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20年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为什么能得满分?

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虽然很多人表示欣赏,但不可讳言,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就其写作水平,还是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来看,第一位阅卷老师给出39分,确实是合理的。另外两位老师给55分,也能够理解。可是,浙江省高考语文阅卷组最终判定为满分,则确实不妥。一篇诘屈聱牙而又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文章,的确称不上优秀。当然,一个高中生能够把那么多生僻词书写正确,用对地方,也不容易。加上其相对较宽的知识面,在同龄人中也属难得,因此适当给个高分也说得过去。

这篇作文可以给高分,但绝对配不上满分。即便是阅卷组最后给了满分,也不宜公开。将原文公开,又表示不希望广大考生模仿,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020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很明确,题目的要求是讨论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这是文章的基本立意。2020年07月11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刊载的《2020年高考暨7月选考科目试题评析》指出:高考浙江作文题重在“从纵向上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定位’……需要考生思考在未来发展之路上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解决期待中的‘落差’和角色上的‘错位’。引导考生辩证地分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定位人生,在坚持自我的过程中,担当起社会责任。”遗憾的是,这篇作文在主题立意上偏离了题目的要求。偏题了,起码得减分吧!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开头指出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对于个人的影响力减弱了,而作文题目要求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这个“期望”也并不只是“传统”的观念,也是现实的思潮。因为“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于是便产生了矛盾与冲突。《2020年高考暨7月选考科目命题思路》中指出,“‘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把学生拉进真实情境,让他们直面亟须解决的典型任务——如何面对、处理好这一‘矛盾与冲突’——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家庭、社会’的人生话题。”如此看来,这篇作文明显不太切题。

题目是让谈“落差”,而不是“有没有落差”。“树上的男爵”与“振翮”都是表达一种对超越性追求的向往,二者之间并非是对立的。在《树上的男爵》这部小说中,“树上的生活”与“地上的生活”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前者高于后者,象征理想与精神。振翮的翮,就是指鸟的翅膀,振翮高飞,常用来形容人志向远大,这同样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层面的追求。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是一个病句。按照作者的意思,应该是想说“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前面的“热忱”是对灵魂一词的修饰,但令人不解的是,热忱前面又加一个“怀揣”是什么意思?一方面说“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对于个人的影响力减弱了”,一方面又说“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这又作何理解?要冲破传统的束缚,又不能对过去的观念加以批判,那又如何走向“树上的生活”?作者到底是要对“虚无与达达主义”进行批判,还是反对简单化的批评“家庭和传统的错误”?“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这句纯粹是废话。“秩序的落差、错位”意味着反秩序,当然不能成为越矩行为的张本。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这一段论述人的社会性。个人不能脱离家庭和社会,而很多人批评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没有充分地了解家庭和社会。这还是没有明确“落差”的问题,更多的是观念的灌输:你之所以对现实社会与家庭感到不适,是因为有“偏见的傲慢”。这个不就是以于大师为代表的心灵鸡汤的路数吗?——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不要抱怨,要多从自身找原因,要学会逆来顺受!可问题是你跑题了,而且与开头的拽文也对不上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这一段仍然是论述个人不能脱离家庭和社会,强调人世俗性的一面,即便是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也并没有完全去除世俗生活的实践。作者只是说丢失自我的原因,是由于自我的“赋魅”,殊不知自我丢失正是题目中所提到的“落差”。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这一段不知道主旨是要讨论什么?一方面强调一味迎合家庭和社会的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又论证不能“略去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段后引用的矿工诗人陈年喜的例子,更是不知所云,逻辑混乱。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蓝图上的落差”,有明显的表达错误。“落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了参照才能体现出来。只讲蓝图而没有对比,哪来的落差?因此,其后的“分野”也不能成立。“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图景可以失真,但说是“轻狂”则不够准确了。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结尾部分应该是要升华主题了,因此谈到了“超越”,却又说“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意思是要与世俯仰。这哪里是“生活在树上”的柯西莫,分明是“淈其泥而扬其波”的渔父嘛!

这篇作文出现了审题偏差,通篇看来,其论证逻辑也是混乱的。虽然引用了大量晦涩的哲学观概念,但这只会阻碍读者对于文章本身的理解,并不能反映作者的深刻。晦涩跟高深不是一回事,堆砌概念也不意味着深刻。恰恰相反,深刻的道理,往往都是用简单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从高考作文试题的考查要求和试卷评分指导标准来看,这篇作文也绝对不能是满分。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2018 年第 20181 期刊发的署名张开(教育部考试中心)的《高考作文评分“基础等级”重要指标分类及解读》,对于高考作文的评价,有比较具体的指标。

在内容方面,“考试大纲”提出要“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等。要明确考生对题意的理解是否有偏差,所表达的意思、观点是否明确,是否符合题目和材料所划定的范围,力求做到鲜明、集中。这篇作文阐述了家庭、社会与个人的不同角色定位,可是中心很模糊,没有确切地写出“落差”这个主旨要求。考生准备了许多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适用面很广,但文章的论证却流之于“泛”。

语言方面,首先要明确,判断高考作文的语言水平的基本指标,是“语言流畅”或“语言通顺”,规范、连贯、得体,表述要符合汉语语法的规则。要看其有没有多余的话、废话、车轱辘话、陈词滥调、俗话套话等。“使用古代汉字字形、使用方言俚语、使用文言文写作等也是不符合语言规范化要求的。”这篇作文,表面看来好像并没有太多的语言重复,但如果从语意上来说,明显的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只是换了一个词而已。

语言风格各有千秋,质朴、严谨、华美,含蓄、幽默、……不应厚此薄彼。“一些教学和评阅卷中反映的情况是,华美一类受偏爱较多,以辞藻铺陈为胜,这是极不恰当的”。“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需要,参照他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特点,应该大力倡导质朴、严谨的文风”。然而,平实质朴的文字,其特点往往不太鲜明,“冲击力”不够,“阅卷时不容易产生较强的心理效应,常常被语感较差或阅卷匆忙的教师所忽视,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故作高深的晦涩,或者过分华丽的词藻铺排,都是对阅卷老师评分心理的迎合,而不能完全体现文章本身的水平与价值。把这样的作文评为满分,公之于众甚至大肆宣传,这是高考的指挥棒出了问题,一定程度上也等于鼓励投机取巧。

什么是好文章,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作为高考作文,毕竟是有一定标准的。我们虽然不赞成应试教育把语文完全的标准化,但为了公平,却又必须尊重标准。

这篇作文不是应该得满分的作文。满分作文是“范文”,是会被其他考生模仿的。把堆砌概念的写作树立为标杆,这是很不好的导向。对那些严格遵照评分准则的考生来说也很不公平。言之有物,是得到读者认可的基本前提,也是判断一篇文章优劣的重要指标。作为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清晰明了的传达出自己的观点,要让别人明白你说了些什么。有读者认为:把这样的作文定为满分,“与其说是考生在炫耀,不如说是阅卷老师在表现自己”,这句话指出了问题所在。

对于《生活在树上》这篇高考满分作文,批评的焦点不应该是考生,而是阅卷组,“把文章之难以理解当成作者具有写作能力的标志,是非常荒谬的。”

(作者简介:邵光亭,知名学者,书画家。)


浙江2020年高考作文《生活在树上》为什么能得满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