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吴城古道


我“认识”吴城很早,“相见”有点晚:中间隔了十几个年头。

01

十余年前,山西教育出版社策划了一套《晋商五百年》丛书,以煌煌14本的体量,力图全面挖掘、展示和传承晋商文化。山西大学旅游学院博导张世满先生,(时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之前填补晋商研究空白的力作《晋蒙粮油故道》,列编该丛书。经朋友引见,张教授约我对此书加以改写,使其叙述角度、语言风格、体例框架等符合丛书要求。

大概有年余时间,我一直在张教授的原作和各种相关书籍资料中往复折腾,也就是那时,吴城,因其在商路上的“陆路重镇”的身份,烙成我的记忆。

所谓晋蒙粮油故道,指清代前期到民国早期约200年间,晋蒙间曾存在与繁盛过的一条水陆商道,从内蒙古磴口到山西太原(或再南延至平阳临汾),空间绵延千又二三百公里。碛口为其水陆转运枢纽,吴城则是弃舟登岸后,货物陆行主道中枢。

行走吴城古道


晋蒙间曾经有这样一条商路。

选自《晋商五百年·粮油故道》

当时拉货,从碛口翻过王老婆岭到离石,差不多三天;离石到吴城,30多公里,现在一脚油门的事,那会儿要走一天;从吴城出发,要再用整整一天,才得东出吕梁山,进入平川。所以,如果是半上午或午后到的吴城,就必得在这里住一宿,人歇乏,驼马备料,第二天早早赶路。

那时单从碛口过来的骆驼就日日不下千头,流动人口则每天都在一两千人以上。经商最讲辐凑效应,平遥、文水、祁县、太谷等地的商人,谁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左近九州十八县都来吴城做生意。或设分号,或立字号,吴城很快就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商品转运地和物流中心。

只说行商。

从碛口来的客商们下午到达,交易、住店;次日天刚亮就又启程。等到住家户们起床时,大小客店已经一空如洗,等待午后的人流物流重新涌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只见人来货来,不见人走货走,于是有“拉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

这是今天难以想象的繁华。

行走吴城古道


行走吴城古道


古道上,晋商为自己留下的碑。

找湿布子擦擦后,字迹就清楚一些。

然而吴城还不止于此。

它还进了《史记》。先秦名将、著名军事家吴起在这里练兵屯兵,修筑工事而至驿城,吴城因而诞生,因而得名。

这也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

吴城位于吕梁山中段山口,在黄芦岭和薛公岭山脚,是晋中平原进入晋西北、通往陕、甘、宁、青等西北地区的必经之地,历来为兵家重视。到二十世纪,吴城又写入了中国二战军史:八路军115师在这一带痛击日寇,留下了“三战三捷”的辉煌。

行走吴城古道


从太原坐车或开车过去,你要记着看路标。

有黄芦岭,也有薛公岭。

然而吴城还不只于此。

共和国建设年代,这里有全离石人用血和汗水修建的当地最大的水库吴城水库。

改革开放后,太中银铁路和西气东输让他旧貌又添新颜。

……

也许吴城还不止于此。

行走吴城古道


上图是离石↑

下图清楚点看吴城↓

行走吴城古道


02

在吴城高速口,我们与吴城镇的魏书记,还有从离石专门赶来的离石区宣传部张部长和教育局雒局长会合。然后合并到一辆车上,从上三交村前往古道。

此行,我们是应吕梁市政府和离石区委的邀请,前来进行研学策划。(当地政府官员做事的热情与高效与勤奋,把我们“吓坏”了。此处不提,以后再浓墨重彩。走过的别的地方,也以后慢慢再说)

行走吴城古道


当时一大帮人,出镜七七八八

古道是想象中的窄,就一辆车的宽度。一边陡壁,一边“空悬”。路边有野生的各种枝桠,勾挂着碰蹭着车窗,时而砰砰作响。要是敢开窗,脸上怕要挂彩。

没办法,野树是要这么野。

迎上来招惹的,很多是沙棘枝。时在仲春,才刚返绿,看着清爽。到了秋天,漫山红遍,是另一道风景。

沙棘不只是用来看的,也不只供写诗作画。最引人的还是口腹之欲。你在外面常喝到沙棘汁,那是一种;当地人做沙棘膏:

用碾子磨沙棘果(不由自主吞了一口酸水。想棘生馋),汁液从磨盘中间的一道凹槽流出来,接到瓶里,凝固成膏。炒菜的时候挖一勺放进去,鲜美异常。

更别说营养价值。

知道的人,从这里回去,都要买几瓶带走。

你也别忘了。

说起吃,索性再加一把火:

当地,有一种面叫杂拨面,四种杂粮(豆面呀莜面呀什么的)伴在一起,是当地特色风味。但就是这个上三交还是下三交村有个馆子,做得格外好吃。识货的人,常常专为一碗面从离石跑来。

内行人问过,秘方在四种杂粮的配比量。

到底好吃到什么程度,同车的人说不出来,就是在那儿咂巴嘴。

总而言之,你来走古道的时候,千万记着到“那家”馆子吃杂拨面再兜走几瓶沙棘膏 ——回去显摆或发朋友圈的时候,这关系到你是熟手还是生瓜的资格问题。

行走吴城古道


奇怪,没有给沙棘拍照片。

这种水泊,道旁偶现。是雨水存的。

当时走古道的,驼马们看见会高兴死。

周边村民如果想知道一眼水能不能喝,要看牛会不会喝。

牛喝了,表示水没问题。

03

在古道上,同样当自己是主人的还有牛。

悠哉悠哉地横着走。奇怪,它们都不怕人。

牛也是下三交村的。魏书记说,这个村子有八百多头牛。

春天了,草长出来。各人家把牛放出去,它们自己觅食。食山风清泉野草,不一定几天才返家。

庄子说的餐风饮露,简直就是吴城牛的生活状态。

我们都很羡慕它们。

下三交是个拆迁村。拆迁完了,魏书记请离石区委张潞萍书记来检查工作,“谁知站在牛圈旁,张书记给我讲了半个小时的牛,我以前都不知道牛有那么多的分类,那么多新名词,洋名词,张书记哗哗哗地讲给我听”。

隔了好几天给我们讲当时情景,魏还有点不好意思。

行走吴城古道


孔子说,绘事后素。

在这片空旷处,不知孕育着怎样的风雷。

04

不过当时在这条古道上,老大不是牛,是骆驼。

魏书记心神向往,说是以为骆驼天然是山西的,谁知道是晋商为了自己运货,现培养的。

他由衷赞叹:晋商真了不起。

骆驼具有两面性,养起来特别要求高,干起活来特别不惜力——有本事的人也这样,脾气大。

我们已经下车走了。脚下多是土路,路边有绊脚的乱七八糟的石头;

同行的又加多了,是当地各位贤达。他们说,当年这条路,本就是石头路。

这些石头,就是当年的石头。

这世上本没有路,晋商走得多了,很多便成了路。

行走吴城古道


骆驼、马车、牛车,一队队走在道上(当时都是新建路啊),各种各样的货物,各种各样随行人的包裹,远远看上去,像一座座的小房子移动;晚上,如果是途中露天歇宿,帐篷一顶顶扎起来,仿佛就地起了一座小城镇,那是铺天盖地的辉煌。

山西作家成一,有《茶道青红》,说万里茶路。东家的夫人有一次随队,晚上住帐篷,四肢伸展,听近在耳边的万籁,有感慨,说,终于体会着了“近天贴地的便宜”。

常在路上的人不知有没有这样的情怀。

常在路上的人不知心里想些什么。

行走吴城古道


行走吴城古道


行走吴城古道


古道驼队。

选自《晋商五百年·粮油故道》

05

走到界碑处了。

这里有两个界线。显眼的是界碑,低调的是长城。

行走吴城古道


界碑的另一边写着:汾阳。

从这里再往前走一小段路,就到了北齐时所修长城的起点——金锁关,现在大概还剩有60来米?

主修长城的是斛律金。《敕勒歌》,就是最早是他唱出来的,而且是在山西,晋南玉壁(今稷山县西南的柳沟坡)之战。

斛律金修这道长城前后,身份大概是汾州刺史。

就是这条古道再往前走一走,吴城的下一站。

这条古道上走过《敕勒歌》的最早传唱人,你来古道上,大概也会无意识念起那首诗。

蓝天白云下,眼前天地换作远古苍茫。

行走吴城古道


行走吴城古道


这就是那道金锁关

这条古道上,可能还走过郦道元。他的《水经注》,中学课本有选。

郦道元救过斛律金。

斛律金出生时难产,一只胳膊先出来了,恰值郦道元从洛阳到草原考察,慨然出手,救了斛律金母子。

25年后,斛律金参加北魏六镇起义,俘虏了受皇命前来慰问官兵的郦道元,上演了又一出“捉访曹”。

再后来,处事刚猛的郦道元被权臣设计借刀杀人,斛律金相救未及,在郦道元殉难的地方找到了他的遗著《水经注》三本,另有《本志》、《七聘》八册,并千方百计寻得仇人,在郦道元墓前血祭。

行走吴城古道


往事随风。都碎了。

跟长城一样。

当时何其坚固。

06

在书里面读历史(在学校上课),和在路上“碰上”,是不一样的。

亨利五世对他的士兵们说:谁今日与我共同浴血,他就是我的兄弟。

斛律金可能会凭一首《敕勒歌》指认兄弟:那晚我们一起唱起。

十多年前从故纸堆里翻出“吴城”和今天走在吴城古道上,

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博尔赫斯盲了双眼之后,去过撒哈拉。

他抓起荒漠的一把沙子,放在另一个地方,说:我改变了撒哈拉沙漠。

吴城也在等待新的改变它的人。

编辑:942668

行走吴城古道

原创 :李平 来源:老家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