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在上海北部的月浦,有這樣一座古老的宅院。三百多年的時光中,這座宅院被毀過,也被重建過……每一次的輪迴,都鐫刻著幾代人的記憶。月獅姚宅,用不經意間留存的歷史片段,從一個尋常人家的院落,轉化為具有江南特質的文化符號。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前世今生

月獅姚宅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地處月浦鎮月獅村周姚宅5號。因村中居住周、姚兩姓,故被稱為周姚宅。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姚氏家族的老屋曾建在現今姚宅的地基上,當年老屋的形制已無從考證,唯一的線索就是殘存下來至今尚見的暗門。按照當地民宅的格局,通常在一排三間以上的房屋中才有客堂,客堂居中,二面對稱而建次間。一排五間的稱五間堂,一排七間的稱七間堂。次間的南門為單開門,唯客堂的南門不僅是雙開門,而且二側各有一扇暗門。暗門用“門閂”固定,平時不開,僅在舉辦重大事情時將其拆卸。由此可見,姚宅老屋極有可能是五間堂或七間堂,至少是一客堂二次間的連排三間房。

1937年爆發“八一三”淞滬抗戰,戰火中姚宅老屋被毀,姚家人在老屋的原址上搭了三間草棚,在搭草棚時,將老屋殘存的所有可用建材都派了用場,包括至今尚在的暗門等。現在的姚宅是在1954年重建,造房時仍將包括暗門等在內的老屋建材用上。在姚家人對傳統的堅守下,姚宅一直傳承至今。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匠心獨具

據姚宅主人96歲老人蘇雪珍回憶,造房的“作頭”師傅叫姚其壽,他是蘇老太太丈夫姚炳坤的堂兄,木匠師傅是張阿毛,倆人均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手藝人。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月獅姚宅共建有房屋五間,三間為坐北朝南的正屋,二間為門口相對的廂房。正屋中間為客堂,規格為七路頭(包括廊桁在內的七根桁條)二十三發(每發為一塊麵磚的長度,約22公分),有雙開的南門,南門兩側各有可拆裝的暗門,有南窗兩邊對稱,北窗多扇。客堂與左右次間有腰門相通,左右次間對稱佈局、大小相同,均為七路頭十九發的房屋,並以裙板隔成南北二小間,裡為地櫊房間,窗戶均用移窗。兩邊廂房亦是對稱佈局,均為五路頭二十三發。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五間房屋均蓋小瓦,正屋是插脊,廂房是刺毛脊,正屋東西兩端和廂房南端均做“觀音兜”,屋面簷頭均有瓦檔,於美觀大方中透出小巧精緻。

最為特別的就是屋內的移窗,設計之巧妙令人驚歎。窗戶整體為木質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全部用榫頭連接。當兩片移窗重合時,外面的陽光灑進來,整個房間通透明亮!把兩片移窗錯開,外面的風再吹不進來,冬天溫暖舒適。據說,精巧的移窗在兩片窗戶移動時,重合處能切斷稻草,嚴絲合縫,巧奪天工。中國古老的榫卯技藝在古院老宅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也使這座歷盡滄桑宅院,多了一份韻味。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家園記憶

記憶中的老宅院會是怎樣的呢?是青瓦飛簷窗外的寧靜、鄉野雞鳴霧繞的黎明,還是盛夏傍晚蹲坐在石板聆聽老人侃大山的溫情?老宅院承載了一代代人的記憶,是中國文化與情感的積澱傳承,中國人對宅院永遠有著不釋的情懷。

姚氏老宅院落的門前,河邊有一棵樹幹粗壯、枝葉繁密的“百步棗”樹。枝杆像巨人的手臂,茂密的樹冠好像一把撐開的巨傘。枝頭掛滿了一顆顆“紅瑪瑙”,順手採摘一顆熟透的棗兒放進嘴裡,香甜味兒瞬間在嘴裡蔓延開來。

饒有興致地追問棗樹的高齡,姚宅現在的主人——現年66歲的姚伯說,周圍的人誰也不知道它有多大年紀,在姚伯的父親出生時,這棵棗樹已經是同樣的高大和粗壯了,因此可以推斷它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話匣子一打開便收不住,健談的姚伯彷彿回到了他的童年時光……棗子熟了,小夥伴們猴子似地爬到樹上。用竹竿一打,紅棗就像下冰雹一樣,“劈劈啪啪”落下來。大夥們高興極了,拍著手,跳著腳,迫不及待地蹲下來,撿呀,撿呀,不一會兒,就撿滿了一隻只竹籃。這時母親聽聞聲響,從裡屋趕出來,一陣吆喝:“小兔崽子,又來偷棗子啦!”剎那間,小夥伴們慌忙扔下竹籃,一陣子風似跑得沒了影蹤。母親又好氣又好笑,拾起滾落一地的棗子輕輕放進竹籃,在傍晚時分,挨家挨戶地給小饞貓們送棗子去。在姚伯的記憶裡,這棵“百步棗”,在困苦的年代,給村民們帶去了無數歡樂和甘甜,也見證了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也許還有更多的故事,隱藏在這座老宅院的斑駁印記中。三百多年歲月的更迭,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文明的流傳,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自愈力。月獅姚宅,用自己的存在,傳遞著這份力量與自信。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信息來源:月浦發布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始建於康熙年間,寶山這座古宅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