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後,外貿企業怎樣留住自己的客戶?

前段時間發過一個文章,通過數據來看整個歐美的需求恢復狀況(點擊進入),當時預測流量和詢盤慢慢恢復會在4月底或者5月初,很明顯,這個預測是沒有問題的。

看下外貿快車提供的最新詢盤數據(到4月21日):


圖1 詢盤數據


疫情結束後,外貿企業怎樣留住自己的客戶?


詢盤量上升還是很明顯的。

根據我們4月15日到4月24日發佈的定向調查問卷(發送至3218家企業,回收2644家,不含任何防疫行業)來看,企業的感受也是越來越明顯:


圖2 詢盤狀況調研結果


疫情結束後,外貿企業怎樣留住自己的客戶?


數據很明顯,不需要過多解讀。

客戶活躍度(發送詢盤之後溝通訂單的密切程度)調查(數據源同上):


圖3 客戶活躍度調查


疫情結束後,外貿企業怎樣留住自己的客戶?


成交狀況暫時沒有調研,打算放在五月中旬啟動。


但是,就如同在上一個文章中說的,需求量並不完全定於採購量,採購量與購買力相關,而b2b行業中間商的購買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銷售能力,銷售能力則與對於下游客戶的粘性有關。


所以今天的話題是通過客戶的類型來判斷客戶的購買力,也就是他們的的存活能力。


前段時間我應該給大家舉過一個例子,一個二十幾年的工廠,跟自己的一個品牌客戶保持了穩定的合作,他們質量穩定,服務優異,客戶一直都很滿意,雙方的關係也是好的如一家人。

這家供應商從作坊起步做成行業知名,而這家客戶從小有名氣做到行業第一。真的是一起成長,一起賺錢。

可是,突然有一天,客戶沒了,並不是客戶背叛了工廠,而是客戶的市場背叛了客戶,不得不申請了破產,工廠只有這樣一個大客戶,銷售額從三千萬暴跌到了十四萬美金。


疫情結束後,外貿企業怎樣留住自己的客戶?


我也有一個客戶,英國人,原來一年有四千萬產值,合作了六年,關係好的不得了,但是,從2014年開始,銷售額逐年下降,最終變得只有七百七十萬。

我曾經以為客戶把訂單給了別人,見面暢聊了一次,才知道,他的忠誠度完全沒問題,只是他的客戶都直接跑到了中國進行採購。

利貿諮詢在客戶服務的過程中也親眼看到了這樣的大量的客戶案例。

每一類客戶群體從事經濟活動的目的都是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無非就是提升價格,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最好的方法就是擺脫渠道,盡力找到供應鏈的最頂端。信息的發達讓這一切變得非常的簡單,而第三方平臺提供的針對於小B端客戶的種種服務增加了便利性,競爭的加劇,讓原本根本看不上小訂單的中國供應商開始主動“下沉”,對供應鏈進行柔性調整。


疫情結束後,外貿企業怎樣留住自己的客戶?


所以,現在的外貿,我們不僅僅要關注跟我們有著直接合作的客戶的關係,因為這樣他們才不會把我們換掉,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到我們客戶的存活能力,也就是他們對他們客戶的掌握能力,因為就如同前面的案例,雖然我們跟客戶之間關係密切,合作無間,似乎不存在什麼風險,但是客戶的下游環節卻會隨時叛逃。


這種結果兩敗俱傷,所以,我們要杜絕這種現象的產生。

NO.1 純倒買倒賣


在剛剛創業那會,有一些香港的貿易公司非常活躍,他們會說中文,所以很容易跟中國工廠溝通,會說英文,所以跟老外溝通也沒有障礙,這種天然的優勢,讓他們充當了採購者的角色。

但是,他們的價值幾何呢?

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只做一件事:換單。

我們從青島港發貨,shipper寫我們自己的名字,consignee寫香港客戶的名字,香港公司拿到提單之後,甚至不需要拿到提單,憑藉我們的出具異地換單保函,就可以進行如下操作:

shipper換成他們自己的名字,consignee換成終端客戶。

這樣一來,客戶不知道我們,我們也不知道客戶,似乎是皆大歡喜。

可是,現在我的客戶序列裡面,只有一個這樣的客戶了,因為印尼的工廠是她的姐姐。

因為這類客戶對於下游客戶的價值太弱了,網絡發達,眾多的中國工廠都已經可以直接英語溝通,你存在還有價值嗎?

如果你還有這樣的客戶,可能最終只有一個結果,訂單丟失。


NO.2 提供清關分發服務


我在英國有這樣一個客戶,他的客戶群體是英國國內的一些小客戶,他們不能整櫃進口,不懂進口手續,不想做任何的進口單據,所以,他們需要一個代理。

於是我的英國客戶幫他的客戶在中國集貨,貨物到達港口之後做各種清關手續,然後再港口把貨物分揀好,租好卡車,送給每一個客戶。

這樣的客戶比第一類有價值了很多,所以存活能力就比第一類強很多,但是,其實這類客戶也很容易被做掉,現在中國的工廠都接小訂單,不需要整櫃,而且做DDP的供應商越來越多,可以直接做warehouse to warehouse,還需要這類客戶從中間服務嗎?


NO.3 備庫存,批發零售,即買即到


還有一類客戶,他們並不是直接買賣倒手,而是將貨物放進自己的庫存,後期或者批發或者零售。

很明顯,這類客戶的存活能力更強了,因為他們要求的購買量可以完全做到隨機靈活,極大的為下游客戶降低資本佔用,而且他們可以保證貨物儘快抵達客戶手裡,只需要不斷的優化物流環節就可以了,當然,這種客戶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貨車,保證及時送貨。

成為這類供應鏈條的門檻是資金實力,庫存管理能力,與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付款方式的談判能力,當然還包括銷售能力(地面銷售部隊)。

但是,這種公司必須要以高利潤為支撐。

也正是因為這個高利潤造成了下游環節的不滿,他們才會想盡辦法的從中國直接採購。但是,下游客戶還有一個實惠讓他們產生各種優惠,就是可能存在的月結。

所以總的來說,這類客戶的存活能力還是很強的。


NO.4 其他各種價值


生存能力更強的客戶除具備上面的類型的價值外,還具備以下特點,或者其中的部分特點,你可以來對號入座:

A.對下游客戶放賬;

B.對下游客戶提供售後服務,或維修,或保養;

C.為下游客戶提供一站式採購服務,絕大部分客戶不會僅僅需要一種產品,如果每種產品都自己出來尋找供應商,尤其是那些雖然每個月都需要,但是量不大的產品,時間成本或者人力成本會太高,不如交給一家可靠的採購商集中提供;

D.為下游客戶提供工程,這個很好理解,包工包料,就如同裝修,如果什麼都要自己買,浪費時間,買來的可能未必合適,更重要的是未必便宜;

E.為下游客戶提供某些證書,這些證書國內的供應商提供不了,客戶自己做費用太高或者太麻煩;

F.為下游客戶管控工廠,有自己的QA,QC等,這種往往適合量稍微大一些的採購;


看完上面的分析,你還覺得跟你無關嗎?

不要等到客戶出現了各種問題才想起來補救,那個時候可能大羅神仙都沒什麼辦法。


有一點要提醒大家,上面的的分析基於的國家往往存在以下特點:

1.互聯網發達,成本很低的就可以找到更優質供應商;

2.英語為官方語言,或者半官方語言,或者英語教育較為普及,這樣就非常容易直接跟中國的供應商進行輕鬆的溝通。


我們從2014年開始對低價值客戶進行了洗牌,也指導利貿服務的客戶重新調整了跟客戶的關係。

例如,利貿的某客戶在澳大利亞有一個合作了9年的夥伴,銷售額從2015年逐年下降,從最初的1900萬降到了2017年 的460萬,原因很簡單,下游供應鏈客戶叛逃。2017年12月,我們讓客戶取到了澳大利亞進行了談判,大體談判內容如下:

A.向客戶展示文章開頭的供應鏈圖;

B.闡述B2C給次終端客戶帶來的壓力;

C.闡述信息透明後,供應商尋找和考察的低成本,可能也會找到我們直接採購;

D.闡述中國企業對於小訂單的態度變化;

E.得出結論,下游環節會持續叛逃,不可逆轉,尤其是你們的價格如此之高;

F.建議轉變合作模式,更加緊密的開發市場,因為價格丟失的客戶直接給我們,我們直接成交,利潤分成;

客戶愉快的接受了了,而且對自己的中國的合作伙伴的戰略眼光和合作精神表示了欽佩。


當然,寫這個文章的目的絕對不是想推動大家進行盲目的洗牌,但是對於自己客戶的存活能力還是要有一定的掌握,市場策略方面進行適當的調整。

尤其是疫情之後,在下游群體購買力可能產生購買力不足的情況下,國外的經營者之間搶奪客戶一定會加劇,越能提供價值的客戶才越有可能拿到訂單,或者拿到更多訂單。


內容來源: JAC外貿實戰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