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三十年-論國運、城市化與個人財富

房地產三十年-論國運、城市化與個人財富


一、改革開放,不忘初心: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國反思了對社會主要矛盾的錯誤認識,將主要矛盾從階級鬥爭轉變為經濟發展,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途徑,開啟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從全面公有制向部分私有制改革激發市場活性,將國家經濟繁榮與個人美好生活深深綁定在一起,目標是力爭將中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通過經濟發展逐步轉變為強大的工業國家,實現民族崛起與復興。


1978年中國當時的GDP總量是3678.7億元人民幣,人均GDP也只是區區的385元人民幣。而四十年後的201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990865億元,接近100萬億元,按照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4.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92元,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0276美元,突破1萬美元大關。如果GDP總量就是整個國家的大盤,那麼這個大盤就將近上漲了200多倍。而與之有關的城市化與個人發展則是這個大盤中最耀眼的星。


雖然我們依然走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大概還需要50年以上的時間。不過40年滄海桑田,如今的中國已早非當年吳下阿蒙。其實中國這一波的發展是搭上了冷戰後史上最大一輪全球化的便車,對內改革就是部分私有化激發國民創新與勤勞的天性,對外開放就是融入世界產業體系,在國際貿易產業鏈上佔據一席之地。


所以從根源上講,中國是對於這次全球化浪潮的組織者心存感激,也有動力有意願與其保持良好關係。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大象是躲不到樹後的,目前中國正在從規模經濟向高質量方向發展,也就是爭奪科技主導權,等中國科技橫行天下,難道讓西方精英去喝西北風麼。所以這波全球化已經走到了盡頭,最後的問題只是以什麼方式解體,再以什麼方式重組而已。


2019年美國發難開始打貿易戰,年底又恰巧爆發了百年難遇的疫情氾濫,逆全球化已經在一群西方精英推演的棋局之中,世界主要矛盾背後的邏輯是否在悄然改變,也許值得中國再一次批判反思。不要以為這些離個人很遙遠,在時代的洪流下,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房地產這艘小船隻是隨著這洪流的波濤上下翻湧。


房地產三十年-論國運、城市化與個人財富


二、地產三十年,起伏跌宕:


從大背景下,三十年房地產的激盪會看的更加透徹。這三十年波動起伏的時間線梳理如下:


1987年,深圳進行了首次的公開土地拍賣,中國地產開啟了商業化元年。

1991年,國務院進行24個省份的房改,全國房地產進入起飛階段,同時中國地產的首個泡沫開始蓄積。

1993年上半年房地產價格達到當時頂峰,劇烈增長的泡沫引發了中央的擔憂,導致了中國地產的首個調控政策出臺93年下半年基本上回落到1991年的水平,跌幅達八成五。

1995年底,在房價連續陰跌,無人購房的情況下,全國商品房累計空置建築面積高達5031萬平方米。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房地產行業已經瀕臨崩潰。


1998年7月3日,政府開始救市,宣佈全面終止福利分房。同時,住房分配貨幣化正式開始。

1998年,房地產市場大熱,許多單位搶購住房來分給職工,一口氣消化了全國的存量空置房,中國房地產去庫存的1.0版本正式開始。

2001年,供需關係開始失衡,在這一年裡,前3個月內的北京,房價的漲幅就達到97.3%,政府唯一的選擇就是全面整頓房地產。

02年首發調控之“217號文”。從土地供應、住房結構、市場整頓等方面進行調控,市場對此的反應是漲幅減緩,但是北京房價繼續上漲。

03年6月,央行緊接著印發“121號文”,嚴控銀行的房地產開發貸、土地儲備貸款、個人住房貸等。並且首次推出了二套房提高首付,利率上浮等概念。121號文效果顯著,全國房價應聲下跌,上漲勢頭得到遏制,全國地產行業進入冬季。

然而造化弄人,非典全面爆發,中國全國經濟影響嚴重,經濟增長率下滑到6.7%。出於保增長的考慮,在全國地產商的強烈抗議下,住建部發布了“18號文”,此文內容和之前發佈的121號文完全相反,將鼓勵房地產發展定性為擴大內需,拉動投資增長,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渠道。於是全國房價止跌反彈,繼續上漲,04年同比漲幅達到14.4%。

2005年,在輿論壓力下,國務院推出“國八條”。這次調控的內容主要是要求各地政府要提起重視,房價控制不好要追責,保證中低價位、中小戶型的供應,建設廉租房。國八條並沒有產生任何實質性作用,同年市場漲幅達到12%,讓國八條淹沒在塵埃裡。

2006年建設部等九部委推出雷霆手段,推出“國六條”。首次提出90/70的戶型政策,核心目的在於遏制高房價,調控住房結構,加大中小套型比例,對房地產市場的供應結構進行調整和規範,從而保障房地產住宅產品更加合理。讓更多的人能夠買上房子。然而當年房價上漲6%,國六條再次被淹沒。

2007年,民怨沸騰之下,《關於加強商業地產信貸管理的通知》下發。具體要求:對於貸款的二套房,首付不低於4成,利率為基準利率的1.1倍,嚴格控制銀行開發貸,項目資本金不達到35%不給放貸。效果非常顯著,一直上漲高燒不退的房價立刻跳水,北上廣深這4大一線城市出現了大量的地產中介門店倒閉現象,房地產交易量價齊跌。

又是造化弄人,半年之後,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導致了全球金融危機,房地產行業從降溫變成了冰凍,土地流拍、地王退地。

在2009年據國家電網利用智能網絡在全國660個城市的調查,全國大約6540萬套住宅的電錶讀數連續6個月為0,按每套100平米計算等於09年住房竣工面積的11.3倍,哪怕全國立刻停工,房子都夠用11年,如此巨大的空置商品房市場根本難以消化,整個行業瀕臨崩盤。

同時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惡化,經濟增速下滑嚴重,政府開始再度救市,房地產去庫存2.0版本開始了。同年四萬億計劃正式上線,央行對房地產全面鬆綁,個人房貸利率下限擴大為70%,首付款最低可以做到20%,上海甚至命令國有企業直接購買房地產來維持房地產行業的穩定。於是2009年房價止跌回升,全面燃爆,當年房價上漲25%。

於是再度民怨沸騰,為了安撫民心,09年12月,政府推出國四條,2010年1月又提出“國十一條”。這裡面是一堆關於讓窮人怎麼住的起房子,怎麼做經濟適用房,怎麼做小戶型等等,沒有收緊銀根,沒有降低貸款。所以,全部淪為空調。

2010年房價繼續上漲,當年漲幅冠軍為通州的副首都概念,漲幅達到3倍,亞軍海南國際旅遊島概念漲幅為一倍多。

2010年4月17日,在接近沸騰的房價面前,國務院印發了“國十條”,國十條規定貸款首付比例從20%上調為30%,二套房首付不低於50%,三套及以上首付和貸款利率應大幅提高,無1年以上納稅證明或者社保證明的非本地居民暫停發放住房貸款。效果很顯著,全國房價也都有小幅下跌,不過當年8月房價開始止跌,頗有報復性反彈的架勢。


於是2010年9月,國土部和住建部繼續發力,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用地和建設管理調控的通知》,從用地的角度進行規範調控。

9月29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

發佈新五條,上浮交易契稅,取消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新一輪調控沒有繼續收縮銀根,所以房價沒有進一步大跌,不過止住了反彈的苗頭,2010年國慶節全國樓市成交銳減、交易慘淡,觀望濃厚。

接下來就是5年的凍市期,2010-2015,全國房價基本不漲不跌,投機絕跡,大橫盤狀態,庫存閒置商品房數量飛速增加,一直到2015年底國務院出臺去庫存政策刺激房地產,房價引爆了一波翻倍漲幅,所謂房地產去庫存3.0版本。

然後2016年國慶前夕再度開始調控,“限購限貸,限售限價”。2016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住不炒”的政策。房地產市場至2020年為止依然被凍結。

2019香港廢青危機,讓中央看到了高房價導致社會撕裂的巨大潛在風險,再次放開房價也會非常謹慎。


房地產三十年-論國運、城市化與個人財富


三、國運、城市化與個人財富:


三十年房地產市場的均價趨勢圖找了半天沒有找到,應該是一條波動上升的曲線,雖然一次一次的政策調整讓房價跌宕起伏,但是大的上漲去趨勢不會有變化,這也昭示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力的提升。其內在邏輯在於,部分私有化激發了個人創造了財富的動能,在勤勞致富之後發現房子是擁有鄉土情結的中國人情有獨鍾的財富,於是開始投資房地產,房價開始上升,帶動地價上升,而出售土地的政府得利,之後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再帶動房價上升,形成一種正反饋,最後就在政策的放水之下一路高歌猛進。


當然這個邏輯的前半部分還可能是,政府擁有土地所有權,這是一項壟斷核心資源,部分私有化將土地放開,通過房價拉昇,抬高地價,以此進行城市化工業化的啟動資金,同時激發個人動能參與其中創造財富,再拉昇房價。按照這個邏輯房價與中國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具有莫大關係。


而2020年新冠疫情打擊了出口與消費兩架馬車,新基建與高科技轉型的鉅額投資的錢到底從哪來,是否因此又要開啟房地產市場來推動,就可以好好探討了。如果地方政府地方債高企(實際也是這樣),那麼依靠土地財政就有很大的動力,到時候就要考驗中央的政治智慧了。


最後的結論就是,在中國,只要土地還是絕對的壟斷資源,每個人的房產也不過是土地上短暫70年的過客,那麼房地產就深深的和整個國家的工業化綁定在了一起,房地產的價值就交融了國運,城市化與個人財富的集合。只要中國走在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上,那麼房子完全可以作為個人財富的憑依,可以與之一同前行,面對殘酷的東西方國運之爭。


參考文獻:

90後:我與房地產的激盪三十年 蜜財經

中國房地產30年曆程回顧,看完就能知道未來房價漲跌趨勢

2019年GDP接近100萬億元 新華網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