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山下雙石記,紅樓夢中夢西遊

非常強大的考據,揭秘化身孫悟空以及賈寶玉的頑石的秘密;五行山的具體所在及史學追蹤;水滸傳一百零八好漢前世!


一塊奇石,四大名著,千古奇文。


五行山下雙石記,紅樓夢中夢西遊


正文
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請來西天如來佛祖,將他鎮壓在五行山下。直到唐僧解開封印,他才恢復自由,從此甘心保護唐僧西天取經。這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五行山是《西遊記》的大關竅,到了這裡師徒相認,西遊記才算是正式開始。
那麼這座五行山,究竟在哪裡呢?
我們來回顧一下唐僧離開長安以後的路程。貞觀十三年九月三日,唐僧西出長安,先到白馬寺暫歇,再至鞏州城。這裡吳承恩犯了一個寫小說常犯的錯誤,鞏州其實在唐代叫渭州,一直到宋代才改名為鞏州,所轄大致為今隴西臨洮地區。
離開鞏州城以後,唐僧來到河州衛。河州衛的歷史沿革有案可查:秦代這裡叫罕羌候邑,西漢初建枹罕縣,後改名金城郡。前涼始置河州,隋代河州改名枹罕郡。到了唐代,復置河州,治所枹罕。到了今天,這裡是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
唐僧在河州福原寺稍事休息,次日出發,走了數十里,抵達雙叉嶺。在這裡,唐僧的侍從被寅將軍、牛處士、熊山君三隻妖怪捉去,幸蒙太白金星化成老叟相救。《西遊記》原文裡說“相隨老叟徑出了坑坎之中,走上大路。”


“走上大路”四個字似是輕描淡寫,深究起來卻別有隱情。


五行山下雙石記,紅樓夢中夢西遊


河州是絲綢之路的南線樞紐。商隊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過渭河至天水、臨洮地區,抵達枹罕——也就是唐代河州。河州境內大部橫亙著一條巨大的積石山脈,難以繼續西向,商隊至此會折向北方,從永靖渡黃河,再西去西寧,越偏都口至張掖。
這條路雖然歷經皇朝變遷,卻一直頑強地倖存了下來。隋大業五年,隋煬帝為了教訓吐谷渾,從長安出發親率大軍,途徑隴西(渭州)來到河州,然後自永靖渡過黃河,抵達西平(寧),走的也是這條路。所以在唐代河州,這條渭州-河州-永靖-西平線依然發揮著作用。從唐僧的路線也能看出,他從長安出發以後,也是嚴格遵循這條商道西行。
但這並非是河州唯一一條大路。
隋煬帝在大業五年那次西征,擊敗了吐谷渾可汗伏允。為了確保勝利果實,隋煬帝在這裡置了四郡,還讓一名叫劉權的將軍屯兵在河州河源郡積石鎮。
劉權屯兵的河源郡積石鎮,位於今積石山縣石塬鄉與縣城之間,在古河州城的西北方向,積石山脈側麓。從地圖可以看出,隋煬帝屯兵於此,是為了拱衛“河州-永靖”大道,避免吐谷渾從西邊發起偷襲。《資治通鑑》裡對這個設置的目的說的很明白:“捍禦吐谷渾,以通西域之路”。


既然有了屯兵,那麼道路自然也得延伸過去。於是隋煬帝以枹罕為起點,向西南方向修了一條路至龍首山西麓。在龍首山分開兩叉,一路南下連接甘南,一路去西北至積石鎮。
於是,在大業五年以後,河州境內出現了兩條路:一條路向北通向永靖黃河渡口;一條路向西南方向,在距離治所數公里之外的龍首山,這條西南道分成兩叉,一路轉向西北積石鎮,一路繼續向南至甘南。
但是,河州-積石鎮這一段的“大路”只從河州修到積石鎮,積石鎮再往循化方向就沒路了,因為他們之間橫亙著積石山脈。以隋唐時期的技術力量,還不足以開闢大路。如果沿這條路到了積石鎮,再想往西走,就只能折向東南,繞到臨夏縣境內,再繼續西行。
瞭解了這些情況,再來看唐僧的路線,就會覺得頗為奇怪。
按道理,他離開河州以後,應該北上到永靖才是正途。可《西遊記》裡怎麼說的呢?“及雞方鳴,隨喚從者,卻又驚動寺僧,整治茶湯齋供。齋罷,出離邊界。這長老心忙,太起早了。原來此時秋深時節,雞鳴得早,只好有四更天氣。一行三人,連馬四口,迎著清霜,看著明月,行有數十里遠近,見一山嶺……”
唐僧聽見雞叫就要急著走。卻不料福原寺的雞都是周扒皮養的,喜歡半夜打鳴。四更天是凌晨1-3點,唐長老大半夜地就匆忙出來了。

如果唐僧是往北走的話,斷不會“迎著清爽,看著明月。”凌晨3點的月亮應該在西邊,不會在北邊出現。他一路望月而行,還是大路,唯一可能去的,只有位於河州城西南方向的河州-甘南道。他走錯路了。
可憐唐長老一心向西,禪心無礙,卻不辨路徑,本要往北卻直奔西南而來,沿著甘南道一路稀裡糊塗地走到雙叉嶺。雙叉嶺就是龍首山,龍首山距離河州城四公里左右,與“數十里遠近“距離相闔。而且大路至此,一分為二,一去積石,一去甘南,以此二路分叉之特徵,被稱為雙叉嶺亦不足奇。
唐僧在這裡遇妖——活該你這麼早起床,正是妖怪們最活躍的時候——被太白金星所救,引上大路。有意思的是,按照常理太白金星應該撥亂反正,告訴唐僧走北線才對。但從後面唐僧的遭遇來看,他卻把唐僧引到了西北線,而不是北線大路。
太白金星是神仙,怎麼會犯錯呢?
太白金星在臨走之前,留給唐僧兩句詩:“前行自有神徒助,莫為艱難報怨經。”也就是說,這一切都是設計好的。孫悟空被壓在積石山脈達里加山下,如果唐僧往北走,根本就碰不到他了。所以神仙們處心積慮,在雙叉嶺略做手腳。“走上大路”四個字,指的是唐僧在雙叉嶺朝西北方向轉向,被太白金星帶上了西北積石屯兵道的“正途”。只有這個路痴聖僧走上“正途”,取經故事才能繼續發展。

唐僧對此渾然未覺,開始沿著西北線移動。再看《西遊記》裡說的:“三藏捨身拚命。上了那峻嶺之間。行經半日,更不見個人煙村舍。一則腹中飢了,二則路又不平。”這提供了兩則信息:一是沒有人煙,說明當年劉權屯兵處已然荒廢;二是“上了峻嶺”、“路又不平”,說明唐僧已經越過了屯兵的河塬鄉,西北線的官道到這裡就到頭了,前頭全是山嶺。《西遊記》裡說唐僧“牽了馬匹,獨自個孤孤悽悽,往前苦進”,說明地勢險峻,無法騎乘,正是這一段路途的真實寫照。
唐僧不知道,他不知不覺已經離開大道,正式進入積石山縣、臨夏縣之間的積石山脈崇山峻嶺裡了。
很快唐僧在山中又遭遇猛虎,所幸被獵戶劉伯欽所救。劉伯欽帶著唐僧返回山莊,住宿一夜。從遇劉伯欽處到回劉家莊這一段路,基本可以斷定他們沒有向西,而是折返回東南方向,因為劉伯欽自己說的:“你既是唐朝來的,與我都是鄉里。此間還是大唐的地界”。積石縣是唐代的邊境線,如果他們想還在大唐境內,只能往原路返回或往東南走。唐僧不肯走回頭路,那麼只有東南一個方向可以選擇。


五行山下雙石記,紅樓夢中夢西遊


劉伯欽的山莊戒備很森嚴,“走出三四個家僮,都是怪形惡相之類”、“只見那四壁上掛幾張強弓硬弩,插幾壺箭;過樑上搭兩塊血腥的虎皮:牆根頭插著許多槍刀叉棒”。從這些描述可見,這個山莊頗有軍屯遺風,劉家極有可能是當年劉權的支脈後人,一身能鬥虎的本事說不定就是隋軍世代傳下來的。
這個山莊的位置,當在積石山縣和臨夏縣之間,這一帶有直嶺、花嶺、銅鑼溝、雷機溝等等,溝壑縱橫,符合書中“萬壑風塵冷,千崖氣象奇”的景象。


唐僧在劉伯欽的山莊歇息一夜,次日上路。“行經半日,只見對面處,有一座大山,真個是高接青霄,崔巍險峻” 劉伯欽告訴他:“長老不知。此山喚做兩界山。東半邊屬我大唐所管,西半邊乃是韃靼的地界。那廂狼虎,不伏我降,我卻也不能過界…”可知這兩界山就是河州衛國境的地理分界線。
而這裡,就是鎮壓孫悟空的五行山了。


五行山下雙石記,紅樓夢中夢西遊


以劉家莊為中心,劃一個半日路程的圓圈。我們會發現,在臨夏麻尼寺溝鄉境西北的海東地區,有一座達里加山,臨夏州與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共享。這裡是臨夏州的最高點,海拔最高到4636米,號稱河州珠穆朗瑪。在達里加主峰東南有一處海拔4250米的天池,四周五峰聯立,因此又稱為五山池,又名霧山池,是大夏河支流老鴉關河的源頭。
這就有意思了,如來鎮壓孫悟空的時候,說的明明白白,“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喚名五行山”。按照這個描述的話,五行山跟五峰池的地址是十分接近的。而達里加在藏語裡,是“神山”的意思——藏民們供奉的密宗之祖,不正是釋迦牟尼的法身大日如來麼?
也就是說,《西遊記》裡的五行山,應該就在如今的積石山脈達里加山中。當年唐僧解開封印以後,壓制悟空的石匣山體崩塌,變成了一個天池。
書裡也是這麼寫的。劉伯欽“登此山如行平地。正走到半山之中”,到了半山,兩個人正在拜別,只聽得山腳下叫喊如雷道:“我來也!我來也!”正是孫大聖。
仔細看他們的行動:劉伯欽等走到半山,方才聽到山腳下孫悟空的叫喊,然後三藏法師和劉伯欽牽馬下山,才見到石匣裡的大聖。可見孫悟空的石匣不在兩界山東側,也不在西側,而是在兩界山的中間。惟有如此,劉、三藏才會登山到一半,才聽見他叫喊,否則早在登山之初就發現了,何必爬到一半才下來呢?


由此可見,兩界山的山體是自中間斷裂開來,形成一個M狀。孫悟空的石匣並非位於山腳,而是位於M中底部,唐僧等人自東邊登上,登到半山,聽見孫悟空喊,繼續前行,沿M的左側斜線“牽馬下山”,方才看到石匣。這時他們並不在兩界山的兩側山麓,而是位於兩界山中央凹陷。


考察達里加山和五峰池的地質關係,我們可以知道,兩界山=達里加山,五峰池=五行山。兩界、五行並非是一座山。兩界山是一個左右分裂的山架子,古已有之,而整個五行山則是要到如來鎮壓孫悟空時,才從天而降,落在兩界山的裂口之上。
那麼五行山是何時落下來的呢?
劉伯欽說是五百年前王莽篡漢之時。貞觀十三年,是公元639年。500年前,那應該是公元139年,也就是東漢永和四年,漢順帝在位。而劉伯欽言是王莽篡漢之時,那是公元九年,前後差著130年,估計是口兒相傳記錯了。
永和四年是孫悟空刑期的第一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那麼他大鬧天宮被如來降伏,應該是永和三年的事。
查《後漢書天文志》:
(永和)三年二月辛巳,太白晝見,戊子,在熒惑西南,光芒相犯。辛丑,有流星大如鬥,從西北東行,長八九尺,色赤黃,有聲隆隆如雷。三月壬子,太白晝見。六月丙午, 太白晝見。八月乙卯,太白晝見。閏月甲寅,辰星入輿鬼。己酉,熒惑入太微。乙卯,太白晝見。太白者,將軍之官,又為西州。晝見,陰盛,與君爭明。熒惑與太 白相犯,為兵喪。流星為使,聲隆隆,怒之象也。


“熒惑西南,光芒相犯”,這是踢翻老君的煉丹爐;“流星大如鬥,從西北東行,長八九尺,色赤黃,有聲隆隆如雷”,這是大聖盛怒之下一路亂打,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 “熒惑與太白相犯,為兵喪。流星為使,聲隆隆,怒之象也” 這是大聖打到通明殿裡,靈霄殿外,三十六員雷部神將圍著大聖,卻不能近身。


後漢書總結這段天象說:“辰星入輿鬼,為大臣有死者。熒惑入太微,亂臣在廷中。”妥妥的大鬧天宮範兒。可見孫大聖在天庭這一通大鬧,不光驚動了神仙,連凡人們都留下了一段華麗的天文記錄。
而辛巳的天文異象剛剛結束,馬上在同一月的乙亥又出事了:金城郡(今永靖)和隴西郡(今臨洮)發生了大地震。臨夏,恰好就在永靖和臨洮之間——不用問,這自然是五行山一屁股砸下來所引發的動靜。
然後從次年開始,孫悟空就被五行山鎮壓在如今的臨夏積石山脈達里加山下,一直到五百年後遇見唐僧。
五行山飛來是在漢代,去唐年代久遠,又缺少記錄,只是故老口耳相傳,慢慢大家都把它們當成一座山來看待。等到了唐王徵西定國時,準備劃分國界。一般國界劃分的原則多以溝壑嶺河為界,唐王看到這座山的M造型,覺得山體的中央凹陷簡直就是天然的國境線,於是便以兩界為名,徹底把兩者混為一談。劉伯欽說:“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徵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就是證據。


至此,我們已經對五行山一帶的地質關係有了一個清晰的瞭解:唐僧先入積石山脈,再登兩界山(達里加山),登到一半,聽到孫悟空的呼喊,尋到石匣(五行山)。這才有了後面的故事。這一切,都是發生在河州境內。
發現這個緣由以後,我興趣大起,決定再仔細查一查,結果發現,河州這個地方,跟孫悟空還挺有緣分的。《尚書.禹貢》雲:(大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史記•夏本紀》記載:禹“道河積石,至於龍門。”
積石山脈又叫阿尼馬卿山,藏語裡是黃河之祖的意思,是黃河上游源頭之一。大禹在這裡開始治水,再正常不過。可見這臨夏之地,還是大禹治水的起點所在。
大家都知道,大禹在治水的時候,有一件測量江海深淺的法寶,叫做定海神針鐵,也叫如意金箍棒……
巧了,孫悟空當年被鎮壓的地方,恰好也是他的兵器出世之地。
這是不是有點太巧了?
但巧合還不止如此。
上古之時,共工與祝融爭位。共工失敗,怒觸不周山,天傾西北。天傾西北,也就是說這不周山位於西北方向。根據《山海經•大荒西經》的記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溼山,水東有幕山”可見到了山海經的時代,不周山仍舊存在,而這山的最顯著特徵之一,就是“不合”。

不合,即是分裂;而且還特別高,可以視為天柱。西北方向同時具備這兩種地貌特徵的,莫過於海拔4636米的達里加山。“寒暑之水”顯然指的是黃河。黃河在河州這一段的走勢,是走西北到東南的斜線,其西側有積石山脈餘脈,其東有煙墩山,與“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溼山,水東有幕山”的特徵完全吻合。
所以在五行山飛來之前,兩界山(達里加山)在上古時代,很可能就是不周山。
而圍繞不周山最有名的傳說,不是共工祝融,而是女媧補天。
事實上,根據臨夏當地民間傳說,積石山脈的名字,根本就是來自於女媧補天。相傳女媧在此補天,補天用剩下的石頭堆成一座高大的石山。這些石頭質地與天穹一樣,還會隨著日出日落變換顏色,所以叫做積石山。
我們現在發現了,河州真是個神奇的地方。它是天地崩塌之處、女媧煉石補天之處、大禹治水的起點,還是孫悟空被鎮壓的囚籠。這些傳奇故事怎麼會湊到一處?這幾者之間有何聯繫?
女媧補天,把用剩下的石頭堆在這裡,形成積石山。這故事是不是似曾相識?
中國最有名的石頭,除了孫悟空,還有一塊。而這一塊,恰好就和女媧補天的故事息息相關。這就得引入另外一本與《西遊記》齊名的名著《紅樓夢》。

《紅樓夢》裡說:“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
這地方到底在哪裡?還是要去山海經裡找答案。《山海經•大荒東經》:“ 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大言,日月所出” 大言,就是胡說,胡說即是無稽。於是通過大荒-大言-無稽這個座標,可以鎖定這青埂峰是在東海之外。
等一等,這個地方,總覺得有些眼熟?
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東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花果山上恰好也有一塊感了靈性的石頭。而且聽聽這花果山上那石頭附近的景色,說“一條澗壑藤蘿密,四面原堤草色新”,青者,草色;埂者,堤壩,意即隄埂。明明白白就是青埂之意。
於是事實很明顯了。東勝神洲海外,即是東海之外;大荒之中,即是花果山;無稽崖青埂峰,則是靈石棲身之地。花果山的那塊靈石,正是女媧扔在大荒山的那塊。
女媧不是在河州補天麼?怎麼又去了花果山呢?
這裡其實有一個誤解。
補天和煉石,是兩回事,兩道工序。就好比蓋房子的時候,混凝土攪拌都是在別處配好,再送到工地來。

《淮南子覽•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鷹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可見女媧那時候並不是只有補天一個項目,她的工程遍佈九州。因此她不可能在每一處施工地點都就近設置原料配給,而是要採取一些更有效率的手段——建立一個大的物流中心,把所有原料都集中在此,分散供應。
女媧需要石料、需要鰲足,還需要大量的蘆灰。其中鰲足比較難弄,必須要在東海才有,其他物資相對容易取得。花果山號稱“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可見石料豐富,而且植被豐富,制蘆灰也非常便利;花果山又在東海之中,方便捕鰲。從全國救災佈局來看,這是最理想的物資加工集散地。
可見女媧是在花果山煉石,然後再搬運去河州兩界山進行補天。雖然常人看來兩地距離太過遙遠,但對著眼九州的女神來說,並不太難。
可是查《西遊記》與《紅樓夢》,花果山的石頭,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而大荒山的石頭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兩者大小完全不同,豈不是矛盾嗎?

這其中必有波折,而這個波折與後面的傳說大有關係。
女媧煉石,顯然是在石猴出世之前。《紅樓夢》說青埂峰下這石頭,“自經鍛鍊之後,靈性已通”,可以“自來自去,可大可小。”就是說它不光可以變化,還會走動。
有靈性,說明它這時候變得跟人一樣,心態也與人心一般無二。這石頭本來就是一腔憤懣,“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才,不得入選,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如今能走了,按照人的心理邏輯推斷,它第一個地方,會去哪裡呢?
顯然是不周山。它沒機會去補天,那麼去看一眼補天之地,也算是能夠稍微彌補一下遺憾。就好像現在的學生,就算沒考上北大,好歹親眼去看一眼也好。
於是它就跑到不周山(達里加山),恰好趕上大禹治水,正為缺少一件“能大能小”的量器而煩惱……
我小時候聽女媧補天的傳說,一直有一個疑問。石頭煉出來的,都是岩漿,怎麼能夠用來補天呢?
任何神話,反應的都是同時代人類對大自然的認知和技術能力。神祗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其現實基礎。后羿射日,代表了弓箭的利用;周穆王見西王母,代表了馬車的興盛;龍王的傳說,則是先民邁向海洋的想象。女媧煉石,應該也是一種人類行為的折射。

但沒有一個人類文明會無聊到把石頭煉成岩漿,因為這沒有意義。所以,我認為女媧所謂的“煉石”, 煉的不是普通石,而是鐵礦石。女媧蒐集石塊焚化補天,實際上是一個金屬冶煉的過程。古人最早掌握的是塊鍊鐵,在較低的冶煉溫度下,將鐵礦石固態還原獲得海綿鐵,再經鍛打成形——這和女媧煉石的步驟十分相似。
也就是說,這塊無才補天的“靈石”其實是一塊鐵礦石,它的特徵是五彩晶瑩。大自然中有一種針鐵礦,水合鐵氧化物,顏色很豐富,由黃褐色到紅色都有,色彩斑斕,從前還被人當作顏色原料使用,在古人眼中當得起“五彩”的名號。靈石應該就屬於這一類。
這隻成精的鐵礦石雖然沒資格去補天,但經過女媧的冶煉,它變成了一塊上好的熟鐵。這麼一塊好材料突然跑到積石山去,遇見大禹,試想治水急缺材料的大禹會怎麼選擇?
不過大禹收復原石也著實費了一番手腳。
在唐代筆記《戎幕閒談》裡,記載了大禹在桐柏山與“形若猿猴,縮鼻高額”的淮渦水神無支祁大戰。《閒談》裡面提及無支祁有一項特長:“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遠近”,這個功能與金箍棒是一樣的。
這條線索說明,無支祁實際上就是金箍棒。可以推想當時的情景:原石抵達積石山,被大禹看中,想要拿他去“辨江淮之深淺”,卻遭到了頑強抵抗。他們從積石一路打到淮河,原石化身為淮渦水神無支祁,“驚風走雷,石號木鳴”,最後大禹費盡手腳,才把他壓服,鎮在龜山之下。

不過大禹並沒把無支祁留在龜山很久。《西遊記》借龍王之口說得明白:“棒是九轉鑌鐵煉,老君親手爐中煅。禹王求得號神珍,四海八河為定驗。” 可見,很快就送到太上老君那裡進一步加碳鍛鍊,直到從熟鐵變成鑌鐵,也就是鋼,才拿來打成棒子,用來測量深淺。而正因為它的材質是針鐵礦,所以才被命名為“定海神針”而不是什麼“定海神柱”或“定海神棍”。
不過大禹應該沒有把材料都用完。
《紅樓夢》裡靈石原礦是“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大”,是個長立方體,折成現在的近似尺寸,高40米,底面積80X80米,體積256000立方米。針鐵礦FeO(OH)的相對密度4-4.3,姑取4。可知這塊靈石重約1024000公斤,也即1024噸重。
金箍棒能大能小,體積無法判斷,但重量是恆定的,重一萬三千五百斤,大約6.75噸重。
再看孫悟空出世時的靈石:“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是個高12.1米,周長8米,體積約61.65立方米的類圓柱體,按照針鐵礦的密度推算,重量只有242公斤。
從1024噸原石裡,只煉出6.75噸的成品鑌鐵,出鐵率低得驚人,也不知道老君的爐子是怎麼燒的,兜率宮裡貪瀆了多少。
可憐化身無支祁的原石,大部分精華被淬鍊濃縮成了金箍棒,只剩下500斤的一塊小石頭倖存下來,得以返回花果山,孕育出一隻石猴。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孫猴子見別的都不趁手,只是金箍棒一見如故。而那金箍棒別人多使喚不了,唯獨孫悟空他能隨口指揮——蓋因兩者根本就是一體所出。
關於孫悟空不是石猴而是鐵猴的證據很多。孫悟空被二郎神擒住以後,刀砍斧剁,雷劈火燒都拿他沒辦法,最後還是太上老君出了個主意:“那猴吃了蟠桃,飲了御酒,又盜了仙丹,我那五壺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裡,運用三昧火,煅成一塊,所以渾做金鋼之軀,急不能傷。”完全是鍊鐵的口吻。然後老君又建議說“不若與老道領去,放在八卦爐中,以文武火煅煉。煉出我的丹來,他身自為灰燼矣。”這說明他已經想起來了,自己曾經把原石煉成金箍棒,如今故伎重演,煉這礦渣又有什麼難的?
孫悟空一進煉丹爐,躲在有煙無火的巽宮位置,燻出個火眼金睛。他對地形如此熟悉,自然是因為曾經進過一次的關係。
等到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如來吩咐他飢時,與他鐵丸子吃;渴時,與他溶化的銅汁飲,也是看穿了他其實是鐵礦石成精,要給他大補。
高老莊孫悟空抓了豬八戒,吳承恩還插了一首詩:“金性剛強能克木,心猿降得木龍歸。金從木順皆為一,木戀金仁總髮揮。”把孫悟空比為五行中的金,意指再明顯不過。

我們更不要忘記,早在《西遊記》之前,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裡的孫悟空原型,就是叫做“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
種種證據都表明,孫悟空和金箍棒是同源所出,女媧補天遺棄的鐵礦石成精。
但這時候,另外一個矛盾就產生了。
我們都知道,《西遊記》裡說這塊靈石化為石猴,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紅樓夢>裡卻說那塊靈石後來化為通靈寶玉,被一僧一道攜去了凡塵。
一塊靈石,如何能有兩種下落呢?
要知道,第一個拜訪五行山的和尚不是唐僧,而是一個叫曇河迦羅的人。
曇河迦羅是印度律學大師,自西域前往中土傳教。他在曹魏嘉平二年(250年)抵達洛陽。曇河迦羅是從西域過來的,到洛陽最快捷的路是從走西寧-永靖-枹罕-隴西-長安一線。枹罕(河州)是他必然會經過的地方。
曇河迦羅來到洛陽以後,除了譯經以外,還在白馬寺設戒壇,建立羯磨法,首創戒度僧制度。當時洛陽有一個僧人率先登壇受戒,成為漢家沙門第一人。
這人姓朱,俗家名士行,受戒後的法號是八戒……
豬八戒同志在十年以後,從雍州出發,經過河西走廊至敦煌,直抵于闐國求取真經。巧的是,朱八戒想求的經,叫做《大品般若》,乃是大乘佛經的重要典籍。在於闐國,八戒抄錄了《大品般若》梵本九十章六十萬字,本打算帶回洛陽。但小乘教派的僧侶橫加阻撓,遊說國王禁止,生怕大乘傳到中土發揚光大。八戒大怒,把抄本扔到火裡,說火不焚經,即見佛法。結果抄本在火裡絲毫未損,國王無奈,只得應允。八戒弟子把它千辛萬苦送回中土,譯成漢言,起名《放光般若》——當然,這是後話了。

就在曇河迦羅路過枹罕的同一年,這裡還發生了一件大事。
蜀漢衛將軍姜維在這一年突然進攻西平。當時徵西將軍郭淮剛剛卸任,新上任的雍州刺史陳泰在從隴西到西平之間佈置了一條綿密的防線,防線的核心就在枹罕。姜維帶兵不多,只有一萬多人,結果不克而歸。
當時在枹罕魏軍的陣營裡,有一個叫張盛的年輕人。這人來頭不小,是張道陵的後人,張魯的第三子。
張道陵在漢中創五斗米教,稱正一天師,做《老子想爾注》,始稱教內修行體道者為“道士”。張道陵死後,天師之位傳至張衡,再至張魯。張魯降曹,五斗米教遂衝破漢中一隅,擴散到中原地區。張魯去世,其子張富(又名張滋)繼嗣。他的四個弟弟張永、張盛、張溢、張巨,都在曹魏有官職。張滋繼承的是張魯的爵位,而宗教上面的衣缽,則被張盛繼承,成為第四代天師。
一僧曇河迦羅,一道張盛,兩個人在嘉平二年齊聚枹罕。而這時候,孫悟空在枹罕境內的五行山下已經壓了一百一十四年。紅樓夢裡所說的“一僧一道攜石遠遊”,與此相合。只不過在地點上有些含混,誤把“補天”處的積石山和“煉石”處的花果山混為一談了。
積石山脈真是這塊靈石的剋星,它在這裡一未得選入補天之列,又被大禹煉去了大半菁華。如來選擇把孫悟空鎮壓在此,顯然也是存了借用此地的運勢剋制猴子的念頭。但這樣還不足以放心,所以釋教與道教聯手派出了曇河迦羅和張盛,又去了一趟五行山,故意說些紅塵中榮華富貴,讓頑石動了心思。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云雲,全是馬甲。

經過一番唇舌誘惑,釋道兩家的目的最終達到了。那石靈不知是計,以為兩位仙師要幫自己恢復自由,毅然留下孫悟空的肉體在山下受刑,自己跟著這一僧一道下了山去。《西遊記》雖未明言此事,卻用了兩句詩隱晦表達其中關節:“惡貫滿盈身受困,善根不絕氣還升”,可見這時候的孫悟空,靈與肉分開了。
其實曇河迦羅和張盛帶走的,不是什麼“善根”,而是“惡根”,說的再明白點,是孫悟空的戾氣。只有先去除孫悟空的滔天戾氣,才能保證他乖乖跟唐僧西去。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後來唐僧遇見的孫悟空,暴戾之氣大不如前,即便是偶露不耐,也是殘餘性情使然,稍加唸咒即可平服。但這一靈肉分離的舉動,也並非是全無代價。戾氣一去,戰意也隨之低落,結果導致曾經大鬧天宮的孫大聖實力急遽跌落,在取經路上經常拿一群山精獸怪毫無辦法。
若是當年的齊天大聖,哪用得著十四年功夫才把唐僧護送到西天?如來和天庭為了維穩,也只能選擇忍受低效率的基層執行力度了。
圍繞這個分離出來的戾氣石靈,道教和釋教做了一個交換——釋教放棄對石靈的控制,相應的,曇河迦羅前往洛陽開創了沙門戒律,讓佛法在中土更加廣大。而得到石靈的孫盛則在永嘉年間南渡,攜印劍經籙來到鄱陽郡中的龍虎山裡隱居,開創正一道龍虎宗。那塊代表了孫悟空“戾氣”的石靈,也被存放於此。

從此歷代張天師,即以龍虎山為祖山,代代相傳。後來到了北宋嘉佑三年,洪太尉去龍虎山去尋天師,此時是30代天師張繼先在位。洪太尉妄自尊大,發現山中有一處伏魔殿,非要開門,結果在裡面發現一塊石碑。他掀開石碑,誤走了一百零八個魔王。
《水滸傳》是怎麼描述當時情景的呢?“泰華山頭,巨靈神一劈山峰碎。共工奮怒,去盔撞倒了不周山。”
兩句單獨看,都沒什麼特別奇怪的,但如果把巨靈神和不周山的典故並列,唯一的重合點,即是孫悟空。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明顯暗示,此石碑與孫悟空有著莫大的關係。
這塊石碑,自然就是當年被張盛帶回龍虎山的戾氣石靈。張繼先解釋來歷時說:“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鎖魔王在此”,這個“洞玄國師“指的是第十四代天師張慈正,在位跨越大唐太宗、高宗兩朝。
張盛帶石進山是西晉永嘉年間,這麼多年都平安無事,為何到了張慈正時代才想起來要封鎖魔王呢?
那自然是因為孫悟空在貞觀十三年出世,驚動了與他同氣連枝的戾氣石靈,於是後者在同一時間也試圖離開龍虎山,它成功了。成功逃脫束縛的它化身成了一頭六耳獼猴,直奔取經隊伍而去,引發了真假孫悟空的故事。

如來在真假悟空之爭時曾講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鬥而來也。”說的就是當年孫悟空一分而二靈肉分離的掌故。這六耳獼猴正是悟空心中的戾氣所化,兩者本為一體。
對此,明末董說的《西遊補》裡說的更明白:“老人道:“大聖,吾叫做孫悟空。”行者道:“我也叫做孫悟空,你又叫做孫悟空!一個功勞簿上,如何卻有兩個孫悟空?你且說平日做些什麼勾當來,等我記些事實罷 了。”老人道:“若問我的勾當,也怕殺人哩!五百年前要奪天宮坐坐,玉帝封我弼馬溫做做。齊天大聖是我,五行山下 苦一苦,苦一苦,苦得一個唐僧來。”行者大怒,道:“你這六耳獼猴潑賊!來耍我麼?看棒!”耳中取出金箍捧往前打下。 老人拂袖而走,喝一聲道:“正叫做自家人救自家人,可惜你以不真為真,真為不真!”突然一道金光飛入眼中,老人模樣即時不見。行者方才醒悟是自己真神出現,慌忙又唱一個大喏,拜謝自家。”
這一段故事,把兩者的關係分剖的明明白白。所謂六耳獼猴,其實是孫悟空的真神、是他心中所存的戾氣。
我們之前考證金箍棒與孫悟空的關係,也是一體。這就可以解釋,為何六耳獼猴化身成假孫悟空,卻能與真悟空的金箍棒抗衡,蓋因此三者系出同源,俱是無支祁連一體所化之故。

六耳獼猴在取經路上險些釀成大禍,幸虧如來及時出手,讓它被孫悟空一棍子打死,碎成一百零八塊散碎石片。唐僧師徒繼續西行,而這些散碎石塊則被如來遣人送回龍虎山。
本來壓制悟空是釋、道兩教聯手所為,如今道教失察走了魔王,反被釋教解決,道教失去面子不說,弘教的主動權也因而喪失。是以大唐自太宗以降,崇佛之風日盛,幾十年後徹底壓過道教——如來當初不讓曇河迦羅爭石,故意讓道家張盛保管戾氣石靈,無疑是早就算到了這一步。取經只是幌子,謀取中土佛權是真。
戾氣石靈被送回龍虎山以後,惹出禍事的張天師不敢掉以輕心,建起伏魔殿,把這些碎片死死封住,歷代不許開啟。直到洪太尉出現,這些石靈才掙脫而出,又釀成一番大禍事。道教好不容易經營出一個崇道的宋徽宗,生生又被這一意外事故搞亂了局面。
這一百零八魔王鬧了一段,相繼感神歸位。道教到了這時節,方才明白如來的用意,自然不敢再把它留在龍虎山,乾脆把碎片重新熔鍊一起,煉出一個混世魔王,在釋教默許之下送入凡間應劫。等到劫數滿了,一僧一道再次出現,把它回到花果山青埂峰下的本源之地,故意在石上記錄下一段凡間經歷,前面嫁接補天緣由,中間一大段經歷俱被刪削,好教世人以為這石靈自補天被棄以後一直在這裡,不曾離開,而真實經歷再再無人知曉。

在空空道人降臨之前,《紅樓夢》言這石頭經歷所謂“不知過了幾世幾劫。”其實就是指它數次化形遇劫的離奇經歷:一世為女媧之石,落選補天應劫;二世為水神無支祁,大戰禹神應劫;三世為定海神針,爐中熔鍊應劫;四世為齊天大聖,五行山下應劫;五世為戾氣石靈,靈肉分離應劫;六世為六耳獼猴,慘遭棒殺應劫;七世化為一百零八魔王,神聚蓼兒窪應劫;直到第八世才變成通靈寶玉,榮國府家破人亡應劫。
空空道人見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記載著木石前盟金玉良緣,自以為得了真傳,實是買櫝還珠,只取走了懸幌虛飾,殊不知“不知過了幾世幾劫”八字後頭,才藏著偌大的故事哩。而那通靈寶玉上鐫刻的“莫失莫忘”,想來該是石靈記憶被篡前喊出的最後希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