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岳飛:將軍恨不死沙場

岳飛是南宋抗金名將,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精忠報國”四個字是他的信念,也是後人對他的至高稱頌。

文死諫,武死戰。對每個渴望殺敵報國的將士來說,最光榮的死亡就是為國捐軀,馬革裹屍。可惜的是,一代名將岳飛,赤膽忠心,最後卻不是死在抵禦外敵的戰場上,而是死在小人構陷的牢獄中。

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宋朝的政權來自於趙匡胤的黃袍加身,由於自己是武將出身得了皇位,所以趙匡胤格外警惕武將,即位不久便設計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將兵權收歸中央。宋朝後世皇帝謹遵祖宗之法,將兵權牢牢握在皇帝手中,因此宋朝出現了很多流芳千古的文臣名相,卻鮮少有大將聞名於世。

這就導致了宋朝雖然經濟和文化繁榮,科技也發展的很好,但唯一的缺陷就是戰力不足。一個國家強大的標誌就是國富兵強,宋朝經濟發展達到了古代歷史上的最高峰,奈何兵力卻遠遠沒有跟上。這樣的宋朝,在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外族人眼中,就如同待宰的羔羊。

惜岳飛:將軍恨不死沙場

靖康二年,建國十二年的金人南下,攻陷北宋國都東京,並擄走了徽欽二宗和皇室、大臣達三千餘人。這些位高權重之人都是國家的權力中心所在,金人浩浩蕩蕩擄走皇室包括兩位皇帝,對北宋來說可謂是奇恥大辱。

康王趙構是皇室中的“倖存者”,他沒有被擄走,在眾臣的擁護下繼承大統,建立了南宋政權。金人繼續挑起戰爭,大舉入侵南宋,宋高宗趙構一路南逃;而亂世出英雄,岳飛、韓世忠等名將舉兵北伐,抗擊金人。

岳飛是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指揮參與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爭,帶領岳家軍多次收復失地,戰功赫赫。面對國破家亡,岳飛積極主戰,一步步收復建康、六郡,再加上後來金國政權更替,正是收復河山的好時機,宋高宗卻在此時答應了金人的議和。

惜岳飛:將軍恨不死沙場

後來金國政權穩定後撕毀協議,再次進攻。岳飛又主動請命去抗敵。在郾城,岳飛以少勝多,大敗金軍。就在金軍知難而退,想要渡河北遁之時,岳飛卻收到了宋高宗召回的旨意。

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有個北宋的太學生對正欲北渡的金兀朮說:“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果不其然,權臣秦檜已經策劃岳飛退兵多時了。他們將其他將領全部調走,置岳飛於孤立無援之地,然後上書宋高宗,召岳飛回朝。

岳飛收到旨意,上書爭辯,認為此時節節勝利,功及垂成,正是一鼓作氣收復山河的好時機,因此不願班師。宋高宗卻連發十二道班師金令,命岳飛即刻回朝。岳飛面對如此高壓,不得不收兵,哀嘆道:“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惜岳飛:將軍恨不死沙場

後來岳飛又參加了最後一次抗金戰爭,然而最終南宋還是選擇了議和。可憐岳飛一心想要復國,國家的主人卻不願意。可是宋高宗為什麼不願意復國呢?

其一,岳飛之前一直想洗清靖康之恥,迎回徽欽二宗,這讓宋高宗趙構心生忌憚。畢竟一國不容二君,如果徽欽二宗回來,那宋高宗又將被置於何地。所以宋高宗看著快要勝利了,馬上就想召回岳飛,以免真的迎回二宗。到時候國家回來了,自己的皇位卻不保了。

其二,北宋時兵權集中於中央,到了南宋因為重建政權和戰爭不斷,武將重新擁有了兵權。一旦岳飛等人獲勝回朝,勢弱的宋高宗和以秦檜為代表的文臣便很有可能面對武將權傾的局勢。到時候,他們的利益都會受到損害,所以秦檜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幫助宋高宗解決了難題。

惜岳飛:將軍恨不死沙場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金國要與南宋議和時對秦檜說:“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

39歲的岳飛在賦閒時遭奸臣秦檜構陷,偽造供狀,將岳飛投入大理寺獄中。岳飛受盡酷刑而不屈招,宋金議和成功後,宋高宗下旨賜死岳飛,支持岳飛的好友、臣工、兒子也被牽連殞命。

惜岳飛:將軍恨不死沙場

同為抗金名將的韓世忠此時也已經賦閒,他去質問秦檜岳飛何罪之有。秦檜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岳飛在供狀上只留了八個字的絕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後記

的確是天日昭昭。

岳飛生前曾因金人慾送回前太子而向趙構進諫立養子宋孝宗為皇儲,當時趙構並沒有答應。趙構退位後,宋孝宗即位,岳飛冤獄終得平反,並被追諡“武穆”。秦檜雖是壽終正寢,然而民間多有憤恨,“東窗事發”就是最好的證明。

惜岳飛:將軍恨不死沙場

自古以來,君與臣就是不斷拉鋸、制衡的關係。一旦有一方失去了平衡,必然招致禍患。岳飛在國家危難之時浴血殺敵,已然功高蓋主,再加上秦檜與金人裡應外合構陷岳飛,忠臣名將也抵不住欲加之罪。春秋的范蠡、明朝的袁崇煥,哪一個不是因為君臣失衡,沒能成就明君賢臣佳話。

但是范蠡相對岳飛和袁崇煥顯然幸運多了。岳飛也不是沒想過退隱,只是他多次賦閒又重新被召回,而范蠡卻在功成之後順利身退。“狡兔死,走狗烹”,就是范蠡給後世功臣良將最大的警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