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金融三論

CFIC導讀

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姜建清在《中國金融》上發表專題文章表示,中國金融的發展一直與調整、改革相伴而行。調整、改革的過程,並非浪靜波平、順風順水,其間大多曲折艱辛,一波三折。這是在危機和憂患中開闢、鋪就出來的道路,是在質疑和挑戰中不斷突破、重生的過程。特別是一些重大關口的變革抉擇,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卻又無前人之路可循,無既成模式可學,一切都在探索中走過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金融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代代金融家們伴隨著新中國金融成長和成熟,金融家的人生離不開時代的際遇。

作者|姜建清「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19-20期

姜建清:金融三論

姜建清,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

金融與人生

金融是一個有著歷史積澱的古老行業,已延續千年,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息貸款的歷史甚至早至《舊約》聖經年代,楔形文字的泥版曾記載借貸行為,古希臘、古羅馬的神廟已介入金融活動,中世紀宗教對金融的禁錮,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銀行復興,從金匠發展為現代銀行,歷史上無數次金融危機的摧殘,波瀾起伏、風雲激盪,但金融業依然老而彌壯,歷久彌新,是因為金融業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在持續演化、不斷完善發展。它成功地將儲蓄轉化為投資,資本則推動了社會發展。雖然古老的金融業被認為是傳統產業,但它又能持續自我創新驅動,領先嫁接最新科技,這正是它基業長青的秘訣。金融與實業同生同榮、興衰與共,金融的要義就是服務實體經濟。金融被視作現代經濟的核心,牽動各方關注和期盼的目光。回顧歷史,大至一個國家政權,小至一個企業或個人,多少因為舉債不當而導致多年來的心血灰飛煙滅,又有多少因為金融的有力支持而實現了國富民強、幹事創業的偉大夢想!

雖然有時人們對金融持有偏見,甚至嚴厲地批評指責,然而還是信任地將家庭財富託付給它。對待金融始終有不同詮釋,它是折射人性最好的鏡子,就像它的孳生物——金錢,被人詛咒又被人熱愛。金融就是這麼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多麼像人生。

金融與國家的強大和興盛密切相連。中國的金融歷史悠久。但近百餘年來,苦難的中國積貧積弱,弱國焉能有強金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全球前20家大銀行均為西方列強佔據,中國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銀行,其總資產僅佔當時全球最大銀行的7.2%和2.8%。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期,財政收入並不能支持經濟的趕超發展,金融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人們也逐漸理解了尊重金融規律的重要性。中國金融的發展一直與調整、改革相伴而行。調整、改革的過程,並非浪靜波平、順風順水,其間大多曲折艱辛,一波三折。這是在危機和憂患中開闢、鋪就出來的道路,是在質疑和挑戰中不斷突破、重生的過程。特別是一些重大關口的變革抉擇,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卻又無前人之路可循,無既成模式可學,一切都在探索中走過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金融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代代金融家們伴隨著新中國金融成長和成熟,金融家的人生離不開時代的際遇。

個人的際遇都是時代賦予的,個人的價值都是時代造就的,變革的時代給每個人帶來了機遇和可能。回想往事,正是因為改革開放,社會更加多樣性,經濟更加多元化。我們選擇金融是幸福的,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使我們有幸能參與這場波瀾壯闊的中國金融業改革,見證了中國金融業勤於探索、善於借鑑、勇於創造、敢於超越的改革精神;親歷了中國主要商業銀行從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到國際公眾持股公司,從主營存貸匯等基礎業務擴展到以商業銀行為主體、橫跨投資銀行、基金、金融租賃、保險、全球商品和貨幣市場交易等國際化綜合化經營,從以算盤手工操作為主的傳統銀行走向信息數據化高度發達的現代銀行,從本土銀行成長為全球領先的大型跨國金融集團,從曾被西方認為“技術上已經破產”到登上百年來多少銀行家盼望的全球金融業頂峰。正是偉大變革的時代,才讓我們施展的舞臺這麼大。

每個時代都有自身的特徵,人們遇到的機遇和挑戰也不一樣。在之後的工作、學習和職業歷練中,越來越理解了金融的深刻內涵。理解了金融的經濟性,正是金融發揮了中介作用,資產實現了轉化,經濟發展有了推動力,財富得到增值,效率、福利得以提高。理解了金融的社會性,對於塑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世界的意義。一個健康的金融是與社會經濟有機聯結、共興共榮的。正如羅伯特·希勒所說的,“金融並非為了賺錢而賺錢,金融的存在是為了幫助實現其他的目標,即社會的目標。”金融業是接觸社會、接觸企業、接觸人最多的行業,個人幹事創業的夢想、家庭的幸福平安都離不開金融功能的發揮。金融業是服務型產業,但它與實體產業聯繫最為密切。金融企業是創新型企業,幾乎所有的金融創新背後都可以找到技術因素的支撐。金融是年輕人嚮往的職業,對職業的理解就會產生熱愛,熱愛就會產生興趣,持久而強烈的興趣,使從事的職業成為了事業。人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職業生涯。如果能享受事業帶來的幸福,持續求知、持續進步,就十分享受過程的成就感。人生的成功是感受到快樂,是快樂的過程均值,而不是期末時點值;是內在的自我認知和體驗,並不是外界他人的評價。別人眼中認為你是成功者,而你內心是不快樂的,那就不是真的成功。理解所從事的職業,在擁有更多的專業知識和素養的同時,多一些金融歷史的深度和厚度,多一些社會責任和使命,多一些情懷和格局,多一些詩和遠方,人生會更加的幸福圓滿。

金融與變革

在世界上出現了金融和科技之後,就出現了科技在金融上的運用。金融科技不斷完善、進化,逐步改變金融的業務模式、產品、服務和流程。當前世界金融業正面臨經濟週期、行業週期和科技週期的疊加影響,正迎來一個巨大轉型、迅速變化的金融時代,全球金融業的發展正處於一個戰略“迷茫期”。這不僅僅指金融行業的變革,個人的職業生涯都可能變化。因為變化,人們感到興奮、感到困惑或感到痛苦,但終究是幸福的,因為親身經歷、見證或參與變革者是幸運者。

金融業在科技應用方面從來不是保守者、落伍者,而是最早的實踐者、改革者、推動者。在三十多年前,選擇金融專業是幸運的,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當時從事金融業的年輕人帶來了廣闊的舞臺。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為有機會參與中國波瀾壯闊的金融改革事業。今天,中國金融業的規模更大,範圍更廣,業務更復雜,機遇和挑戰更多。但選擇金融專業的不確定性比過去更大了,經歷了幾十年興盛繁榮的中國金融業,已進入深度調整階段,面臨著同業和跨界機構的挑戰、“去中介化”和“去全球化”的挑戰。雖然金融業中介功能依然需要,未來的金融可能不是一個場所,但它仍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服務。在金融發展的歷史上,長時期內支付功能主要沿著交換效率提升的方向開展,資產轉化、風險管理和信息處理三項功能主要沿著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導向開展。而隨著數據化時代的到來,金融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得以打通,經濟活動中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得以統一,消費、支付、授信和融資得以瞬間完成,金融核心功能開始進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新階段,導致前所未有的金融平臺、業態和產品的誕生。傳統意義上的金融業漸行漸遠,而一個更富活力與效率的金融業漸行漸近。

一部金融發展史就是金融不斷創新的過程。展望未來,競爭者可能不是熟悉的同行和同事,而是新的金融科技。以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本質上是一場關於金融信息的傳輸、接收、分析、處理技術的革命,它將進一步打破金融交易和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帶來客戶需求偏好的改變、服務便利性和覆蓋面的改變,服務水平和客戶體驗大幅提升;帶來商業模式、理念和金融文化上的一系列變化。未來金融領域的變化,或許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快。在融資領域,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會提升資產轉化過程中風險的把控能力,會超越依靠實踐和失誤積累經驗的傳統做法。通過學習積累勝敗經驗,利用深度神經網絡,模擬人腦的機制來判斷、決策信貸。風險管理的準確性和精細化程度將實現質的提升;區塊鏈技術會在支付等多領域發揮作用,提升安全性;VR技術會在信貸現場調查等領域嶄露頭角,非結構化的圖像數據為遠程決策者提供身臨其境的感受;智能投顧會改善資產管理和私人銀行業務的服務;遠程移動互聯技術會帶來傳統銀行營業服務模式的顛覆。金融業在未來競爭中會不會保持優勢,關鍵在於與時俱進。人們為今天的金融科技讚歎,歡呼,但明天、後天會有更新、更難以預見的金融科技誕生,而且變化的週期會越來越短。它們必然會一次次衝擊現有的金融業態,對金融業形成長期的、深刻的挑戰,同時推動金融業的發展。未來最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必然會應時應需而變,除舊佈新、革新鼎故。持續變革是保持活力的關鍵。未來的金融家,或是懂科技的金融專家,或是懂金融的科技專家。終身學習、持續充電、勤于思考、敢於實踐是金融從業人員知識不被快速折舊的關鍵。

金融與風險

在金融業,唯一不變的是風險控制。風險管理的悠久歷史甚至可以回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蘇美爾年代,當時的楔形文字借款合同要素幾乎與今天相同,還款時須當眾砸碎泥版合同予以銷賬。而近代出土的完好泥版說明不良貸款古已有之。現代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關係無處不在,信用規模日趨擴張,信用結構日益複雜。隨著金融市場廣度、深度不斷增大,產品體系日益複雜,金融的開放度日益擴大,金融風險也日益增加。風險管理是金融的核心要義,金融業則通過風險的識別、監測、處置和管理從而創造效益,實現自身的穩健發展,並推動社會進步。

金融是繁榮的推手,但危機也與金融有關。金融風險像海浪一樣,多少年一個輪迴,一波一波地衝擊著社會經濟穩定的礁石,反覆出現、永不消亡。中國金融業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但也遭遇過多起較大的金融風險。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機構,本身具有脆弱性,儘管金融風險與市場環境瞬間劇變相關,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但自身的過度擴張、盲目創新、忽視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忽略基礎性風險的防範才是導致風險的罪魁禍首。中國金融業多少沉痛往事,告誡後來者莫忘風險及莫蹈前車覆轍。因此,把控住風險是優秀金融家的底線,風險管理是金融業立身之本。金融家們今日正在書寫著明天的歷史,假若不敬畏市場規律、不敬畏金融法則,那麼所犯的錯誤又會演進為明天的悔恨。無論金融創新和金融形態如何發展,金融的本質和功能是不會變化的。金融業是一個講求平衡的行業,金融的資產負債表就是T型表。要求金融業管理者必須平衡好收益與風險的關係,長期與短期的關係,規模、速度與質量的關係,切忌過分追求短期功利。金融家負有不可推卸的對存款人的信託重任,尤其要審慎。英國19世紀的文學家斯邁爾斯有過這樣一句名言,“無論你的心靈是在極地的上空浪漫地翱翔,還是在塵世的黑洞裡艱難地探索,你都應該記住:明智、審慎和小心翼翼地自我節制是智慧和幸福的源泉”。

雖然從事金融職業的人,都可以稱之為金融家或銀行家,但金融業的特殊性、內部架構的複雜性、風險的滯後性,使得金融家需要經過風險的檢驗和歷史的審視。金融業“剩”者為王,金融家穩健甚至保守是行業的優良文化傳統。金融傢俱樂部不欣賞百米短跑選手,尊重的是馬拉松冠軍。銀行改革和發展就是一場馬拉松,不能只盯著100米、1000米、10000米,不要期待短暫時間的“掌聲響起來”。跑馬拉松需要技術、速度和激情,更需要毅力、耐力和恆心。往往企盼短暫成績和榮譽的選手是跑不到終點的。在中國銀行業面對巨大困難,被西方稱為“技術上已經破產”的年代要有這種精神;在破釜沉舟、財務重組、改制上市的時期,在金融發展模式調整,信息化、綜合化、國際化轉型的過程需要這種精神;在面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嚴峻挑戰時更需要這種精神。今天站在疫情中艱難復甦和國際衝突加劇下的中國金融業,面臨的困難之多、挑戰之多、風險之多,一點兒也不亞於上一個時期,需要心無旁騖、腳踏實地,最終的勝利一定屬於中國!

本文來源:《中國金融》2020年第19-20期

作者:姜建清,中國工商銀行原董事長

微信編輯: 張穗

姜建清:金融三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