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 报复性消费为何迟迟不肯来?

众所周知,这次疫情对全世界的经济生活影响都不可小觑,虽然我国在科学理性防控下,疫情得到有效阻断和控制,但是随着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有序复工复产的同时,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的复业显得更具挑战性。

疫情后 报复性消费为何迟迟不肯来?

消费是激活商服行业的内生动力

在按下暂停键的两个月里,大家的消费基本都压缩到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而按下重启键后,大家期待已久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如期而至。

疫情后 报复性消费为何迟迟不肯来?

报复性消费为何迟迟不肯来

  • 疫情期间,必需品消费并没有完全被积压。得益于国家的指挥调度,大家并没有说因为疫情导致饿过肚子或挨过冻。这也就是为什么超市生鲜等生意火爆的原因。所以被压抑的只是“非必需消费”或可替代消费,这部分消费力,错过就错过啦,很难存在大规模的补偿消费。
  • 消费行为往往伴随着社交和文化的同时进行。拿餐饮和娱乐行业来说,中国人的“聚”餐、“聚”会,其本质就在这个聚字上,通过“聚”来联络感情,通过“聚”来分享故事,通过“聚”来品尝多样美食。而疫情完全结束前,彼此还是需要保持安全距离的,所谓隔位就坐,把“聚”文化给打断了,消费行为不受影响才怪。
  • 消费者对疫情的担忧并未完全消除,正常的消费力并未完全释放。我们知道,商业服务业的供应能量,和社会总体消费能力,是存在着微妙的平衡关系的。总体消费能力不能完全释放,会导致供应能量难以复苏;而供应能量没有完全复苏,会反向促使消费意愿的下降。一个商场也是如此,消费者少了,生意就少了,生意少了,商户划不来开业了,不开业的商户多了,消费者就更不想来了。这种短暂的不良循环!
  • 疫情催生了“危机感”,改变了消费观念。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近年来非常普遍的透支消费,房贷 车贷 信用卡,处于朦胧状态的消费者,并未预做科学的收支规划,令到在重大突发事件到来时,因为失业或者降收导致的入不敷出,人们心里立马启动了防御机制,收缩开支。第二个层面是近年来兴起的诸如“35岁淘汰制”“30岁中年危机”“30岁老头”的职场偏见,使得人们对未来收入存在极大的不安全感,试想一批时刻感觉自己随时可能失业却不能继续上岗的人,哪来的胆量去消费?(顺带倡议一下现在的企业,30-50岁真的年富力强,应该用好这些劳动力给社会创造价值)

好吧,就说到这,欢迎朋友们补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