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邢笑談蘇麻離青,一文帶你揭開元青花蘇麻離青的迷霧!

這裡首先糾正一個問題,經常聽到藏家說“我這個青花罐是明代仿元代的”,每每聽到這句話,我都感覺文物知識的普及工作是多麼的任重道遠,下面我簡單的把這個問題給說明一下。

老邢笑談蘇麻離青,一文帶你揭開元青花蘇麻離青的迷霧!

元青花瓷是怎樣發現的?

元青花已埋沒了幾百年,於民國初年被發現,五十年前才被公認的。【記住,元代以後到距今50年前是處於埋沒狀態】

事情由一對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引起。20世紀20年代,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賁熙帶著一對罕見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來到玻璃廠出售。這對象耳瓶原供奉在北京智化寺,頸部記有62字銘文:“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裡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舍香爐花瓶一副,祈保闔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遺憾的是,這對珍貴的元青花瓷器被當時所有的古玩高手判為贗品。“元代無青花”似是當時古玩界的共識。中國人就這樣在自己的家門口失去了認識元青花的機會。象耳瓶被大維德爵士買走,流到了國外。

英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瓷器學者霍布森是首位關注並認可元青花的專家學者。他於1929年發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詳細介紹了民國初年英國大維德爵士從中國收購去的一對至正紀事年款的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但是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

1952年美國佛利爾藝術館的中國古陶瓷學者波譜博士發表了《14世紀的青花瓷器:伊斯坦布爾託布卡普宮所藏一組中國瓷器》一文,1956年又發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國瓷器》,他以一對元青花雲龍紋象耳瓶為標準器,對照土耳其和伊朗博物館收藏的幾十件與之風格相近的中國瓷器,將所有具有象耳瓶風格的青花瓷定為14世紀青花瓷,從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國古陶瓷學者的重視和公認。

霍布森和波譜的歷史功績永不可沒。他們是全世界元青花研究的開拓者和先驅。

綜述:元青花要麼就是元代的,要麼就是民國後仿的,絕不會有清代明代仿元青花,以後再說這句話你就落後了。

老邢笑談蘇麻離青,一文帶你揭開元青花蘇麻離青的迷霧!

談及“蘇麻離青”鈷料的鑑定,可謂老生常談,但如何才能準確地把握它的本質所在,卻是實踐中的關鍵。隨著近些年來高科技界對我國古代陶瓷器研究的不斷深入,“蘇麻離青”這種鈷料的本來面貌已經越來越清晰地展示在人們面前,雖然至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蘇麻離青”這種鈷料的原生礦物,但通過它清澈明豔的髮色以及它所含化學成分的種類和多少,我們可以把它認成是一種玻璃質類的晶體礦物,也就是說它是以二氧化硅為主要元素構成的天然礦物。認識一種事物,不能單單隻看外表現象,而是要從它的本質入手,只有抓住其中的本質特徵,才能把握住事物的命脈。

一、“蘇麻離青”鈷料中的砷元素

我國很多科研工作者對以“蘇麻離青”為飾的青花瓷器進行過多方面的深入細緻的研究和分析,除了它“高鐵低錳”之外,砷元素的存在也是十分重要的。雖然它只是極少的“痕量”,但卻顯示出了它與國產鈷土礦的截然不同,這也是它的一個重要特徵之一。

砷,它是一種非金屬元素,符號As,在元素週期表中排第33位。砷,在自然界中分佈很少且很散,幾乎沒有單質狀態的砷,大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由於砷元素的化學性質所決定,它在燒窯這個溫度下就會完全昇華。那麼,為什麼以“蘇麻離青”鈷料為飾的瓷器中還會殘留“痕量”的砷元素,而國產鈷土礦中卻不見存在呢?關於這個問題,現闡述如下:

“蘇麻離青”鈷料是一種含有砷、鈷、鐵、錳等元素的天然玻璃質類的晶體礦物,如天然水晶類,天然石英類的礦物,而不是指現代生產的藍玻璃。由於它的硬度(大約在摩氏7度)比較大,不易研磨成特別細的粉末;況且由於它質地的原因,在用做青料前不用焙燒;如果再加上燒製溫度或時間上的不足,那麼它就會有一些特別細小的晶體顆粒沒有完全反應掉而有所殘留,而這種殘留物就是燒製之前的“蘇麻離青”的原生礦物。雖然經過了1200°C以上的高溫,但砷元素仍然是被“包裹”在這種特別細小的晶體之中的,它並沒有受到外來因素(高溫)的影響。就是說晶體不被徹底破壞,只要有微小的顆粒,砷元素就會存在其中,這也就是它能以極少極少的“痕量”存在的原因。

而在國產鈷土礦中,雖然也有含砷元素的原生礦,但它們都是以化合態的方式存在,如輝砷鈷礦(CoAsS)和砷鈷礦(CoAs2)。它的這種存在方式是“裸露”在空氣中的,而不是被“包裹”在某種晶體中,由於鈷土礦與“蘇麻離青”鈷料質地的不同,純淨度差別也很大,所以在用做青料前要經過數遍的淘洗和焙燒(800°C~900°C),而後經過研磨調製成青料畫在瓷胎上,然後入窯燒製。這樣一來青料中所含有的砷元素就早已蕩然無存了,就像在瓷器中找不到水分子一樣。

所以說,青花鈷料中是否含有砷元素,這在區分鈷料是何種礦物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意義。

老邢笑談蘇麻離青,一文帶你揭開元青花蘇麻離青的迷霧!

二、“蘇麻離青”鈷料呈色不同的根源

“蘇麻離青”鈷料雖然稀少而昂貴,但它的呈色並不完全是盡善盡美的。它們絕大多數呈色清透靚麗,如元代青花和永宣青花;可也有一部分發色灰暗混沌的,如洪武青花。這種顏色上的變化,很多人把它歸結為是窯溫和窯位的變化而造成的,其實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並不是它呈色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因為任何一種青料的呈色都會受到窯溫和窯位變化的影響,這是它們的共性,是一種普遍現象。就是說,在青花瓷的燒製過程中,窯溫和窯位的變化是它們在燒結過程中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外部條件,如果條件不同,結果當然就不同了。那麼,造成它們呈色不同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麼呢?筆者認為,這是由於它自身品質的不同而決定的。

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種天然礦物的質地都不是完全一樣的,就是產生在同一礦床的也不例外,尤其它們的純淨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區別,有的甚至差別很大。就像我們通常把一些純度較高結晶較好透明度較好的二氧化硅晶體稱做水晶,而把一些純度較差結晶較差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岩石狀的二氧化硅晶體稱做石英一樣。其實,它們都是以二氧化硅為主要構成元素的物質,它們在物理性質上和化學性質上都是基本相同的。那麼,用它作為青花瓷的裝飾品,我們就可以從它的質地及純淨度上來認識它的呈色原因了。如果它的質地如水晶一樣清透並且純度較高,那麼用其所燒製出來的青花瓷也一定會清澈靚麗;如果用質地象石英岩類純淨度較低含雜質較多的原生礦,那麼燒製出來的青花瓷顯得灰暗也就不奇怪了。總之,在燒製時間、溫度、窯位(其實窯位的不同也是溫度的變化)大體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青料自身品質的好壞優劣,純度的高低和所含雜質的多少是決定它顏色變化的主要因素。舉一個例子:用純淨水凍成的冰塊和用汙水凍成的冰塊,其主要成分都是水分子,但在視覺效果上卻差別很大;假如它們在相同的條件下融化,那麼液體的顏色也是大不相同的。我想,“蘇麻離青”鈷料呈色的不同,也與此大同小異吧。

老邢笑談蘇麻離青,一文帶你揭開元青花蘇麻離青的迷霧!

三、正確認識“蘇麻離青”鈷料上成的黑斑

在討論元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黑斑”特徵時,我們引述了許多專家的見解,其中幾乎都談到了“鐵斑”,有的把它和“黑斑”一起討論,並認為這是同一現象的不同稱謂。

馮先銘先生說:“青花色澤有濃翠及灰淡二種,均有鐵斑。

” 而在同書他又論及“永樂、宣德直至成化前期的青花都有黑鐵斑”。 馮先生的“黑鐵斑”之謂是把兩者合併稱呼。

耿寶昌先生在論及永樂瓷器時說:“在線條的紋理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點,呈星狀點滴暈散”, 在這裡,耿先生把它說成“鈷鐵的結晶斑點”。

有的把“鐵斑”說成“黑斑”的別稱,已故的張英先生在《元代青花與五彩瓷器》一書中說:“進口為高鐵低錳,燒製出的青花,上面呈色濃豔,有黑色斑點,在黑色濃聚處閃爍如鉛,俗稱‘錫光’或‘鐵鏽斑’”。

英國的哈里•加納先生則認為:“紋飾上帶有鏽斑表明了鈷料的過度富集,鏽斑偶爾在各時代的器物上都有出現,其中在早期裝飾繁縟花紋圖案的青花瓷上表現得特別明顯。” 哈里•加納先生在一定程度上探討了“鏽斑”的產生原因,即鈷料的過度富集。

青花上所形成的黑斑,是自然的形成還是人工有意重筆渲染的表象,是人們衡量它是進口還是國產青料的重要標準之一。傳統鑑定常稱“蘇麻離青”鈷料中的黑斑為“鐵鏽斑”,科研工作者謂其“磁鐵礦結晶”,只是語言規範性問題,其實指的都是同一種東西。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蘇麻離青”鈷料都會形成明顯的黑斑,有的甚至沒有。如你有藏品困於出手,想找正規公司進行拍賣,可與福羲拍賣邢女士溝通,157六六一九8472 黑斑的形成機理是結晶。我們都知道結晶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在原溶液中超飽和,另一種是蒸發溶劑,使之超飽和。

“蘇麻離青”的“高鐵”是這種鈷料的一個總的特徵,但不是任何一把“蘇料”入窯燒製後都會形成黑斑。黑斑的形成是此青料中局部的鐵元素含量特別高,在釉溶液中達到飽和狀態,燒窯停止後,窯溫開始下降形成超飽和部分的鐵元素開始析出。如果鐵的含量特別高,冷卻的速度特別慢,它形成的晶體就特別好、特別大、特別黑,上面就很可能產生金屬一樣的錫光;除此之外,青料研磨得不夠精細,有較大顆粒存在,也可導致色料中鐵元素的分佈不均勻,形成某一區域某一點的集聚而成為黑斑;再有,在繪畫的過程中,由於在某一筆劃間停留過久,也會形成鈷料的堆集而形成黑斑。如果缺乏以上的條件,青料中是很難形成黑斑現象的。所以說,“蘇麻離青”鈷料中形成的黑斑是有條件的、是相對的,並不是絕對存在的。

老邢笑談蘇麻離青,一文帶你揭開元青花蘇麻離青的迷霧!

四、元青花的釉面老氣不可仿。

一是古瓷釉面歷經數百年的滄桑歲月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種陳舊的蒼老感同新瓷有天壤之別,有些仿品雖然做舊,但髒兮兮的做舊仍不掩新。

二是古瓷用手撫摸綿滑欲墜,這是千百年大自然的造化,仿品則沒有。

三是元青花釉面在自然光下,用放大鏡可看到霧狀的薄膜,姑且將其稱之為老化層,這種自然的老化現象越清洗越清晰,是不可仿製的。

四是有些元青花的釉面在較強自然光下可看到星星點點的,時隱時現的銀化班,在放大鏡下觀之更為清晰自然,這也是釉面自然氧化的老化現象,也是造假者不可仿製的。

五是元青花釉面自內而發,毫不張揚的寶光也是大自然的造化,人力不可仿之。

老邢笑談蘇麻離青,一文帶你揭開元青花蘇麻離青的迷霧!

五、元青花的青花髮色不可仿。

一是元青花所用青料是人人熟知的蘇泥勃青,作為繪畫青料在瓷器的製作中因為燒製環境,火候,原料的調製等等原因呈色有深有淺,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迎光泛紫現象。元青花紋飾在自然強光下整體皆呈紫色。這種整體紋飾迎光即成紫色現象無論明嘉萬回青青花瓷,還是國產青花料都沒有。

二是蘇青的自然暈散現象是瓷器製成後青花料分子運動和衰變的結果。一件瓷器製成後,其分子運動一刻都不會停止,由於分子經數百年的自然運動,瓷器紋飾邊沿淡淡出現了毛茸茸的洇暈感,使得整個紋飾,繪畫更加活了起來,這種蘇青料經數百年分子運動所表現的特有現象是不可仿製的。

三是元青花整體紋飾的下沉感是不可仿製的。元青花上的蘇青料由於其化學成分的特殊,歷經數百年的分子運動既吃胎又吃釉,迎光側視整體紋飾都有微微下沉感,積釉處下沉尤重並伴有銀,褐色結晶斑。這種下沉現象,迎光側視有如在氣球上輕輕一按周邊形成的由淺及深的下凹不平,這種現現象仿製極難。

四是元青花上的銀,褐色結晶斑是青料中的鐵分子歷經數百年活動,遊離於釉面經氧化形成的,給人的感覺好像從釉內長出來的。直觀根是在釉裡,有流淌感,是活動的。在放大鏡下迎光細看銀或褐色結晶斑周邊有隱隱銀色線組成的蛛網狀紋飾。這種獨有的特徵也是極難仿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