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心“導彈血液”17年的他受到了習主席親切接見

請戰友們試想一下,人如果沒有血液會是怎樣?從大家的神情裡,我相信已經有了答案。其實,我們朝夕相伴的戰友“導彈”也有“血液”,而“血液”是否合格,直接決定著導彈發射成敗,這裡的“血液”指的就是推進劑。

2016年1月8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火箭軍工程大學一名教授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他就是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者、導彈推進劑技術專家王煊軍教授。

作為王教授科研團隊的一員,在電視上看到這一幕,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激動,是因為這個重大科研項目從批准立項到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王教授帶著我們足足走過了17個春夏秋冬,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親身參與者才能體會。

傾心“導彈血液”17年的他受到了習主席親切接見

王教授牽頭研究攻關的課題在國內外都是一個公認的難題。為突破這一難題,王教授帶科研團隊夜以繼日地忙碌!記得有一年冬天,某項目研究進入“衝刺”階段,其中一個關鍵技術難題像一座大山,橫亙在眾人面前,卻始終找不到任何出路,看不到絲毫希望。時間緊迫,有位同志提出:我們為何不能借鑑一下國外已有的科研成果呢?

王教授語重心長地講:搞科研,借鑑別人成果的路子當然可以走,但肯定走不遠。只有闖出自己的路,我們才能腰桿硬、底氣足。不錯,目前這項研究在國內剛開始起步,難度很大,但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只想著引進。要在未來戰場上不受制於人,必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王教授這番話,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更加感到從事這項研究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推進劑實驗進入攻關階段,王教授每天不是呆在實驗室帶大家做試驗、去圖書館查資料,就是到試驗現場、生產廠家和部隊搞調研。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經過艱難探索,他終於發現了問題癥結所在,找到了攻克難關的路徑。

當時學校剛放寒假,團隊成員大多已離校。得知有兩名教員還在西安,王教授馬上通知他們回校一起搞測試。3個人廢寢忘食,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晚上鞭炮聲響起,才陸續離開實驗室。講到這裡,同志們可能會感覺王教授是一個很嚴厲苛刻的人,其實他不僅是位嚴師,更像一位和藹可親的兄長。

傾心“導彈血液”17年的他受到了習主席親切接見

導彈推進劑毒性非常強,每次試驗前他再三叮囑我們務必搞好防護,特別是危險性大的試驗項目,他總要自己操作、親力親為;每批試驗數據出來後,他都組織我們反覆核對、過細驗證。在王教授團隊裡,我們不僅系統學習掌握了導彈推進劑技術知識,更學到了他科學求實、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

經過17年總計6000多個日日夜夜鍥而不捨的艱辛努力,王教授帶領科研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有效促進了部隊戰鬥力生成提高。該項目獲6項國家發明專利,並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韶華易逝,初心不改。作為一名研究導彈推進劑的國防科技工作者,一名從教30多年的軍校教員,王煊軍教授在科技興軍征程上砥礪奮進,用滿腔赤誠和不懈追求,助力戰略導彈飛得更高、打得更遠。


作者:慕曉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