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咖啡在中國

莫言曾說過,如果能見到他十分崇拜的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會是:「先生,我在夢裡曾經與你一起喝過哥倫比亞咖啡,有點中國綠茶的味道。」


行業|咖啡在中國


咖啡,英文名:coffee

哦不對,應該說咖啡才是coffe的中文譯名。

對於中國來說,咖啡確實是歐風美雨下的舶來品。有人的觀念裡,它始終是“那個洋玩意兒。” 有人則表示:“喝咖啡喝的是一種生活情調。” 幾十年間,咖啡從一個舶來品逐漸變成了國人日常的飲料。而由咖啡所帶來的東方對西方的文化臆想,也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與每一個午後街角的咖啡館裡,慢慢發酵。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要知道,中國最早的咖啡館開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外灘,起初是為了供那些外國水手們過過咖啡癮,解解鄉愁的。後來許多海外歸來的華僑也常常光顧。直到70年代,一些涉外酒店才有了自己的咖啡廳,但是需要外匯券付賬。從條件到價格,咖啡廳在那個年代的中國,都遠離了老百姓。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而對於那些衣著講究、舉止大方的異國歸來人,那具有侵略性的咖啡香和“卡布奇諾”、“提拉米蘇”、“雪茄”這樣從洋文直譯過來的物品,或許就是他們的部分前半生。但對於社會大眾而言,享用這些舶來品前高高的門檻,神秘又氣派的環境,以及享用者高貴的姿態,都賦予了中國人對咖啡文化的好奇與臆想。


換句話說,人們夢想去消費的不止是咖啡本身,還有咖啡館的環境、氣氛,而這些統統能滿足人們對於“現代”、“洋氣”的想象。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於是北京西單商場的貨架上3.4元一罐的上海咖啡開始引人注目,隨後而來的速溶咖啡更是陪伴了國人很長的時光。那時的人們普遍認為速溶咖啡就是咖啡。大部分人從一包“雀巢三合一”開始,開啟了一場越洋的味蕾旅行。


那時候,裝著“雀巢”的玻璃瓶子被喝空後,大多會成為主人用來喝水沏茶的“大容量”玻璃杯,有的被主人頗為珍惜,為它織上五顏六色毛線保護套。你若問人家咖啡的味道如何,他不見得能說出什麼,也不怎麼在意,倒是這玻璃杯確是個好東西,一方面結實又實用,另一方面:“這雀巢咖啡我是喝過的,你看,這就是從前裝它的罐子。”


所以,咖啡在中國,也曾以這種方式成為了一時的社會潮流。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到了21世紀,星巴克Costa這樣的平價咖啡廳大肆湧入人們的視野,咖啡廳迅速變成了“社交體驗場”。星巴克在故宮七年間的一進一出,也頗為耐人尋味。雕刻時光漫咖啡裡也從來不缺揹著筆記本電腦談生意和理想的人。這類平民化大眾咖啡的出現,讓許多人一下子瞭解了很多咖啡的專有名詞,接受咖啡的人也越來越多,那些直譯過來拗口的名稱也變得朗朗上口了,開始有一些緊隨潮流的年輕人在那時認為“每天能坐在窗前喝一杯星巴克的咖啡,就是一種愜意又享受的生活。”


行業|咖啡在中國


終於有一些真愛咖啡真懂咖啡的專業愛好者忍不住了,於是他們選了條文藝的衚衕,開起了從外觀看上去更小資且不再那麼親民的店。虹吸式咖啡、手衝咖啡相繼出現,店裡的器皿,裝潢,最重要的是豆子,無一不有來頭。水溫92度,人均約15克的豆子研磨成粉要略粗於砂糖,手衝之前杯子要溫好,濾紙要淋溼一遍,才不會有紙的味道... ...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突然發現,如今有相當一部分人開始關注咖啡豆的產區和烘焙方式了,深度烘焙來的焦香味,淺度烘焙出的果酸味,水洗的、日曬的,甚至用哪座山下的泉水來沖泡,都能品出不同的味道,也都成了現今咖啡在中國的賣點。


咖啡這種舶來品,在中國幾十年的演變與社會發展之下,真的被國人喝成了一種生活情調與評判個人品位的標準也有不免被神話了的命運。起初中國人對於咖啡的想象與認知,不免猶如西方對於“唐人街”的理解與佈置,帶著許多的文化臆想,刻板印象以及永遠避免不了的文化偏見。如今已是文化多元的社會,對於舶來品,不必排斥亦不必追捧。嚐鮮,享用,是為上。所以個人而言,愛喝咖啡還是愛喝茶,抑或都愛,都不衝突,也都好。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行業|咖啡在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