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儒与懦弱的懦有什么关系?

墨竹日记


“儒”是什么意思?

儒,通懦、濡、柔。《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中国古代早期的“儒”,是一种独立的职业,他们通晓本地的丧葬礼仪风俗,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收入少,还要看主家、外家脸色,时间久了,就养成了比较柔弱的性格,所以儒的意思也是柔。

“懦”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对“懦”的解释是:驽弱者也。意思是胆小,怯懦,软弱。

如:懦弱胆小,软弱懈怠,软弱畏缩,胆小谨慎,软弱善良,文弱书生。

儒与懦,单从字面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儒”是由于职业习惯原因,逐渐使性格被动的变得柔弱。而“懦”则是自身性格上的柔弱。

然而儒家的简称“儒”,则表示儒家思想,与儒家之前的儒是不同的。

汉武帝曾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特征是以孔子为思想领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经典;形成了仁与礼的结构;内圣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家,又称儒学、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所以儒家的“儒”和懦弱的“懦”,自孔子时代开始,两者毫无关系。儒家的仁、恕、谦、和,与懦弱也是有本质的不同。当然了,儒家弟子之中,也有懦弱的人,但这和儒家没有关系。即使在法家、墨家、兵勇之中,仍然有懦夫。


南山禅月


儒和懦都是形声字,它们二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个是指人需要的,一个是说心虚。

儒字和懦字字形这样象,只有一点区别,就是人和心,可理解为儒家思想培养懦弱的人性。

儒,人之需也。人和人之间因为有需求而产生的和谐共处的关系则为儒道。孔子的儒是“礼”,以礼待人,不以己欲施于人,持中庸之道,守风持节。现在的儒家子弟早已脱离了孔子的儒学,追求名利玩弄权利等也是常见的。

懦,心之需也。与“弱”较近,《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杜预注:“懦,弱也。”本义为软弱、怯懦。现在的懦,多为贬义,有懦弱胆小,懦弛,懦退,懦恧,懦庸,懦善,懦衿等均表示胆小柔软的意思。

儒家思想的人性格懦弱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孔子根本就不是懦弱的人,只是历代当朝者为了维持权利利用曲解了他。试想,如果儒家思想懦弱,为何历朝历代的帝王接受它发展它?它为何在诸子百家中拔得头魁,经久不衰?秦朝的焚书坑儒的“儒”也不过是指学者而已。

其次, 儒家的“儒”有一种生骨气、气节的精神。 在太平盛世,他们能安守其道为国效力,在乱世可以固守风骨保持气节,所以几千年以后,我们还能在此谈古文化。也正因为儒家乃至后来的文人身上都有这样一种精神,中华文化才能薪火相传。

最后,在现代人看来,所谓的儒家“儒懦”也仅仅是暂时的忍让,它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德,智,权,术的结合。纵观古今,“韬光养晦”者最后不都是站在了历史的最高峰吗?


共道绿林


“儒”字在传承中是有问题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儒”字是由秦篆演变而来的,最初的“儒”字则为西周所用的金文。秦篆并没有完全继承周代金文。

周代的最高文化标准就是“九鼎”,是从夏代传承下来的,是中华政权也是中华文化最顶级最至高无上的神器,没有之一。九鼎上的文字,就是文字的最高标准。

秦自建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蛮族”。虽然秦也曾到天子处学习,但实际上由于秦地离天子太远,它没能享受到那个时代的“最高文化标准”。

谁享受到了呢?晋。按今天的说法,晋就类似于天子“直辖”的地位。

到后来,三家分晋,韩、赵、魏,也就是说,过去的“最高文化标准”是由韩、赵、魏三国来继承的。

再后来,秦灭六国,一统天下。韩、赵、魏都被秦给灭了,它们所拥有的“最高文化标准”,没能保住它们的政权。

秦统一天下后,开始“书同文”,也就是统一文字。秦没有继承过去最正统的金文,它的秦篆是自己研究出来的,与正统的九鼎金文虽类似,但是有很大的差异。秦统一了文字以后,九鼎金文的“正统”地位就失去了。

所以,你今天看到“儒”与“懦”很相似,那仅仅是受秦篆书写影响造成的。从秦篆却无法追溯两个字的象形本义。

“儒”是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至于“懦”字,在甲骨文、金文里根本不存在。“懦”字是秦篆里造出来的。

“懦”字的本义是依赖,这与“儒”字最初的本义“虚弱”有点类似。但是,由于“懦”字是后造的,所以它是借鉴了“儒”字的。

简单说就是:

儒,使用人字旁,代表的是“身体软弱”;

懦,使用竖心旁,代表的是“心理软弱”。

这也就是它们的关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