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警報 | 亞洲首個航空公司“折戟”,維珍集團創始人奔走呼救

海外警報 | 亞洲首個航空公司“折戟”,維珍集團創始人奔走呼救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麻曉超 陳鋒 北京報道

疫情期間,亞洲首個“倒下”的航空巨頭出現在澳大利亞。當地時間4月21日,於澳洲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維珍澳大利亞航空(Virgin Australia Holding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為了業務再資本化和於疫情結束後以更強健的財務姿態出現,公司自願進入“被接管”程序。

該公司董事會任命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四名人士Vaughan Strawbridge、John Greig、Sal Algeri、Richard Hughes為“管理人”。

而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來自德勤的“管理人”將負責為維珍澳大利亞航空尋找合適買家。德勤方面4月21日表示,目前已經有約10個潛在買家表示興趣。

進入“被接管”程序的維珍澳大利亞航空,有意繼續運營。《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於交易所平臺發佈聲明不久後,其又在推特上強調了這一點。

“公司會持續運營目前排好的國際和國內航線,幫助運輸重要工作人員,維持重要貨運走廊,將澳大利亞公民接回國內。”該公司在聲明中這樣說道。

不過,在此之前,受到疫情的影響,維珍澳大利亞航空已經讓80%的員工強制休假。根據其首席執行官首席執行官保羅-斯克羅透露的數據,公司總員工數量約1萬名,是澳大利亞第二大航空公司。

“在過去20年裡,公司用努力賺取了在旅遊行業中的地位。我們直接僱傭著1萬名員工,非直接僱傭著6000名員工,在主要城市和地區開設了41個航線目的地……每年向澳大利亞經濟貢獻110億澳元。”斯克羅說道。

疫情加重了該公司的經營不善。維珍澳大利亞航空過去多年連續虧損,截至2019年底時總債務規模達到超過50億澳元債務(32億美元)。而疫情期間的停飛,終於讓其不堪重負。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該公司在一系列聲明中對澳大利亞政府頗有微詞。4月21日發佈在交易所平臺的公告稱:“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前,公司持續向一系列主體尋求財務幫助,它們中包括了州和聯邦政府,希望後者可以幫公司渡過這個前所未有的難關,然而,目前未能獲得尋求的支持。”

其創始人理查德-布蘭德同日發佈在推特上的致員工公開信也提到:“我知道今天這個消息對你們來說有多大的打擊;在疫情對航空業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危機的當下,大多數國家的聯邦政府都選擇介入幫助航空產業度過難關,但這沒有發生在澳大利亞。”

早前,根據維珍澳大利亞航空方面的說法,公司曾向澳大利亞政府尋求14億澳元可轉債支持,但澳政府提出公司股東們應該介入幫忙,到了當地時間4月20日,該公司將尋求的資金規模降至2億澳元,但仍遭到了後者的拒絕。

國內一位市場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員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假設澳大利亞政府“不願出手”的說法屬實)這可能與維珍澳大利亞航空基本是外資掌控的企業有關,此次維珍澳大利亞航空進入所謂的被接管程序後,股權結構必然發生變化;股東救助方面,其現有股東大多也是航空公司,在當前的環境下,自保可能都來不及,拿錢出來輸血更不可能了。

從股權上來看,該公司雖然是上市公司,但股權相對集中:由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阿聯酋的阿提哈德航空(Etihad Airways)以及中國的海航集團、南山集團分別持有20%股權,創始人理查德-布蘭德控制的維珍集團持股10%。

澳大利亞官方也注意到了類似“不願出手”的質疑。一位政府高官4月21日表示,政府的任務不是買航空公司,而是支持就業,並且現在也不是維珍澳大利亞航空的末日,這是它可以再次資本化的機會,可以讓它在疫情之後財務更強健。

《華夏時報》記者看到的澳政府的一份官方聲明稱,“政府的偏好,一直是市場化引導的解決方案”,政府已經並會持續通過各種方案支持航空產業,目前已經推出了12億澳元的方案,致力於維持航空行業的運營,支持就業;而在上述投資以外,還有1.3億澳元“就業保證”法案,目前也會對維珍員工開放;政府已經任命前Macquarie集團CEO尼古拉斯-莫理,負責與維珍澳大利亞航空“管理人”的相關互動。

除了為持股10%的維珍澳大利亞航空“奔走呼救”,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德還在為旗下的Virgin Atlantic“吶喊”,後者是在英國運營的航空公司。

截至目前,布蘭德已經以他在加勒比海上擁有的一座島作為抵押,為Virgin Atlantic向英國政府尋求一筆商業貸款。布蘭德29歲那年在英屬維京群島買下了這座島,此後搬到了島上居住。

這位億萬富翁掌控的維珍集團,在航空、休閒娛樂、酒店、遊艇等諸多遭疫情影響最嚴重的行業均有資產和業務,集團號稱總員工7萬人多人,遍及全球35個國家。

編輯:嚴暉 主編:陳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