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公——菩薩喜歡的地方

自康定沿川藏線西行,翻越折多山,過新都橋後北行37.3公里到達塔公寺。沿線的河流、草原、森林、山體、寺廟、藏房建築構成濃郁的藏鄉風情。

相傳約在公元641年,為了加強民族團結,鞏固邊疆,唐太宗把文成公主許配給藏王松贊干布,並把一尊釋迦牟尼(藏語稱臥覺佛)十二歲等身佛像賜予公主和藏王。正當公主行經此地時,這尊臥覺佛竟然像在地上生了根一樣,再也無法移動半步!就在眾人一籌莫展之時,佛像卻開口示意願意留在這裡。但是,這尊佛像有著異乎尋常的使命,必須送到拉薩。文成公主當即決定令眾人就地取用金沙按照佛像原貌複製一尊留在塔公。於是塔公聞名康區,在康巴地區常有若無緣去拉薩朝聖,則到塔公寺寺朝拜也有同樣功德的說法。

而且還傳說,在塑造過程中,當天剛塑完下半身,一夜之間上半身竟自然生成!新像落成,原像才得以順利起程,最終到達拉薩並供奉在大昭寺中。

後來,該地因此建立了寺院,人們把寺院及寺院所在地叫做"佛地"。文成公主到達拉薩後,松贊干布發佈政令,特地修建了108座寺門面向漢地的寺院,塔公寺恰好是這批寺院中妙義無邊、最後圓滿的第108座。

若干年後,從印度來了一位高僧,降伏了本地與佛法作對的妖魔,重新為寺院舉行了加持開光法會。法會吉祥圓滿,諸佛菩薩當空現身,歡喜讚歎,天空中傳來"塔公、塔公"的聲音。從此,"塔公"就成了寺院的名稱。由於殊勝的密意因緣,塔公寺又被命名為"一見解脫如意寺"。

一、塔公草原

塔公——菩薩喜歡的地方


塔公——菩薩喜歡的地方

塔公草原風景區面積712.37平方公里,地勢起伏和緩,草原廣袤,水草豐茂,牛羊成群。春末夏初,春光明媚,綠草茵茵,種類繁多的迎春花、報春花等鮮花競相開放;盛夏,山花爛漫,絢麗多彩。

晨曦初露,牧場各處帳篷炊煙裊裊,散發出濃郁撲鼻的奶香、茶香,遠處傳來陣陣悠揚婉轉的牧歌聲。塔公寺後的右前方挺立著雄偉的雅拉雪山,與草原交相輝映,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塔公草原顯得更加美麗。每年夏末秋時都要舉辦一兩次傳統的賽馬會,牧民們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彙集塔公草原,歡度傳統的節日盛會。

二、塔公寺

塔公——菩薩喜歡的地方


塔公——菩薩喜歡的地方

塔公寺是甘孜州著名的薩迦派(花教)寺廟。改革開放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幾經維修,寺廟建築宏偉壯觀。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一是主大殿,為汊藏建築風格結合,下部為傳統藏式石砌牆體,上部為漢式歇山屋頂。殿內主供佛祖釋迦牟尼薩迦派大師薩軟·貢嘎寧波塑像。二是凡寺廟必設的0殿,殿內森嚴,內供0神像。三是“覺臥佛”殿。廬殿供奉傳為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時隨身攜帶的三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該佛像是寺內的重要文物,鎮寺之寶,在甘孜州信教群眾中有崇高名望。四是塔殿,主供“志託”塔(漢名成就塔)。

由於寺內塔殿中所供奉的“志託”塔極富傳奇色彩,而且傳說該寺是在該塔的基礎上所建,故寺廟名稱亦以塔殿中“志託塔”命名,稱之為“志託桑珠林”(意為一見解脫寺)。大概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的高僧大德和施主們紛紛來寺修塔,在寺廟左面的一塊空地上形成一片塔林,數目達100餘座。其中以東方白塔、南方黃塔、西方紅塔、北方綠塔最為著名。塔林氣勢宏大,莊嚴肅穆,蔚為壯觀。

在塔公寺後面,依次排列著三座丘草山,山上由嘛尼經幡組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眾多旗陣,在風中招展,更增加了三座山的神秘色彩,其場面亦十分引人注目,十分壯觀。這便是被稱為藏傳佛教密宗事部三怙主的三座神山。三座神山與草原交相輝映,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塔公草原更加美麗。

三、雅拉神山

塔公——菩薩喜歡的地方


塔公——菩薩喜歡的地方

雅拉神山,藏語全稱為"夏學雅拉嘎波"(意為東方白犛牛山),系中國藏區四大神山之一。該山地跨道孚、康定、丹巴三縣,其西北面與塔公草原相連,形成雪山與草原交相輝映的壯美景觀。雅拉神山主峰海終年積雪覆蓋,盛夏時日,在如花似錦的塔公草原上觀瞻雅拉雪峰,有如臨仙界之感。神山在當地有極高威望。該區風景優美,觀光旅遊資源類型眾多,而且組合緊湊絕妙。其中最引人入勝的是在金字塔形的雅拉雪峰下,有一個碧藍的高山湖泊--友措,湖水與冰川之間為冰瀑布連接,湖周山坡為紅杉和杜鵑灌叢,構成一幅精妙絕倫的天然畫卷。雪山頂呈"品"字形,冰川之下,數條瀑布炒年糕懸崖上如九天之水飛瀉而下,與瀑布相接的是清澈的高山冰斗湖--友措神海(也叫玉石海)湖泊,紅杉、碧草和各色的鮮花相得益彰。在塔公寺後面,依次排列著三座丘草山,山上由嘛尼經幡組成三角形或四方形眾多旗陣,在風中招展,更增加了三座山的神秘色彩,其場面亦十分引人注目,十分壯觀。這便是被稱為藏傳佛教密宗事部三怙主的三座神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