年元亨利合作社通过电商就卖出去200多吨中药材,收入300多万元左右。”宋建红说。

富起来的石门口村发展又有了新目标,借助杏城镇打造“夏养山西·康养杏城”的契机和北京华控集团的投资,发展生态旅游。

“现在村里以‘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群众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产业,目前已建成3院石头精品民宿,加上中药材和光伏发电两个产业,我们石门口村的好日子不远了。”石门口村村委会主任赵天文信心满怀的说。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奋斗新生活,幸福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但百姓的生活却像秋日的玉米粒儿一样,饱满了。

穿过疏疏影影,我们的车一路开往山林深处。一个半小时后,到了谷恋铺村。

空气中弥漫着连翘叶的清香,汩汩流动的清泉在山谷回响,映衬着谷恋铺村愈加清爽。村口的停车场停着十余辆标有“晋A”“皖E”“豫B”等牌照的轿车,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村里拍照、游览,寻觅着乡愁。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这个地儿原来是村上的驴圈,后来驴没了,圈也塌了。现在群众易地搬迁到乡里后,我们把这个地方腾退拆迁建起了农家乐,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还真不少。”一进村,村支部书记李秋林就把我们领到了村里的农家乐。

聊起变化,驻村工作队长冯文广感慨地说:“谷恋铺的贫,贫在困!这里党参、柴胡、青连翘等中药材资源丰富,但五年前我刚来时,这里路窄,没公交,手机也没信号,通讯落后,群众收入不稳定。”

明确了制约发展的瓶颈,接下来就是帮扶单位跟村干部“跑上跑下”争取资金、政策了。

“攻坚深度贫困村的资金、政策倾斜力度大,我们反馈的的问题各级领导都很重视!”李秋林说,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一年时间,通村道路拓宽了一米多,公交车开进村里了,联通信号塔也建在了村对面的山头儿,手机通话畅通无阻。

补齐短板,发展产业就有后劲儿了。谷恋铺的东南方向是天脊山景区、西北方向是通天峡景区,日常一直有“驴友”途经。加上谷恋铺村保存了原生态的自然风貌,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村集体已经投入150余万元,新建游客接待中心一处,停车场一处。接下来我们还要购买一台烘干机,用来烘干村民采回来的药材。”村第一书记潘元元介绍说,借助“山西药茶”这股东风,把老百姓采回来的连翘叶、党参叶烘干制作药茶。

“我现在的新房子在乡里,国家每年补贴我的钱不少!有产业奖补、公路管护费、养老金……我还种了7亩中药材,养了5头驴,日子虽然忙些,但不愁钱了!”贫困户桑达河告诉我们说。

幸福的方向可以选择,但通向幸福的路只有一条:奋斗!

从贫困户到养殖能手的白石岩村刘海旺,正在猪舍里忙,“昨天晚上母猪刚下崽儿,隔2个小时就得喂一次。”从养羊到养猪,刘海旺两年已经赚了15万了。

“今年猪肉涨价了,生猪就17元一斤哩!比去年翻了一倍。”看着圈里抢食的猪仔,刘海旺乐道:“快吃吧!吃得越肥越好!”

猪喂了,刘海旺立马开上“面的”去县城进猪饲料。“我们白石岩村修了路,到县城是真方便多了。”交通便利、猪市价涨,刘海旺心劲儿也足了。

“儿子在市里当厨师,一个月也就5000来块,除了开支就剩不了多少了,他现在看我养猪赚钱,决定回来跟我一起养猪哩!”刘海旺说,年底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扩大养殖规模。

生活有了奔头,好日子肯定在后头。

一大早,石门口村的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社长”马中保安顿好妻子的起居,就上山采摘青翘了,山上的青翘有的还是经过合作社种植和抚育过的,仅青翘一项收入,一天就是400多元。

“这两天有点忙,白天上山捋青翘,晚上回来还要去建红的合作社上工,加工、包装党参。”马中保说。

让马中保还意想不到的是,妻子原本需要花4万元才能做的手术,自己没花一分钱,全部是国家报销的。

“这都是医疗扶贫的功劳,村里的贫困户去看病都是免费的。”石门口村委主任赵天文说,由于石门口村是深度贫困村,仅对口帮扶单位就有三个,给马中保妻子免费手术治疗的云峰医院就是其中之一。

村不大人不多,但帮扶力度却不小,马中保看病不花钱,出门能挣钱,生活一天一个样。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好日子等不来,自己得往前赶了。”北秋房村的申增学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乐开了花。

申增学的“小岩农家乐”生意渐渐火爆起来。“我这儿只有十来张床位,旅游旺季的时候根本不够用。”申增学为了扩建自己的农家乐,就把别人常年不住的老院子也租下来重新装修。

除了扩建,申增学还想着对农家乐提档升级。“不能只满足于游客吃得饱,还要让他们吃得好。”闲暇时,申增学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中式烹调培训班,提升厨艺,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

雨润新村——平顺县深度贫困村脱贫见闻

只有不想富的心,没有穷下去的人。日升月落间,沟梁山峁的欢声笑语多了,平顺美丽乡村的新画卷也在奋斗者的双手中徐徐展开。(来源: 今日平顺)

(责任编辑:张文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