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

《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

《流浪地球》,我們選擇“流浪”,是因為我們渴望“回家”

春節假期雖然已經結束,但是春節檔的電影票房大戰卻依舊戰火紛紛。

《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

《流浪地球》這匹票房黑馬可能是移植了吳京的“戰狼基因”,正在開足馬力向著四十億大關飛奔。

《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

就在《流浪地球》在票房上勢不可擋的同時,關於《流浪地球》的評價卻出現了近些年來少有的兩極分化。喜歡他的稱他為“中國科幻電影的豐碑”,討厭他的人說他粗製濫造,毫無科幻感,並用“一星”評分來發洩了心中的不滿。甚至有些網友成群結隊地卻去圍攻與自己看法不一致的影評人,造成一樁樁“人言可畏”的慘案。

《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

分析其原因,還是人們對於《流浪地球》中所呈現出的科幻世界認同程度存在著巨大差異。

科幻電影對於中國電影來說顯然是一件“舶來品”,能否完美的將科幻電影“漢化”將是電影成功的關鍵,那麼《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呢?

電影《流浪地球》主要由兩部分故事組成,一部分是身處地球的劉啟兄妹跟隨營救隊運送火石燃料,另一部分則是身處太空的劉培強在空間站中面對危機時的一些選擇。兩部分故事交叉推進,相輔相成,並最終在引燃木星這場戲中一同到達高潮。

《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

為了打造一個全新的屬於中國的科幻概念,《流浪地球》劇組可以說事無鉅細地進行了大量的前期準備。首先它們構想了一個屬於“流浪地球”的世界觀,裡面包括政府組織,世界人口,自然環境,衣食住行等等。說白了就是要告訴觀眾未來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未來人類怎樣生存。雖然最終呈現在熒幕上的只是所有準備的冰山一角,但是我們也知道了未來極度嚴寒的惡劣環境,未來地下城亂中有序的生活,以及“蚯蚓幹”這種暗黑小零食。

《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

在外太空的部分,主創團隊則是大量地借鑑了國外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是導演郭帆和原著小說的作者劉慈欣都非常喜歡的一部科幻片。細心的影迷也許會發現影片中劉培強所控制的“領航號”與《2001太空漫遊》中的空間站許多外形結構和鏡頭調度都十分相似。另外,《流浪地球》中非常搶戲的人工智能“莫斯”不論從外觀還是冷漠的性格上看,都像極了《2001太空漫遊》中“HAL9000”。

《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

在引入外國先進科幻元素的同時,電影也創造性的完善了屬於中國電影的科幻理念,而將這一理念體現得淋漓盡致的就是“流浪地球”這一計劃。

在劇組最初與工業光魔聊合作的時候,外國人對於“流浪地球”這一概念十分不解。因為西方人長期處於海洋性文明的狀態,在他們看來,地球的環境如果不再適宜人類居住,人類完全可以去外太空探索新家園。如果周圍沒有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也可以像《星際穿越》那樣在宇宙中建立一個處於自轉狀態的空間站。為什麼非要“賴”在地球上,和地球一起流浪呢?

《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

這就不得不提中國作為一個農業文明長久以來“安土重遷”的意識。“家”這一概念維繫著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單元,也正是因為“家”才讓中華文明有了巨大的凝聚力。地球是人類的家園,而電影劇情的主要動力也是家人之間互相的牽絆。

《流浪地球》裡的中國科幻究竟有沒有水土不服?

雖然《流浪地球》對於科幻世界的展現上還顯得有些稚拙,許多臺詞略顯生硬。但是這部選在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卻將“家”這一概念發揮到極致,讓觀眾在感受中國特色科幻的同時也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網絡上關於《流浪地球》的爭論終於沉寂的一天,而《流浪地球》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意義卻永遠不會被人淡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