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維西永安扶貧丨他 鄉 寄 語

迪慶維西永安扶貧丨他 鄉 寄 語

​他 鄉 寄 語

文/李曉倩


“駿馬堂堂出驛方,任從隨處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身在他鄉即故鄉…”


年少輕狂,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2015年9月剛從大學畢業的我充分發揮“女漢子”的良好素質,扛上所有的行李獨自一人踏上了這片陌生的土地,從此紮根於此,經受社會“雨露”的浸養生根發芽。剛出社會,儘管有點“歷練”經驗也是滄海一粟,總結來說就是社會“小白”一枚,對於政府工作那更是“純白”色的。我能做到的就是“既來之,則安之”,放低姿態不懂就問,不會就學。


後來慢慢的適應了這邊的生活和工作,接著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就打響了,同樣是一頭霧水,同樣的“摸著石頭過河”,不同的是在完成著這一工作的過程中,我更深層次的瞭解了這個地方。最初的印象,這裡是一個偏遠的山區,有著的是樸素的風俗和善良的百姓,一切雖然不完美,但卻是美好的,有點像別人筆下不諳世事的世外桃源。隨著走村入戶工作深入開展後,我又有了不同的看法,相對於發展中的世界,這裡是落後的,匱乏的。信息、交通、思想、生活的落後可以快馬加鞭的趕上,但是人才的匱乏確實不能急於求成,畢竟“十年育樹,百年育人”。

迪慶維西永安扶貧丨他 鄉 寄 語

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扶”那就是“扶志”。最讓人頭疼與心痛的也就是“扶志”,虛無縹緲的東西怎麼扶,而且有些人真的扶不起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開展“控輟保學”工作了,工作隊員半夜12點還在維西街上找學生,苦口婆心的在那裡勸他回去上學。我到現在都想不通國家投入那麼多財力、物力,積極改善這邊的教學質量和教學設備,學生上學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全免,還有這樣那樣的補貼,這麼好的政策、條件為什麼還不珍惜,不上學?如果我上學的時候能有這樣一半好的條件,或許我就是另外一番境地了。


鄙人雖然不是什麼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但勉為其難也能算是一個熱愛學習、學校的學生。為什麼呢?因為不上學的日子比上學的時候苦多了。總有幹不完的農活。別人家的小孩期待著假期,討厭開學,而我恰好相反。就算讀到大學也依然如此。在大多數人眼中大學是人生中的“象牙塔”,拿著父母供給的生活費,可以自由的吃喝玩樂,也沒有人逼著去學習。可我不同,我把大學當做進入社會的過渡期,除了正常的上課以外,其餘時間都在忙於生計,打工、賺錢。我不是沒有生活費,只是微薄的生活費負擔不起日益高漲的物價,以至於我日常開銷都成問題,但又不忍心再向父母多要一分。畢竟家中已經夠苦了。在農村重男輕女是很常見的事情,儘管一再呼籲男女平等,但依然有不少頑固分子堅守舊習。但我的父母並沒有因為我們是女孩子就剝奪我們上學的權利,相反他們更重視教育,特別是女孩子,在農村不讀書的女孩子很多都只能嫁人生娃,讀書或許還另有出路。所以儘管高考成績那麼不如意,勉強夠上本科分數線,讀本只能讀三本,或者是讀大專。父親毅然讓我選擇了本科,他說再貴的學費,砸鍋賣鐵也供你讀。就這樣我怎好意思再向家中伸手。起初也嘗試當過“米蟲”,後來發現當“米蟲”很安逸,但丟掉的是上進心,得到的是別人的輕視,我也是有脾氣的,所以幡然醒悟後就開啟了我的兼職生涯,一邊打工,一邊適應社會,一邊掙點生活費,成功的在大三的時候實現了自給自足的願望,心裡也特別有成就感,雖然已經畢業5年了,現在想起依然很開心。

迪慶維西永安扶貧丨他 鄉 寄 語

所以每當開展勸學工作的時候,我就特別不能夠理解,學生為什麼不讀書?為什麼家裡那麼困難了有那麼好的政策不好好學習?為什麼家長就那麼不重視教育?甚至有的家長和學生還惡意輟學,為什麼!讀書是為我們讀,讀給我們看嗎?為了一點點蠅頭小利就放棄改變自己甚至家庭命運的機會,這很酷嗎?不!簡直愚蠢至極!每每遇到這些內心就無比鬱悶、憂傷。哀其不幸,恨其不爭。


辛運的是,也有很多學生經過勸導後迷途知返,好好學習,還有一些努力學習後考上大學的。其實在身邊就有很多積極地例子。村裡公益崗趙琴同學,一個很樸實的小姑娘,家裡也不寬裕,但父母很重視教育,兄妹兩大學畢業,哥哥在香格里拉上班,她在村裡工作,一邊上班一邊看書準備考試,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考上維西二中的老師,教書育人去了,家裡也在慢慢變得好起來。還有一個高中畢業的李璐涵同學,很有想法的一個小女孩,高中畢業利用閒餘的假期時間到村來社會實踐,一邊學著辦事,瞭解正在進行的脫貧攻堅是怎麼一回事,一邊學習為人處世,能和村裡各個年齡段和職位的人“打”成一片,開學時為她送行大家都很不捨,一邊叮囑他好好學習,一邊揮淚送別。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舉。

迪慶維西永安扶貧丨他 鄉 寄 語

一個難得的機會,村裡協助迪慶州工商聯舉行中國光彩事業基金會均瑤育人獎迪慶州教育扶貧項目助學金髮放儀式,也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將永安村原本應該在外上學的大學生們統統聚在了一起,看著這群朝氣蓬勃的大學生,感覺自己也年輕了很多。青澀的年紀,青蔥的歲月和這初春的時節格外應景。70多名大學生,我彷彿看到了70多個未來的希望。大學生活雖然短暫,但卻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現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幫扶力度也越來越大,寄希望於這群青年才俊,把握機會,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和生活,畢業後也能為這片生養的土地做點貢獻,學會感恩,爭做社會有用之人。


我是一個“外地”人,考上村官來到這裡,雖然只有短暫的5年,但也品嚐過社會的“黑暗料理”,酸、甜、苦、辣、鹹都有過。別人總會問我為什麼來這裡,我不好意思說是為了生計,就會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因為我愛這片土地愛的深沉”。


扶貧幹了5年,在這五年裡我見證了這個地方的改變,雖然沒有幹出什麼特別高的成就,但我一直也在努力工作著。在這裡我收穫了很多溫暖與感動,或許在不覺間我對這已經用情至深,所以他鄉也成為了故鄉,內心深處衷心希望它能發展的更快更好。


作者簡介

迪慶維西永安扶貧丨他 鄉 寄 語

李曉倩

1993年生,大理州雲龍縣漕澗鎮人,2015年考上大學生村官到維西參加工作,輾轉維登鄉山加村、白濟汛鄉永安村,是脫貧攻堅戰役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愛好廣泛,博而不精,嚮往多元的世界,平行的生活,目前只想兢兢業業工作,為永安村的脫貧攻堅敬獻綿薄之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