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隨筆之二十:筆畫筆勢和行書草書

書論裡經常有這樣的句子:

“如高峰之墜石,如長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陣雲,如萬歲之枯藤,如勁松倒折,如落掛之石崖,如萬鈞之弩發,如利劍斷犀角,如一波之過筆。”

“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細如針芒;或轉側之勢似飛鳥空墜,或稜側之形如流水激來。”

這些奇奇怪怪的比喻,既是說筆畫的形象,如“墜石”是點,也是說筆畫的動勢——所謂“筆勢”。

筆畫與筆勢結合,因形態、粗細、指向、潤枯等等不同,使得作品呈現無限多的面貌,或沉雄豪放,或飄逸靈動,變化萬端,爭奇鬥妍。


左右和上下


寫字是因勢布形,通常是從字的左邊,向右、向下引勢,或從中間向下引勢,行草書都是這樣的結構。

左右結構的字形,右邊往往減筆甚至改變形態較多,這是為了快速連接下一個字,比如“嘆”、“待”。


書法隨筆之二十:筆畫筆勢和行書草書


這是由左至右再向下。前文書法書法隨筆之十八:筆順問題和行書草書中提到了戈鉤變形為中軸豎鉤,組合其他筆畫,便是從中間向下引勢。

書寫是自上而下,下承上勢,兩字之間的筆畫就能連接起來,出現“牽絲”,當然也可以故意打斷,這叫“筆斷意連”。


看張旭的草書:


書法隨筆之二十:筆畫筆勢和行書草書


縱橫捭闔,氣勢磅礴,或連或斷,引帶自如。


緩前急後


王羲之在《題筆陣圖後》中說:“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鉤連不斷,仍須稜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

緩急說的是運筆中的節奏,起筆和筆畫轉折處往往略有停頓,比如前圖的“嘆”字兩點、“待”雙人旁。

緩急是一種連續的節奏,綿連的兩個字之間更有緩急的多次變化。


如前圖“小佳”二字,紅框內運筆緩,其餘筆畫急,形成變化的節奏,這是後世“提按派”的先聲,所謂“提按派”,尤其唐楷,就是“緩急”的極致發展,在每一處筆畫頭尾和轉折處提頓和強調。參見

書法隨筆之四:所謂“晉人筆法”


提按、筆畫、緩急、結字甚至筆墨紙的選用,因人而異,那麼即使筆法、筆勢相同,寫一樣的字也會變化出不同的風貌。


比如柳公權的《聖慈帖》:


書法隨筆之二十:筆畫筆勢和行書草書


再來看傅山臨的《聖慈帖》:


書法隨筆之二十:筆畫筆勢和行書草書


——聖慈允許守官,稍減罪責,猶深憂懼。續冀面言,不一一。誠懇呈卅第處十四日,即空。


筆順、減筆略有不同(慈、責),傅山使轉較多(懸、續),有洇墨。除此,筆法、筆勢絕大部分還原了。

然而一望而知,兩帖面貌迥然不同,柳字老成端莊,傅山隨性自然。


方圓各異


行草書的疾速書寫,許多方折的筆畫被減省,提頓減少,筆畫圓轉綿連,使得許多草書筆畫看起來很“圓”。

且看傅山的幾幅立軸:


書法隨筆之二十:筆畫筆勢和行書草書


由左至右,方筆漸少,圓筆渴筆漸多,字勢由正變奇。

傅山是個無所不通的奇人,書寫對於他來說,頓挫緩急、大小方圓、疏密奇正之間,是他匠心之所在。

這便是千變萬化無所不有的行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