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之~孝順


孝道之~孝順


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順從父母的意志。

孝順,順意較深。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上到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一樣。但不是說所有事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從群經之首《易經》來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有順則有不順。孔子是非常精通《易經》的,所以當他的弟子曾參問他順從父母就是孝順嗎?他會吃驚連說了兩個是何言與!至於什麼時候該順,什麼時候又不該順,則可以藉助孔子孟子的觀點。

孝順之一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誤傳

中國自西周開始就開始有孝道。 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翻譯成現代漢語,意思:“不孝有三種,以不守後代之責為大”。而是認為 最不孝的,是對長輩沒有盡到後代的延續責任。

孝順之二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孔子的思想是認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如此看來,“無後”反而排在第三位,並非第一位。

孝的核心關係

孝道是父慈子孝

兒女確實應該感謝父母的撫養,但“報恩”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父母撫養兒女是職責,做不到就根本不具備做父母的資格。報答父母的撫養,不意味就必須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中國古代雖然有過所謂“父母要你死你也要死”的話,但即使在古代,也並不認為這就是孝順,而是人倫喪失。

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也就是父母要慈祥,兒女要孝順,這是雙方的責任。如果父母不顧你的本質,逼你放棄一生的幸福,這樣的父母已經不具備被孝順的權力了。

應該承認,我們當今的全民素質還不是很高,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這一觀念的人並不多。但孩子確實生下來就和父母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監護人。

在很多人眼中,父母悉心撫養我們,投入了很多期望,子女是應該報恩於父母的。如果反過來讓父母傷心、失望,顯然是大逆不道的。

父母生孩子,是要負責任的。孩子並沒有要求被生下,他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父母行為的直接結果。父母的責任,就包括無條件地接受孩子,除非孩子做了壞事。

孝順之三

從 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孝是內心的溫度,順是內心的底色,不盡孝道之人,不僅不配為人,也不配為人父母。

孝為立家之本,兒孫不孝則家凌亂。凌亂之家,自然無法育出快樂、幸福之人。孝道即人道,關乎道德,也關乎和諧。

孝順父母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這無可厚非。有人認為給父母好的物質享受就是孝順,有的人認為,多陪陪父母就是最大的孝順。還有的人會認為,給父母生個大胖小子,就是最大的孝順,其實,孝順的真諦就一個字,那就是“順”。

行孝及時,人生不留遺憾。像小時候父母順著自己的意願一樣,順著父母,這才叫真正的孝順。願子欲養而親尚待,願孝順之人福報綿長!

孝道之~孝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