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世說新語》之孔融:讓我酸爽過一生!

孔融被殺了,再具體點,他被曹操殺了,罪名是“欲規不軌”以及曾與禰衡“跌蕩放言”。


第一個罪名是有點欲加之罪的意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政治迫害;第二個罪名卻並非子虛烏有,證據有二:一個是孔融和禰衡(就是那個裸著身子擊鼓罵曹的人)這兩個公眾號大V曾互相吹捧對方,禰衡這邊剛稱讚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就趕緊@了所有人告訴大家禰衡是“顏回復生”。你說他們倆在這誇得不亦樂乎,把天下其他自幼研習孔門書籍的讀書人置於何處呢?不過這也還好,名士派頭嘛,不要當真就好。


夜讀《世說新語》之孔融:讓我酸爽過一生!


可怕的是第二條證據,孔融曾和禰衡說過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大抵就是父母之於子女沒啥恩情。於父而言,子女不過是父親一時情慾的產物;於母而言,母親懷胎十月也不過就像是瓶子裡有個東西,東西出來了,母子之間也就沒啥情分了。這個觀點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確實在挑戰人們的認知底線和道德底線。

夜讀《世說新語》之孔融:讓我酸爽過一生!


於是,孔融被殺。如果說禰衡之死,大家都還能理解,畢竟這位大V從出場到謝幕,一直在貫徹著不屑於天下人的方針(除了楊修和孔融),最後被曹操假他人之手除之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孔融不同啊,他可是那個從小就知道讓梨的娃娃啊!


1. 望門投止思張儉


夜讀《世說新語》之孔融:讓我酸爽過一生!


清代戊戌六君子裡的譚嗣同曾在獄中寫過一首很著名的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裡的張儉就是東漢時遭遇黨錮之禍的名士,《史書》說他“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翻譯一下就是,為了保全性命,張儉四處投奔親朋故舊,而這些人因為看重他的氣節,也不顧朝廷通緝令就將他收留,最終往往弄得自己家破人亡。


而在這家破人亡的名單中,就有孔融的哥哥。當初張儉逃至孔門,得知好友不在家,原本語有遲疑,不過年僅16歲的孔融直接替哥哥做了主,收留了通緝犯張儉。後來朝廷問罪,孔融、孔融的哥哥還有他們的母親都爭相去死,紛紛說罪在自己,這讓前來辦案的官員很是為難。最後,朝廷定了他兄長的罪。經此一事,孔融孝悌忠義之名愈加流佈天下。


孔融讓梨這個典故,很容易讓人以為,孔融是個從小就明理懂事的乖乖仔。殊不知,孔融自小有乖巧的一面,也有狂氣的一面。他小小年紀時,就敢和被稱為“天下楷模”的李膺拉關係,對於說自己“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長者也絲毫沒有客氣,一句話就把對方懟得啞口無言。


不過,在此之前,他上有家門庇佑(畢竟是孔子的嫡系傳人),下有母兄呵護,在他身上是狂氣有之而狷氣不足。可是,十六歲這年發生的事情,徹底改變了他身上的氣質。


2.想當然耳


夜讀《世說新語》之孔融:讓我酸爽過一生!

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熙妻甄氏。


孔融聽聞後寫信給曹操,說“從前有武王伐紂,把妲己賜周公,今有您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這又是一段佳話呢。”


曹操也是手不釋卷之人,一聽就有點懵圈,我咋不知道這件事,想著人家孔融畢竟是出身名門,讀得書比我多也很正常。於是曹孟德很謙虛地請孔融不吝賜教,結果孔融大嘴一張,說“以當前事推想之,不就是這樣嘛!”


這下可把曹操老臉氣得通紅,敢情你是在罵我啊!滅人公爹,占人兒媳,我曹氏父子在你孔融眼裡敢情兒就是個打家劫舍,強佔人妻的盜匪。罵就罵了,還拐著彎兒,引經據典地罵,是可忍孰不可忍!


看著孔融大笑過後,得意而去的背影,曹操的心裡有了恨意。


3.流矢幾前猶讀書


建安元年,袁譚攻北海,雙方戰鬥自春至夏,戰士僅剩數百人,流矢像雨一樣射來,城內已經短兵相接。孔融仍然憑几讀書,談笑自若至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東(太行山以東),妻兒都被袁譚所擄。


論氣定神閒,中國古人裡首推謝安,而他在淝水之戰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表現,也確實當得起李白那句“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塵”!

同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一個是被人打得滿地找牙,丟妻棄子,狼狽逃竄;一個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孰低孰高,一目瞭然。


所以楊維楨說孔融:“妻孥已屬青州牧,流矢幾前猶讀書”。


4.禁酒令


俗話說,“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但是三斤糧食才出一斤酒啊!而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放眼中原大地,真的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為了在最大程度上節省糧食,發展生產,儲備物資,以完成統一大業,曹孟德頒佈了《禁酒令》。


結果,禁酒令剛出,朝野之中第一個蹦著高,舉雙手雙腳反對的就是孔文舉。為此他還專門拿出做博士論文的認真勁兒,寫了一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來懟曹操,在這篇文章裡,孔文舉依次列數古聖先賢因酒建立功業的故事以及與酒相關的傳說,翻來覆去要論證的就是“酒之為德久矣!

夜讀《世說新語》之孔融:讓我酸爽過一生!


孔融這出戏就有點唱過了這不是個人洩私憤的時候,不管你出於何種目的,也不論曹操出於何種目的,禁酒這一舉措確實是利大於弊。孔融曾說過自己有兩個願望:“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不知孔融此語,是在效仿當時的名士風度,故作高態;還是他的心裡話,這一輩子既不能虧了嘴,也不能虧了名。


5.一身撐拄漢乾坤


其實孔融和曹操之間還有過一段值得回憶的友情歲月,那就是在討伐董卓、消滅黃巾軍這兩件事情上,二人都不遺餘力,奮勇向前。只不過後來,曹操的實力越來越強,在朝野之上也是霸氣側漏,讓一眾漢臣為之側目。


而在這群漢臣中,孔融既是名氣最大的,也是脾氣最大的。有他在,漢獻帝才能維持得了基本的體面和尊嚴,所以范曄說他是“山有猛獸者,藜藿為之不採”,翻譯過來就是山上有猛獸,人們不敢去採野菜;國家有忠臣,奸邪便不敢猖狂。 可能也正因有了孔融以及像孔融這樣的人, 曹操才會倍感壓力自比周文王,放棄了最後的篡漢之舉。


伏尼契說:如果一個人害怕樹敵,他就不會成為政治家。


曹操畢竟是曹操。他可以為了自身名節不去篡漢,卻不會允許誰讓他一天到晚的心裡添堵。於是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孔融被殺。


結語


司馬光評孔融:“歲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高談清教......論事考實,難要悉行......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願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異,多剽輕小才。”


司馬光認為,孔融是一個志大才疏,好奇取異之士,他對待人才,也多以虛名網羅之,所以真正的濟世之才也不會去投奔他。


從保命角度來說,孔融這一生本可以有三次機會回頭:第一次是兄長被殺後,母親應該規勸,自我應該反思,反思自己的決定到底值不值得;第二次是憑几讀書事件後,妻子遭擄,城池淪陷,反思自己的志大才疏,紙上談兵;第三次是禰衡被殺,反思性格中剛腸嫉惡,輕肆直言的一面,會不會在某一天也成為一把利刃最終刺向自己。


可惜,這三次機會孔融都沒有把握好,他任憑自己的性子來,跟著自己的好惡走,最後自己的心成了自己的主宰,而自己則成了心的奴僕!


所羅門箴言中說:“人不制服自己的心,好像毀壞的城邑,沒有牆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