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友抱团形成“团粒结构”

天天 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

生态农友抱团形成“团粒结构”

2020年初,沃土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心(后简称“沃土中心”)组织了1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返乡青年和生态圈相关的人士,赴泰国考察学习可持续农业。


临行前,这些全国返乡青年的代表在广州番禺的沃土工坊集合,一起商讨了一天半,准备把沃土中心在全国各地田间学校共学中堆肥实践出来的经验运用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中:小农和返乡青年有效抱团,形成类似于土壤团粒结构的组织,共同改良土壤、共同打造商品性好的产品、共同开拓市场,为逐渐转向生态农业发展的小农和返乡青年提供支持。


沃土中心2019年在全国各地的田间学校开展了很多期堆肥工作坊,相信关注这方面信息的朋友都比较清楚了。


“土壤的团粒结构”,就是在优质的土壤中存在的能有效改善作物生长条件的土壤结构,简单的说就是水、肥、热、气相都良好的土壤结构,呈现的是一种颗粒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形态,非常有利于空气、肥和水分、热量的传递和交流。


总之,好的土壤才会有这样的团粒结构,这样的土壤生产出来的作物才会是健康美味的。


这次来自大江南北的返乡青年代表聚集在广州一起商讨的主题里,有大家一直关心却没能解决的问题、市场的痛点、经济形势大背景,也有以返乡青年为代表的一部分小农面临的困境,更有大家想做事、想做好事的初心。


生态农业在当下的中国仍然很小众,小就小在消费者少、真正的从业者也不多,特别是有认知的消费者更少。小还小在市场小、抗风险能力也弱。


当前经济态势不会改变,每个企业甚至每个生产者都要谨慎应对才能坚持下去。作为小众的生态农业生产者就更要小心,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要抱团取暖。要让在做的能够做下去,要让想做的能开始启动。


立君生态农园的李立君说,要精准抱团,就是要大家有共同的愿景,要认可生态农业的标准并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这个目标。他说,最开始的时候不需要太多人一起来做这个事情,也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有那么多人能有效地参与进来,可以几个三观一致的农友先精准地抱团起来,一边干一边走,说不定路越走越宽,人越走越多。


秋冬季节本来是苹果的销售季,但立君反而不忙,还在到处跑。我问他,你不卖苹果了?他说:“我不管卖,我做技术。团队有小伙伴负责卖,我就不操心了。我是管修枝、疏花疏果这些事儿的。”


今年立君主动把苹果的产量降下来了,以前是亩产轻松做到上万斤,今年他压到8000斤以下,他说是今年就想通过主动减产来试验一下是不是口感风味能再上一个台阶。


作为中科院专门搞生态种植苹果的研究生,李立君研究的课题就是苹果的生态种植,而且就把试验的基地搞在了自己家的果园。这个山东小伙子话不多,但是做事稳准狠。一个他自己讲的美谈就是第一次上女朋友家门的时候直接管女朋友的妈叫妈。


他种的苹果也不含糊,每年都是几个生态食材销售平台的明星产品。每年早春,立君的修枝剪枝现场教学课也是吸引大量全国各地的农友踊跃报名。他的剪枝、疏花、疏果都搞出了禅意,有时候看似信手剪几下,但都是很有门道的——树本身的长势,和周围的位置关系,阳光、风、水的关系,要让果树能长得有独木成林的态势又能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这是立君多年来研究和实践出来的硬功夫。


但是,李立君只有一个,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这个知识储备的农夫和返乡青年,也抱有对土壤的敬意,想要通过改良土壤达到生产出优质农产品,进而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现状。


这部分农友,是未来生态农业市场的希望和增量。但是这部分伙伴注定也是选择了一条比较艰难的路。对于他们,真的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这部分农友或许就在做生态农业的地主的旁边,或者就是自己的同学亲戚。所以,大家聚集起来讨论的一个点也是如何帮助到这些朋友。目前市场的艰难有目共睹,但并不是绝对的不可为。


讨论过程中,有人分享了坚持不懈终于成功的经验,有人分享了前一年在主流市场的销售情况,还有对小众消费者靠小众生产、精细管理和各种巧思取得认可的经验,也有善意提醒大家“入坑”之前要小心再小心的。


做点事情不容易,做成一点事情就更难,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想取得比单打独斗更好的局面。


在海南种荔枝的小郑说,他因为多加了几块钱的成本,把更好的体验送到了客户的手上,所以口碑传出去以后,2019年销售还不错,这算是成功的经验,可以继续深挖继续推广。


武汉的小农夫说,他们家的藕是保护区水面种植的,有人说又不糯又不脆,但是他们自己烹饪的时候发现其实既可以软糯又可以脆生生,所以想在这个单品上来个深加工突破。


福州的小农阿茂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精细化管理自己的产品品种和种植时间,加上一点小小营销技巧,就能取得口碑和销售业绩的稳步提升。


这些青年个个都是充满了活力,说起自己的产品个个都是激情澎湃。他们现在想要抓牢这份获得感,然后去帮助更多的人。


有这些前行者同路,大概想做生态农业的人也不会感到孤独吧。


当然前行者也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也有不少倒在前面的。所以要重视这些还走着的人是在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降服了哪些妖魔鬼怪,可以学习借鉴可以相互护持。


海南小郑的荔枝目前还没有达到生态的标准,这个是毫不避讳的,但是可以说小郑的荔枝是目前能找到的规模生产的产品中最安全的,而且小郑也把自己使用的东西和使用的时间都公布出来了,消费者怎么选择可以自己来决定。


小郑也在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种植水平,也在持续进行土壤改良,也在朝着逐步减少甚至不用不符合生态生产标准的东西努力。他家生产的荔枝口感味道也在不断提升,各个市场的销售情况都还不错。


虽然在主流市场是没有人区分“生态”和“绿色”以及“无公害”这些概念的,只要口感好、购买体验好,销路没有问题。但笔者认为生态种植、有机种植、无公害种植,应该是销售的翅膀,而不应该是圈禁起来给自己设置的围墙。认真做好事的人和组织应该受到肯定,这种肯定应该是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的。套用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去年小郑的荔枝销售情况非常好,这仅是因为产品好,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窥探到了销售的门道,好的东西也愁卖,这个是现实,必须去主动的找有效的渠道吆喝,他找到了带货能力相当可观的微商和一些平台,居然在几个城市就通过口碑营销几乎卖光了所有的产品。


这个成功是小郑自己也没有料想到的,在这当中他也尝到了甜头,但是他并没有被冲昏头脑,他还是要继续改良土壤,并且他这次来参加聚会也是想要带动更多的人来参与到改良土壤、生态种植、可持续发展这条道上来。


生态农友抱团形成“团粒结构”


在大家的讨论中,发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刚刚开始转型、改良土壤的小农如何应对市场的选择。


万事开头难,每条路只要去走,不一定走得通,但一定会遇到困难,这是无奈的现实。


我们为勇于迈出第一步的人鼓与呼,那接下来呢?改良土壤需要时间和技术,要生产出来优秀的产品真是靠运气。


有的人第一年就能产出还算不错的产品,达到商品性后还能有一部分销售,但大多数人在改良土壤的前几年都不会有很好的产品拿出来,那这些小农要如何维持生计?


比如沃土农耕学校在北京昌平天佑安农场有片梨树地到现在都几乎没有收成;成都胡雪梅家的菜也是经过逐年的改良才慢慢变得好看起来,她可是堆肥的娘子军,经常没事儿就自己堆肥和翻堆玩儿。


农耕学校是用大樱桃和苹果来平衡财务,胡雪梅是有天安生活帮助卖菜与消费者共担了风险。那没有被看到的其他的小农和返乡青年怎么办呢?不能让他们在这条路上迷失甚至退转。


以前听张孝徳老师讲过一句话,“能参与做生态农业是祖宗积德,自己做就是积德行善。”我深以为然,那我认为做好事就应该有好的回报。


可喜的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是想要做好事,还想抱团把这好事做成。


月丽是我们农耕学校第一期的班主任,虽然她从来没有出现在窗户边上偷瞄。她在沃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了,一肩扛起了在全国开办田间学校的责任,每年在全国各地不断开办各种堆肥工作坊,组织当地的生态农夫和返乡青年共同学习。


日本来的80多岁池田老师也是月丽的老师,池田老师在中国的教学研究和行程以及上课的助理都是月丽来完成,他们几乎马不停蹄的出现在各地,想要在池田老师无法在中国工作之前尽量多的去推广堆肥。


这次相聚,也是月丽推动和组织的,她说到土壤团粒结构的时候相当深情,就像是在说自己家的好孩子,充满了爱和希冀。


生态农友抱团形成“团粒结构”


大家都认为:如果没有品牌,可以自创一个品牌。如果没有团队,大家可以组建一个高效但不需要随时见面的团队,分工协作、保障执行。


粗略地说,有专心生产的、有产品研发和包装上市的、有宣传营销的、有售后服务不断提升竞争力的……


当然,最终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是要持续改良土壤。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小农和返乡青年的成长以及商业利益,也是必须的元素。商业是最大的慈善事业,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目前看来,这个团队有做技术的,比如立君,他能够解决果树的绝大部分问题,他读书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可以给大家做后盾;做营销的也有

,小郑自己就是营销的弄潮儿,还有一直都在做营销推广和产品包装设计的专业人士;有做土壤改良的有专心种菜的等等


基本的要素都具备,就看在市场上去怎么拼了。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好东西当然要卖给懂的人。


最后大家讨论表示,希望各位农友形成“团粒结构”,未来在技术、市场和传播上互助协作。期待接下来共同探索生态农夫形成团粒结构的模式,以为未来各个田间学校农友的协作共建积累经验。


一天半的相聚种下了一颗种子,今年不发明年能发,希望总要有一点吧。


希望更多的小农和返乡青年加入到土壤改良的实践中来,希望大家在这条路上有更多的陪伴和共同成长,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各自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