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斑”与“硬斑”哪种更危险?有了“斑块”必须治疗吗?

通常所说的“斑块”是指动脉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性病变,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脂质条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复合病变期。

“软斑”与“硬斑”哪种更危险?有了“斑块”必须治疗吗?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脂质核心、外围的纤维帽和表面内皮组成,分为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两类。当“斑块”的主要成分为脂类时,称为“软斑”;如果“斑块”发生明显钙化,就形成了“硬斑”。与“硬斑”相比较,通常“软斑”的纤维帽较薄,其覆盖在“斑块”表面,就像是包了个"皮薄馅多”的“饺子”一样,容易破裂,属于不稳定斑块(也称易损斑块)。相反,纤维帽较厚而脂质较少的斑块通常是稳定斑块。

一般情况下, 斑块本身不会脱落堵塞血管,因为动脉斑块不是黏附在血管壁上的团块,而是已成了动脉结构的一部分。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饮食过咸、缺乏运动、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会损害血管内皮,为脂质的沉积创造条件,并可能诱发斑块破裂,使其中的脂质成分暴露在血液中,诱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

并不是所有“斑块”都需要药物治疗。不吸烟。无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若经专科医生评估认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高,就没有必要服药,但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减少高脂食品(如蛋黄、肥肉、动物内脏等)的摄入,饮食清淡、戒烟限酒,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避免久坐,并定期随访。

“软斑”与“硬斑”哪种更危险?有了“斑块”必须治疗吗?


已有心脑血管疾病、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3.4毫摩/升以上者,应服用他汀类药物,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危险因素,防止“斑块"进一步增大或破裂。颈动脉狭窄> 50%且伴有脑供血不足症状,或者颈动脉狭窄> 75%者,需由专科医生评估,必要时实施手术治疗。

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 17万例患者)的分析显示,应用他汀治疗5年,LDL-C每降低1毫摩/升,可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22%。他汀类药物既能降胆固醇,又具有抗炎、稳定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是治疗斑块的主要药物。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LDL-C。目前认为,将LDL-C降至1.4~ 1.8毫摩/升是目标值。

“软斑”与“硬斑”哪种更危险?有了“斑块”必须治疗吗?


阿司匹林虽然不能控制斑块进展,但它可在不稳定斑块破裂的瞬间发挥抗血小板的作用,防止血栓形成,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的发生风险。目前认为,颈动脉狭窄超过70%,或颈动脉狭窄在50% ~ 70%且有脑缺血症状者,宜长期口服阿司匹林。颈动脉狭窄< 50%者,需要先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男性> 50岁、绝经后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肥胖、吸烟、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若危险因素≥3种,则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