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西遊記之三)

華山(西遊記之三)


聽聞天下五嶽,便總是躍躍欲試。想著不管是否為誇大的名頭,總還是應當看看孔子口中的「仁者樂山」之山,究竟是何模樣,又千方百計的想要從山中,看出個仁者的模子。聽見講孔老夫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於是便追逐著東山,更嚮往著泰山,妄想登了泰山,有了「小天下」的氣勢,便有了些許孔子的心情。殊不知「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其意在於「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又如荀子所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用現在通俗流行的話來說,叫「看到過最好的,才知道其他都是將就」。只是,不必要看遍五嶽,再歸來不看山。或者說,不必要為了登山,而登山。何必為了小天下,而去登泰山呢?若是有了小天下的氣概,又何必一定要登上那一座山峰?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孔子,不登泰山也能小天下;不是孔子,登了泰山也不能小天下。讀書與旅行,似是兩條不可偏廢的路。常有人問讀書何用之有。我不問,因為讀書間心中隱隱的悸動,便給了我答案,它不必有用,它自己便是用處。就如同「他不是藝術家,他便是藝術」。只是仍忍不住問:旅行何用之有。是隱隱的疲憊感卻換不來共鳴的景色,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是不能令人心曠神怡。好似與古人本就不進的距離,更加離遠。似乎。讀書至少是心與心的交流,至多是言與心的交流。而旅行,總還是隔著景,隔著物,而這景與物與人,與千年前都是物非人非,誰也不敢確定,今天這座山、這塊石,就是千年前的賢聖哲人,踏過的土地了。但想想又心安,不是看過的每一本書,都是精品,又怎能要求去過的每一處景,都有風姿;不是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有悸動,又怎麼要求踏過的每一處山水,都有共鳴。總得有了滿腔熱忱,才明白何為冷淡;有了共鳴默契,才明白何為生疏;有了激動難平,才明白何為漠然。景與物都是如此,看過種種,才更明白哪樣更適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