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柳林縣“三交”鎮,便愛上了這裡

初識柳林縣“三交”鎮,便愛上了這裡


簡述

三交鎮位於山西呂梁柳林縣城西南37公里處的黃河東岸,西臨黃河,與陝西隔河相望,佔地面積2.1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三百餘人。由下三交、前街、沙坪則三個自然村組成。因地處中陽、石樓及陝西清澗三縣之間,故名三交。

三交全鎮有30個自然村,27個行政村,3389戶,12115人,耕地面積24466畝,其中棗林面積10000餘畝。紅棗個大核小肉厚味甘,是柳林縣紅棗的主要產區之一。

初識柳林縣“三交”鎮,便愛上了這裡


三交鎮名的來歷


“三交”作為地名、使用較為普遍,僅山西就有五個“三交”.特別呂梁山西側就有兩個著名的“三交鎮”,一個為臨縣湫水河中游之重鎮“三交”,一個為柳林縣沿黃重鎮“三交”。 地曰“三交”,取義不一,有路道取者,為三路相關之地;有以河水取者,為三水匯流之地;有以地界取者,為三縣或三省臨接之地。 柳林“三交”,其說法不一。 一說為三水之交,即因其西有黃河南下,南有屈產河入黃,北有留譽間河(俗稱大黃溝)入黃,而三交位於屈、留二水入黃之中間,為三交相交之中心,故曰“三交”。 二說為三縣之交,即因三交有隔屈產河為石樓縣,西跨黃河為陝西省的綏德縣,三交本身屬於柳林縣(歷史上曾為中陽縣),故取名為“三交”。 三說為三道之交,即三交此地沿黃有磧(臨縣磧口)三(柳林三交)古馱運道,東有三(柳林三交)石(石樓縣)古馱運道,西渡黃河有通往西安的古秦道,故名“三交”。 四說三村之交(本地傳說),即因三交本身由沙坪則、坡上、前街三村共同組成,故成“三交”。 柳林三交本身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此,細細考證,它不僅具備上述諸說中的優勢和特點,可稱謂“三交”,而且它還有取名三交的更久遠的歷史原因。即在戰國時期,它曾是三國之交。在韓、趙、魏三分晉國後,三交為魏國之邊境,北與趙國之邊邑藺(今柳林孟門)為界,西隔黃河與秦國為界。藺作為趙之邊邑,曾引發秦、趙、魏三家爭藺的百奇戰事。《戰國策》卷二十、趙三、四篇匯載,公元前269年,周郝王46年,秦昭王38年,趙惠文王30年,“秦攻趙、藺、離石、祁子秦。在這一時期,三交作為古渡,也成為秦、趙、魏必爭之地,成為三國之爭、三國之戰、三國之連、三國三交之地。故此,柳林三交實為歷史上秦、趙、魏三國三交之地。

初識柳林縣“三交”鎮,便愛上了這裡


三交鎮的黃河渡口


三交鎮是一個黃河渡口,自古就是方圓百里的商業文化交流中心,每逢集會,就有陝、甘、寧、蒙等地的客商擺渡而來,進行騾馬、糧食、紅棗、皮毛等交易,古鎮繁華,明清古街,店鋪林立,商賈雲集。作為古老的秦晉商業重鎮,清光緒元年,被黃河大水將三交鎮的一條商業大街連同鋪店一掃而光,300多畝水地變為河床。大水過後,集市重建逐步移向山腰,形成現有的古店鋪。

初識柳林縣“三交”鎮,便愛上了這裡

馮福昌攝


三交鎮是兵家必爭之地


三交古鎮曾為兵家必爭之地。李自成當年曾於此地東渡黃河北上,留下了吞吐歷史煙雲的闖王寨。1936年2月紅軍東征在此地強渡黃河,拉開了北上抗日的序幕。周恩來蒞臨此地,親自指導建立了山西省第一個紅色政權。劉志丹將軍在三交戰役中血灑疆場,英魂長眠於此。這裡的紅軍東征坪上渡口紀念碑、紅軍東征浮雕,劉志丹將軍殉難紀念亭與三交紅軍東征紀念館等紅色景點連成一線,共同見證了那段崢嶸的光輝歲月。

初識柳林縣“三交”鎮,便愛上了這裡


三交鎮的黃河母親峰

黃河母親峰在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黃河三峽景區內,如慈祥母親半躺,眼鼻耳發均栩栩如生。遊人俱對此鬼斧神工的天然奇景興趣濃厚,問此淵源者良多。


初識柳林縣“三交”鎮,便愛上了這裡


三交鎮的黃河九曲陣

九曲黃河陣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山西省柳林縣孟門鎮每年正月十五擺的由九個萬字組成的循環燈陣,古為姜子牙所傳,有平安燈、發財燈、送子燈、前程燈、求婚燈、長壽燈、步步高昇燈等十八燈,為民間祈福求財、祛邪去病的遊樂燈陣。


初識柳林縣“三交”鎮,便愛上了這裡

免責申明:

1、圖片來源於網絡。作品權及觀點歸原作者所有,向所有原作者致敬。

2、所有轉載均表明原始出處與原作者,如盡力核查未能發現原始出處和原作者,則默認“來源網絡”。若有疏漏歡迎原作者及時聯絡署名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