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苴卻原石經過他的手後就增值百萬

離開巧家縣,沿金沙江逆流而上500公里,金沙水拍雲崖暖的地方。 一撥人正在千仞絕壁上尋找著石頭,這位艱難跋涉在金沙江懸崖峭壁上的人叫馬世明,雲南著名的制硯行家。

一塊苴卻原石經過他的手後就增值百萬

雲南省苴卻硯承人馬世明老師

生於1961年的馬世明,如今已是雲南省苴卻硯製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年少時就拜師進行苴卻硯雕刻學習。但是當時的他並沒把苴卻硯製作當作要為之努力一生的事業,更多的是興趣愛好。成年後的他考入法院後成為了一名朝九晚五的公務員。即使已經有了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但是他的內心任然牽掛著這方有著千年歷史的硯臺。39歲那年在知道苴卻硯的製作技藝面臨傳承後繼無人的情況後,他毅然決然的辭掉了穩定的法院工作,繼續從事苴卻硯製作,這一埋頭就是15年。在年少時打下的基礎上,繼續不斷的鑽研技藝,提高自己文化藝術的修養,吸收歷史知識、精進雕刻技術和設計的能力。而後他製作的苴卻硯在全國各大展覽會上斬獲各類金獎、銀獎。

一塊苴卻原石經過他的手後就增值百萬

馬世明老師正在雕刻苴卻硯

其中一塊名為金龍狂舞的九龍大硯價值已超過百萬,誰又能想到這塊硯臺之前不過是金沙江懸崖旁一塊普通的礦石而已。金龍狂舞九龍大硯是苴卻黃膘石的傑出代表,從中可以看到黃膘在苴卻石中的厚重含量。"金龍狂舞這塊硯臺,它的膘比較厚,最厚的地方可達3公分,淺的地方有兩公分。根據膘的厚度覺得可以做一個九龍。之後發現一個綠膘就做了些雲彩,雕刻的時候有看到了一個石眼,黃膘裡帶眼是十分罕見的"馬世明老師介紹金龍狂舞這塊硯臺的由來。

一塊苴卻原石經過他的手後就增值百萬

金龍狂舞硯臺展示

金龍狂舞九龍硯臺之所以能估計過百萬,除了原石黃膘帶眼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外,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出自馬世明老師之手。這並不是在鼓吹名人效應,而是因為這塊硯臺在經過馬世明老師的精心設計雕刻後具有極高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在拿到一塊苴卻原石後,要觀察原石上的膘、線、眼的厚度位置等各種信息,從而進行圖稿設計再在原石上進行雕刻。苴卻硯的雕刻者要具有過人的藝術審美和巧奪天工的能力和來進行構思和雕刻。而馬世明老師設計並雕刻的這塊金龍狂舞硯臺就是苴卻硯中的極佳之作。硯臺上的黃膘充分利用後變成了九條栩栩如生的金龍,而硯上的嵌著的石眼就是龍的眼睛,通過設計雕刻改造峭壁上的一塊礦石,賦予了它獨一無二的靈氣與生氣,其藝術價值在我看來根本無法估量。這方硯臺因為馬世明老師的巧妙構思和石眼的利用,極具生氣,這金龍彷彿活過來一般盤踞在硯臺上,守護著這硯臺,也守護著這一代代的苴卻硯傳承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