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法還是孝道,認不認生母,對官家趙禎是進退兩難的困境

禮法還是孝道,認不認生母,對官家趙禎是進退兩難的困境

實情並非狸貓換太子,禮法與孝道難兩全,晏殊勸阻宋仁宗

由小說《孤城閉》改編而成的歷史電視劇《清平樂》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驚呼:原來我們的歷史劇,也可以這樣的精彩。

禮法還是孝道,認不認生母,對官家趙禎是進退兩難的困境

《清平樂》前兩集矛盾的主要焦點,在於仁宗皇帝趙禎尋母認親。《宋史·仁宗本紀》當中記載,宋仁宗趙禎,確實是李順容的兒子。宋朝第三位君主,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寵愛劉娥,想要立劉氏為皇后,但是劉氏沒能為真宗皇帝生下一男半女,立後的事情,也就遭到了群臣的強烈反對,後來李宸妃生下龍子,取名為趙受益,真宗皇帝將他抱給劉氏撫養,並對外宣稱是劉氏的兒子,這才止住群臣的議論,稱心如意將劉氏立為皇后。

在歷史中,趙禎得知自己並非是劉氏所生,是否前去尋母並沒有記載。劇中趙禎在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以後,不顧皇帝威儀,宮中禁忌,只帶一個侍從就衝出皇宮,執意想要見到李順容。少年天子的做法無疑讓人熱血沸騰。然而天子也不能為所欲為,晏殊受到大臣呂夷簡的委託,前來勸阻趙禎,兩人的涼亭對話,將趙禎的困境展露無疑,也為觀眾,創造了一個觀劇的小高潮。

禮法還是孝道,認不認生母,對官家趙禎是進退兩難的困境

晏殊先問趙禎,若是進了那扇門,見了李順容,那應當如何?晏殊並未直接出言勸阻,尋母認親,人之常情。如果晏殊橫加干涉,強加阻攔,作為人臣則是忤逆天子,作為人子則是不近人情,日後都必然不容與趙禎。趙禎十三歲即位,劉氏垂簾聽政,11年後劉氏去世,趙禎才得以親政。晏殊的問題,一方面試探了趙禎對於尋母之後該怎麼辦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趙禎不要魯莽行事。

趙禎的“該如何便如何”,將其尚不成熟的心理表現出來,身為一國之君的趙禎,此時確實需要太后劉氏的幫忙,才能穩定大宋江山。來而不往非禮也,趙禎也用一個問題來問晏殊,想要試探一旦他認母成功,太后和群臣的反應將如何。並且將自己想象的最壞的情況告訴晏殊,以此表明自己的心意。

禮法還是孝道,認不認生母,對官家趙禎是進退兩難的困境

晏殊並沒有直接正面回答趙禎的問題,因為確實正如趙禎自己所說,一旦接回去,則必然是兩宮並立,朝政不寧的局面。“李順容不會隨官家回去”,晏殊的釜底抽薪,讓趙禎頓時失掉了執意尋親的底氣。隨後又拿出先帝的遺命,同時也表明群臣的態度,那就是他們不可能讓劉氏把持朝政,讓又一個“武后”在現。

沒了底氣的趙禎,只能說自己執意要帶走李順容,九五至尊的天子,在這一刻,甚至快要落下眼淚。

晏殊面對無助的趙禎,又給了他無情的一擊,有先帝的遺命在,趙禎不僅不能帶走李順容,而且還會讓劉氏抓住把柄,以皇帝年幼不穩重的名義,順理成章的把持朝政,大權獨攬。

禮法還是孝道,認不認生母,對官家趙禎是進退兩難的困境

這就是趙禎在禮法和孝道之間兩難的抉擇。禮,就是等級制度;法,就是辦事規則。有禮,君臣父子才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安定人心,使各個階層各安所在,不造成社會秩序的長久破壞。有法,階層內部之間的矛盾才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不用斥諸武力,使權力階層的權利平穩過渡,使平民階層的糾紛得到妥善安排。孝道則是禮法制度的最細微的表現,從《論語》之中提煉出來君子最重要的美德,認為孝是人一切品德中最基本的品德,如果一個人不能盡孝道,那麼一切的其他品質,都將是紙上談兵,不復存在。

禮法還是孝道,認不認生母,對官家趙禎是進退兩難的困境

按照禮法,當今太后章獻明肅皇后劉娥是他的母親,趙禎應當盡孝於她,為天下臣民做好榜樣。李順容是先帝的妃子,應當謹遵先帝宋真宗的遺命,守皇陵不得離開也不得見外人。按照孝道,奉養生母是天下所有人子的職責,否則,便是不孝。即使他是天子,即使他知道自己的生母就在不遠處的門後,他也依然無法見自己的生母一面,無法侍奉她,實踐晏殊所教,自己所學的“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身在門內的李順容,應該也能感受到趙禎的無奈,六哥兒到永定陵來,就可以見他,因為六哥兒是子,李順容是母,沒有人可以阻攔他們母子相見。陛下到永定陵來,只能是祭祖,無法見他,因為有先帝遺命,身為大宋天子的趙禎,只能遵守父親的旨意,為天下臣民做好孝道的表率。所以她派人將自己抄寫的經卷送出,表明自己青燈古卷不問世事的心意。

禮法還是孝道,認不認生母,對官家趙禎是進退兩難的困境

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和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看好玩的歷史和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