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進士,八十狀元,這個家族何以興旺八百年?

四百進士,八十狀元,這個家族何以興旺八百年?

他身居北宋宰相,一門400進士、80狀元、4子居高位,家族興盛800餘年至今不衰。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他是誰?為什麼他的家族可以興旺發達歷久不衰?


四百進士,八十狀元,這個家族何以興旺八百年?

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一代名相范仲淹,一生崇信佛法、積德行善。他生時,雖高官厚祿卻清貧生活、家無餘財;他去後,連喪葬費都不夠,他留給子孫後代的,不是錢財田地,而是節儉傳家、積德行善的祖訓,還有滿滿的福德。

四百進士,八十狀元,這個家族何以興旺八百年?

積陰德於冥冥當中

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範公年輕時,家境貧寒,寄居寺中讀書,冬天煮一鍋稀飯,凍成冰,劃成四格,每餐只食兩格。為官後,興辦義學、義田。

範公在蘇州做官時,託人買了一塊好地,懂風水的人恭維說,這個地方好,子孫必定昌盛。範公一聽,說自家子孫昌盛,不如國家人才昌盛,就把地捐出來,辦學校。範公做宰相時還用俸祿供養了三百多戶家庭。

範公一生出將入相幾十年,家用非常節儉,臨老連喪葬費都不夠。很多人覺得范仲淹未免太傻,太不替子孫後代著想。事實上恰恰相反,這才是為子孫後代著想的最好辦法,不僅僅是他的四個兒子都做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個個都道德崇高,能夠繼承父親的遺志,舍財救濟眾人。他的曾孫輩也都非常發達,到了清朝的時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長級以上的官員。不僅如此,范家的後代一直承傳到今天,上千年而不衰,仍然保持著這種興辦義田、義學的傳承,受到世人的尊敬。

“積金於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無論是兒孫的能力比我們強,還是不如我們,我們把錢留給他,對他都是有害無益。“積書於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那應該怎麼做?“不如積陰德於冥冥當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四百進士,八十狀元,這個家族何以興旺八百年?

范仲淹的四個兒子名字都繼承了他對孩子的期望,雖說宰相的子女絕對是“官二代”,宋·朱弁《曲洧舊聞》對他的兒子卻是這樣描述的:“範正平子夷,忠宣公子也。勤苦學問,操履甚於貧儒。與外氏子弟課於覺林寺,去城二十里。忠宣當國時,以敗扇障日,徒步往來,人往往不知為忠宣公之子。”大意是說他兒子勤奮好學,品行比窮苦人家的孩子還好些,從來不張揚:“我老爸怎麼……怎麼……”他在城外讀書,距城有二十里地,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陽,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學,沒人知道他老爸在京城做大官。

為什麼范仲淹家族的教育如此成功?我們現在對子女的教育又差在哪裡?范仲淹一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居高位依舊秉持清苦儉約之風,胸懷天下興辦義學、義田,不以私財傳家,教兒德行,才令家族得以生生不息,興旺長遠。由此可見植根於忠孝、仁愛、誠信、善良等傳統美德的良好家風是家族興旺、代代承傳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