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園的追夢人——吉林日報六位老通訊員的故事

在吉林日報的新聞創作隊伍裡,有六位老通訊員幾十年在這裡辛勤耕耘著。他們多次獲得優秀通訊員稱號,還獲得吉林日報終身榮譽獎。要問六位老人為何獲獎,得從頭說起。

精神家園的追夢人——吉林日報六位老通訊員的故事

通榆縣人陳寶林,已過知天命之年,微胖的身材,樸實憨厚。他是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校報主編,他情繫科爾沁草原,30餘載筆耕不輟,發表文學、新聞作品4000餘篇,在各級徵文比賽中多次獲獎。曾組建吉林省第一個鄉級少數民族歌舞隊和少數民族文學社,文學小報《杏花》的芳香播灑到各省市文學社團和文學愛好者心中。他每到一地,都把寫作才華盡情發揮出來,寫出一大批好新聞,引領良好社會風尚,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被白城市委宣傳部評為“十佳新聞工作者”。

精神家園的追夢人——吉林日報六位老通訊員的故事

說起王殿海,更使人敬佩。他今年56歲,身材魁梧,濃眉大眼,是乾安縣讓字鎮小鹹村農民。他和妻子、兒子都是優秀通訊員,堪稱“新聞世家”。他從事新聞寫作30多年,累計發稿3000餘篇,年年被各級新聞媒體評為優秀通訊員。他白天勞動,晚上寫作。伴著家人的鼾聲,他進入了神聖的新聞殿堂。他寫作的甘苦,青燈可以作證,皓月可以作證。他還成立了“莊稼院新聞報道組”,他們的事蹟在央視、省市縣媒體上報道過。他有8篇稿件在“亞農杯”全國農民讀書大賽中分別獲得二、三等獎。

精神家園的追夢人——吉林日報六位老通訊員的故事

在梨樹縣,提起一個人的名字,盡人皆知。他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從事文學、新聞創作40年,在各級媒體發稿3500多篇,發表文學作品40餘篇,連續多年被省、市報社評為優秀通訊員。他就是孟家嶺鎮文化站站長、縣文廣新局宣傳站長康國臣,他負責宣傳報道的孟家嶺鎮文化工作連續8年在全縣排名第一。前幾年,他還出版了新書《嶺之夢》。他與文字相伴的人生——沉靜而豐富,他是令人敬佩的追尋在精神家園的鄉土文人。

在大安市,史萬忠的名字很響亮,他是一位農民。剛屆花甲之年的他,從事寫作已經40 年了。他在各級媒體發表新聞稿件達到3000多篇,發表文學作品10多萬字。他賣掉自家房子,投資5萬元辦起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書法、剪紙、繪畫作品多次獲獎,文化大院因此聲名鵲起。2016年5月,他出席了農業部、農民日報舉辦的“訂報、讀報、用報座談會”,他在會上代表全國唯一一家文化大院介紹經驗。2013年,他被省文化廳、省委宣傳部命名為吉林省農民文化大院先進帶頭人。他還是農民日報基層編委,省作協會員,吉林農村報特約記者,他先後40多次受到省、市、縣的表彰。

在通榆縣包拉溫都蒙古族鄉,有一位年逾古稀的退休幹部,他的頭上罩有多個光環。近半個世紀,他與吉林日報同行。在他發表的文字中,散發著家鄉五穀的芳香,迴盪著烏蘭牧騎遼闊纏綿的歌聲,12年前,他收回年租金7000元的門市房,拿出3萬元,訂購60多種報刊,購置圖書3000冊,辦起了報吧,吸引了全鄉群眾免費閱覽。他還獲得“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稱號,他家分別被評為吉林省和全國最美家庭。2009年9月,他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身份,赴京受到胡錦濤同志的接見。又登上天安門,榮幸地參加建國60週年國慶觀禮。他就是蒙古族退休老人——張樹森。

在集安市榆林鎮,有一位退休教師。他在崗時是一位優秀教師,退休後,更加不遺餘力地進行新聞寫作。他默默無聞,辛勤耕耘40餘載。累計在吉林日報發稿700餘篇,在各媒體發稿3600多篇。多次被評為優秀通訊員,在各級徵文比賽中,多次獲獎。他就是退休教師杜興武。他鐘愛新聞創作,堅持不懈,樂此不疲。雖然七十有二,仍然堅持寫作,2015年手術後不久,還堅持寫稿。他自費2萬元,購置電腦兩臺、相機3部,為城鄉先進人物、先進單位寫出一批長篇通訊,影響力較大。2019年,他出版一本新書《歲月回眸》,他還被評為全省離退休先進個人。

他們發揮餘熱,筆耕不輟,2019年11月,又有4名老同志獲得吉林日報優秀通訊員稱號。在這場防控疫情的阻擊戰中,他們寫出一批有戰鬥力有正能量的文章,為防控疫情助威吶喊。他們老馬明知桑榆晚,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精神受到人們的讚許。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宮本成

編輯:吳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