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投資真的會穩賺不賠嗎?這四大誤區你知道嗎?

新規之後定增市場迎來了新的“繁榮期”。目前,競價定增報價市場的參與積極性已經超過了2019年,好項目折價非常有限。從預案披露的情況來看,以預案公告日位於2月14日後作為篩選標準,截至目前合計已有超過200家A股公司發佈了定增預案,已公佈的預計募資金額合計超過3500億元。定增市場的火熱還體現在發行規模和成功率上。根據統計數據顯示,3月發行的7個競價項目中有5個募足,佔比71%,募足率創2019年以來單月新高,合計募資100.4億元,同比增加35.3%。

火爆背後是投資者對定增財富效應的關注,在全民聚焦之下,市場上打著“超高折扣、超低價、中標率高、保本保收益”等旗號的定增產品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做定增投資真的會穩賺不賠嗎?作為投資者,對定增的瞭解又有多少呢?這幾大定增誤區請先知曉:

定增誤區定增項目發行底價等於發行價格

在篩選定增產品時,我們常常會在定增項目中看到定增預案披露的價格,有部分投資者會誤以為這是最終的中標價格。其實並非如此,定增預案披露的價格只是發行底價,最終的發行價格還需要通過競價方式去確定。如果一個定增項目在市場中受到廣泛關注,市場參與熱度很高,那麼投資者實際參與定增項目的中標價格一般都會高於當日均價。

定增誤區定增投資穩賺不賠

投資都是風險與收益並存的,定增也同樣不例外。定向增發,即非公開發行,是指上市公司採用非公開方式,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行為。定增項目的參與價格與二級市場相比會有一定的折價,也具有相對的安全邊際,在市場震盪期時,折價空間往往更大,安全墊也更厚。但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由於定增標的解禁後在二級市場退出,屬於權益類的投資品種,依然會受二級市場波動、個股基本面走勢等因素影響,因此定增投資也存在著虧損的可能。定向增發並不是穩賺不賠,把握好項目的安全邊際才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措施。

定增誤區定增浮盈等於盈利,定增浮虧等於虧損

在定增市場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定增浮盈和浮虧的說法,有部分投資者誤以為這就是盈利和虧損。其實定增浮盈並不等於盈利,以一年期定增項目為例,鎖定期為12個月,在此期間股價高於中標價,並不代表項目最終的收益,只是暫時的浮盈。只有在上市公司公告解禁後,定增股票能夠申請賣出變現,賣出價格與成本價之間的價差才是參與定向增發的最終盈利。

同理,定增浮虧也並不等於虧損,在鎖定期內股價波動只是暫時的浮虧,並不代表項目最終一定會虧損。判斷一個定增項目質地好壞僅僅憑藉鎖定期內的表現是不客觀且較為片面的,項目暫時浮虧與浮盈並不等同於實際的虧損與盈利。

定增誤區定增產品一定是投向定增項目

在定增市場中,定增產品並未全部都是投向定增項目,從目前市場上存續的公募定增產品季報來看,每個產品配置的定增項目倉位佔比從20%至80%不等,不同產品之間也存在著較大差異。不同定增產品之間存在投資標的的差異,如部分定增產品囿於公司拿票能力有限,單個定增產品只能參與小規模的定增項目,甚至大量配置具備“定增主題”的二級市場股票或債券等品種。因此,投資者在選購定增產品時,一定要重點考察機構的拿票實力。投資者可以優先選擇參與那些定增次數多、資金規模大的機構發行的定增產品。

本文源自金融界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