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考證史書的真假?

王超行俠仗義


沒有什麼辦法真正驗證史書的真假,畢竟是距今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東西,那時也沒有類似現在視頻類記錄下來,開個玩笑的話,除非穿越回去,否則誰也不知道那些時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而我們能做的,僅僅是蒐集一點點證據,動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讓我們粗淺的回憶,一點點接近真實。

如何接近真實呢?大概有三條,讓我一一為你計算。

邏輯推理

史書中的資料,有真有假,其中常常會用到的就是邏輯推理,換言說便是猜想。有很多的結論或現如今所學的歷史都是依靠邏輯推理獲取信息的。

比如在史料的選擇上,我們的專家們做了一遍又一遍的甄別,根據歷史上關於史書的記載,最終分別出正史或野史,如《竹書紀年》是魏國墓中的史書,沒有其他的歷史依據,因此這本書所說按理說是不一定正確的,需要人們的判斷。

專家依靠人類邏輯學辨別史實的情況也十分常見,比如,孟姜女哭長城一事中,按照邏輯來講,僅僅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不能按照史實來對待。

邏輯推理是人們猜測的工具,也是人們根據史實判斷真實性的工具,它是抽象的“筆”,但十分重要。

考古發現

作為第一手史料,考古發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們對待歷史,一直保持著客觀再客觀的嚴謹態度,而考古發現是客觀的代表,畢竟沒有什麼比實物證據更證據的了。

通過歷史和化學的結合,我們可以準確判斷出物品的年代、屬性、鑄造方法,這就是現代科學歷史的優越性。比如,在測定元謀人、北京人等骸骨時,人們會用到碳十四測定法來測定骨骼的距今年代,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得出,在距離現在這麼多年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出現在中國的這些角落,我們便加深了歷史的理解。

通過考古發現,我們發現了甲骨文,從而證明了商朝的存在;發現了竹簡等古老物品,從而推斷出古人的文化生活;發現了二里頭遺址、仰韶文化遺址等,從而把中華文化的歷史再次前推,使其更加接近真實。

字源、字義、訓詁學及其他學問

如果你認為歷史學家們只掌握了一項歷史知識,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在分析歷史的史實時,他們經常會用到其他的思想工具,比如字源、字義和訓詁學等。在分析一個事物的歷史時,很多時候都要不斷斟酌這個字是怎麼來的,有些事物在歲月的打磨中變成了其他的名稱,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考慮。

如泰山,有人將其與“太”山相對比,而古代時候“太”與“大”意思相似,從而證明出泰山最早在群山中的地位是十分高的。

再比如說,一些地方在不同的朝代具有不同的名字,而其中的含義和原因也是我們需要依靠其他學術來解決的。

我認為,這三點是接近歷史真實性最重要的工具,有了這些能力,我們才可以算得上是歷史真實接近者。


青山故壘


考證史書真假,由於年代久遠,需要運用各種方法。

被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真跡,還是偽作,爭論至今猶存。

但我對此,有三點認識:

其一,1965年 ,郭沫若在《光明日報》發文,認為《蘭亭序》既非王羲之所作,也非王羲之所書,而是王羲之後人的偽作。而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高二適則寫出《〈蘭亭序〉真偽駁議》一文,對郭文指名道姓進行批評,但因郭身居高位,報紙未敢發表。而毛主席知悉後寫信指出“筆墨官司,有比無好”。且不說雙方對錯,單就毛主席不偏向與自已私誼交好的郭沫若這一點,領袖襟懷,令人欽服。

其二,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尤為推崇,並得到了真跡。且命人臨摹,常以摹本贈賞手下大臣。史傳《蘭亭序》真跡隨葬於太宗昭陵,但願唐末黃巢之盜與五代溫韜之盜未將其掠走,但願聖典有重見天日之時

其三,序言的光芒太盛,其實蘭亭集所錄之詩也挺不錯,遙想永和九年三月,四十一位友人聚於會稽山陰蘭亭修稧,曲水流觴,飲酒作詩,文人武將,竟相唱和,的確令人神往。

總之,史書真偽的考證,需要廣聽各家之言,廣集各種證據,進行科學鑑證。




文史童語


人做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