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走過很多國家和城市後,我才開始慢慢領略到旅行的意義。

這個國慶,我在呼倫貝爾淡季的時候,光臨了這座城市。有一天我們在莫爾道嘎這座小鎮上的飯店吃飯,當老闆娘得知我們是來這裡旅行的時候,她非常不解的問我們:“這裡有什麼好看的,我在這裡生活了幾十年,膩都膩死了,你們居然還跑到這裡來旅行!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

我懂這種心情,就如同有人說,旅行不過是從自己過膩了的地方去到別人過膩了的地方。曾經的我,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出去旅行的,把眼前看到的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但是當我對一切看到的理所當然保有覺知的時候,旅行才向我展示了它真正的意義:

保有覺知的旅行時,自己就如同鏈接了WIFI信號的行走的下載機,在天地間行走,不斷透過與環境、人、事、物的碰撞,通過靈光乍現的瞬間,來接收天地之間給你的訊息。正因為這樣,我開始把旅行當做“移動的教室”,邊移動,邊接收。

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旅行第一問:

人生是“願力”重要還是“業力”重要?

這一次從長沙飛海拉爾,中間經停山西的呂梁,飛行跨度近七個小時。而這次乘坐飛機的經歷,給我一個特別特別重要的啟發——怕or信。

今年年初飛拉薩時經歷強氣流顛簸的經歷給我帶來很強烈的心理陰影——害怕和恐懼讓我一度非常抗拒乘坐飛機。

但是最近這兩次飛行,慢慢的開始治癒了我,讓我開始重新可以安心的乘坐飛機。最關鍵的轉念就是,你是選擇害怕還是選擇信任。

陷入未知的恐懼時,心生害怕恐懼是人之本能,但是還有一小部分人,即使心生恐懼但是依然願意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這就是信,相信的力量。這次乘坐飛機的過程有稍許顛簸的時候,我在心中默唸“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一開始是祈求保佑自己平安,後來一轉念,替飛機上所有人祈願,最後再擴大意識,替所有飛行的人祈願,祈禱平安。

這樣一轉念之後,我意識到,情緒上有一種很奇妙的轉變。為自己祈願時,心裡會有害怕失去的情緒。但是為眾生祈願時,內心升起了一股強烈而堅定的責任感,這份責任感會讓內心更安穩和更有力量感。

這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最近我看了《中國機長》中機長的原型劉傳建一年前的紀實採訪,在長達四十多分鐘的採訪中,記者問到:當他發現飛機出現巨大故障、生死懸於一線,他的想法和當下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劉傳建的回答都是:顧不上害怕恐懼,心中只有一個強大的信念——

儘自己最大可能,保護好飛機,保護好機上人員。

這是劉傳建作為機長的“願”,而正是這一份“願”,讓他在零下四十多度、極度缺氧的極限條件下,突破了人體極限,做出了36個正確的選擇,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安全的將飛機降落在成都機場上。

梁冬在《處處見生機》這一本書中,寫道:“人生是“願力”重要還是“業力”重要?這沒法思考,只能選擇。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用願力可以有更好的定力。

願力有著強大的療愈力——就如同你的面前有一個牽引你向前的力量,即使前途漫漫,不知歸路,但是為了心裡的那一點光,依然鼓起勇氣前行。

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旅行第二問:

選擇旺季出行還是淡季出行?

每年的七八月是呼倫貝爾的旺季,而到了九十月則是這裡的淡季。這次我們選擇錯峰出行,在淡季的時候來到這裡旅行,而這樣的錯峰出行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綠油油的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已經是遊客心中對呼倫貝爾固有的想象畫面。先入為主的固有想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一個人的選擇,所以大多數人會選擇在七八月的時候來到呼倫貝爾。

做大多數人做的決定,走大多數的路,只會看到大多數人看到的風景,過大多數人過的人生。這個道理,是我最近這幾年才慢慢領會到的。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秋天的呼倫貝爾應該已經很冷了,而且草原的草都已經枯萎,這個時候去呼倫貝爾是不是傻?其實大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草原的草雖然已經枯萎,呼倫貝爾的森林卻換上了金燦燦的外裝,放眼一看,層林盡染。景色之壯觀,不是親眼看見,無法領略其中真含義。

這次我們去到一個當地農場,農場主說,其實,內蒙古草原面積只佔8%,而森林面積佔12%,也就是說,內蒙古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大家以為內蒙古畜牧業發達,其實內蒙古的農業名列全國乃至全世界前茅。因為這裡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黑土地、光照、一年只有100天無霜期等等,都讓這裡發展出現代化先進的農業條件。

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作為世界鉅富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向子孫口口相傳的一句話就是:“

讓自己永遠處於信息的中心。”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信息的最新性、準確性和稀缺性,以此來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

試想一下,如果我沒有在人潮褪去的時候來過這裡,沒有聽祖輩生長在這裡的人跟我說起內蒙古,那我對內蒙古的印象會一直停留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的階段,而距離真實的內蒙古相知甚遠。

錯峰,錯開人潮洶湧,讓自己更接近現場,接近第一手信息資源,接近真相,可以幫助自己更好認識世界的真相。走大多數人走的人,還是走少數人走的路,這是個選擇。

我想這也是遊學旅行的重要意義,到達第一現場去採集源頭的信息。

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旅行第三問:

如影隨形的白樺樹,想要告訴我什麼?

白樺樹是呼倫貝爾隨處可見的樹木,也是當地人非常熟悉和親切的朋友。白樺樹的樹木可以用來搭建類似帳篷一般的撮羅子。樹皮用來貼在房子的外部,抵擋風寒,還可以寫字畫畫作地圖。除此之外,白樺樹的樹汁被稱為“森林啤酒”,富含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而樺茸則可以用來泡茶,對降血壓等疾病有用。

可以說,白樺樹的全身,都物盡其用,如同是上天賜給出生在這裡的人們的“外掛配備”,渴了冷了困了累了想有個家了,就利用生長在他們周圍的白樺樹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的需求。

這讓我想起曾經看的徐文兵老師寫的《飲食滋味》這本書,徐文兵老師在書裡說道:最適合每個人身體的食物,就是在每個人所居之地的方圓百里的生長出來的食材製作而成的食物。

因為一個人的身體是跟居住的環境息息相關的。那個環境中所有的一切,和居住其中的人,都是和合。如果頻率一致了,就會天時地利人和,一切因緣和合就會開始自動運轉,我們的人生故事就會在這一份因緣和合下,緣起。

白樺樹,喜光,耐嚴寒。喜酸性土,沼澤地、乾燥陽坡及溼潤陰坡都能生長。“你吸收誰的營養,你就變成誰。你靠什麼滿足你,你就會成為它的樣子。什麼東西持續滿足你,這就是你的命運。”白樺樹生長在這片土地上,就是它的命。而它的存在對這片土地和人們的價值,則是它的天命。人,也是如此。我們什麼時候出生,在哪出生,這是我們的命。而我們命中所與生俱來的對這個世界的價值,就是我們的天命。

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旅行第四問:

天鵝是怎麼飛越喜馬拉雅山的?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摶扶搖而上九萬里。

這是莊子《逍遙遊》裡講的一個故事,一隻叫鵬的大鳥,能夠飛到九萬里的高空。

我最初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我是驚訝的,為什麼鳥可以飛到九萬里的高空。在這裡的森林博物館,講解員說,這裡的大天鵝最高能飛9000多米,它們每年會飛過一次喜馬拉雅山。聽到他們的講解,我這才真正相信了莊子逍遙遊裡面說的鵬的故事。

一隻看起來並不大的大天鵝,是如何飛上八千多米的高空呢?莊子的逍遙遊也許能夠告訴我們答案。莊子說,是鳥也,海運徙於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海運,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大海洋流。莊子說,鵬藉助著海洋洋流的力量,一飛沖天順勢而飛,可以飛六個月而不停息。如同紅樓夢中薛寶釵作的那首詩詞: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任何看起來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但是最終又實現了,那一定是完成這件事的人,向外尋找到了強大的賦能,從而完成了。孫子說,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就是這個意思。無論是鵬,還是大天鵝,還是我們,學會求之於勢,是一種智慧。

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旅行第五問:

旅行服務,真的只能這樣了嗎?

這次我們是報了旅行團隨團出行,我一路邊體驗他們的服務一路思考,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

比如,在車上的時候播放當地的民族歌曲,或者是適合那個氛圍之下的歌曲,幫助大家調整到當地人的頻率,更好的融入這次行走之中,而不僅僅是把自己當做一個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遊客。

比如,在到達每個景點的時候,可以多加一些人文背景和故事的介紹,讓大家不僅僅是看風景拍照,更多的是可以感受不同水土養育的不同的人帶來的價值觀的碰撞。可以鏈接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真實存在過的樸素的、有生命力的情感。

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這次旅行結束時,我利用登機前的兩小時時間去逛了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館,館裡豐富多樣的文物讓我驚歎不已時,我問導遊,這麼好的博物館為什麼不設計進行程中。導遊說,因為想來博物館的遊客,只是少數人。大多數人不喜歡來,即使來了,也不會耐心聽講解,只是走馬觀花的逛一圈就匆匆離去。

聽到這般解釋時,我GET到兩個關鍵詞:多數人和少數人。多數人不喜歡來博物館,喜歡來博物館的只有少數人。

聽取受眾的心聲、迎合受眾的需求是做產品服務的行業常識。但是,有沒有可能,我們在做產品的同時能夠用更高的標準來引領我們的消費者,帶著他們和我們一塊去看更廣闊的世界?

多數人不喜歡來博物館,這不是問題的本質,本質是多數人因為不知道如何去逛博物館帶來的挫敗感而選擇不去博物館,如果有人用正確的方法帶領大家逛博物館的話,我想喜歡來博物館的人,一定不會是少數人。

因此在那個當下,我告訴自己:在以後的旅行中,我要帶我的團員來博物館,並且要用我的講解讓大家愛上逛博物館。

旅行的真正意義——向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

旅行第六問: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旅行中,坐在大巴車上看著草原的風景時,我不斷問自己:旅行的意義是什麼?是拍了好看的照片發朋友圈獲得點贊?還是換個環境出來休息一下?我沒找到合適的答案。直到旅行結束返回家中我在電腦前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找到了答案:

旅行的意義在於,對每一個理所當然發起提問,你提出的問題和得到的答案就是旅行的真正意義。

旅行改變了我們日常的環境:“改變你的環境能夠完全改變你的觀點。思路的中斷將使得你不得不去面對不熟悉的事物,這將會刺激你的感官,你將會去不同的角度看待和體驗生活。於是你捕捉和表達情感的衝動被增強。”(《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將旅行中獲得的不一樣的視角帶回日常生活之中,我想這就是旅行最美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