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認爲行書的地位高於楷書?有何依據?

千千千里馬


你說的意思大家明白,也持贊同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看重行書。

在純粹的書法欣賞中,不能說哪個書體地位高。按照田蘊老的說法,傑出的書法家,應該對每種書體都會寫,都能達到較為專業的程度,只是由於興趣愛好而專注於某一種書體並有成就。他在“一日一題""一日一字"節目裡,為大家介紹了顏體和柳體與歐體筆意的不同,並且進行各書體書寫。在介紹文字發展時,介紹了篆書與隸書到真書發展的具體變化,他的篆書隸書筆畫也很精到。

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大家特別重視行書,主要原因是:

1.行書是日常生活使用書體的主流。大學生做學習筆記,新聞記者做採訪絕大多數是行書,單位也多使用行書。文件批閱督辦主體書體就是行書,日常所說“連筆字”!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從實用角度講,練好楷書還是為寫好行書打基礎。

2.行書也必須經過長期地練習才能寫好。達到書法水平則更難。楷書寫好了,到了"書法家"水品,不一定就會寫好行書!這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情形。

3.更多的民眾喜歡行書作品。在參觀書法展覽時,更多注意行書作品。既能看到楷書練習的功力(包括控筆能力),又能看到作者連筆書寫時的從容與優雅度。篆書很難認,草書不認識,隸書與楷書又被視為死功夫,這樣就把注意力放在行書觀賞上。

4.行書有行書書寫的超乎楷書的難,也從而有楷書沒有的妙處。行書更能體現書法家的思想情緒與文化修養。書聖自己無法再寫出《蘭亭序》就表明:書法作品是在紮實訓練基礎上的即興創作:是各種修養(包括情緒控制與抒發)的綜合作用的結果。顏魯公《祭侄文》把人帶到因痛楚與憤懣,仇恨與不屈而引發如水衝火燎的境地:筆隨意形,字字滴血,句句瀝膽。董其昌在評價米芾《蜀素帖》是“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


米芾蜀素帖

董其昌評語


唐寅的詩書畫表現出離俗脫塵的自在與溫婉。

董壽平行書作品

衛夫人向小外甥講什麼是高山墜石——紹興中國書法博物館陳列內容。


文物陳列策劃設計樑子


書法五體,它們都是書法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必然產物。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由於行書容量寬泛,體勢的變化又大,很適合表達作者的審美感受和抒發作者的感情。加上書寫便捷、易認,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因此,歷來受到人們的鐘愛。

當然,各種書體都有其興衰起落,如篆在秦以前輝煌,以後至唐、清才得以發揚光大;隸在漢發展至鼎盛,也要到清再得以有迴響;正書自魏晉至唐,以後也常有不景氣的時光,唯有行書自產生而形成獨立書體後,始終受到歷代書家的青睞。

甚至有人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行書是中國書法發展歷程的縮影。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中國書法有五種書體,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每一種書體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因為實用性的需要和文人的藝術追求而形成的,每一種書體都有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和技法體系,並沒有地位高低之分,只是行書的使用頻率要高一點。

篆書起源於古老的刻畫符號和象形文字,由於篆書書寫和識別比較困難,從民間開始興起一種更簡便的寫法,也就是後來的隸書,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以前屬於古文字,隸書以後屬於今文字。

由隸書又演變出三種書體,草書、行書和楷書,這三種書體的出現也是中國書法藝術化的開始,也就是魏晉時期,這個時候著名的書法家也開始在史冊中出現,之前的書法家都只有其字,未留其名,書法也開始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和藝術出現。

而其中最受人追捧的就是行書,因為行書相對於草書、篆書比較好識別和書寫,相對於楷書、隸書又多了很多的隨性,沒有那麼拘謹,所以行書一直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歡,尤其是在魏晉時期,當時的貴族子弟一般都能寫一首漂亮的行草書,其中就包括王羲之。王羲之第七個兒子王獻之也以行草書著稱。

到了唐代,雖然這個朝代以尚法著稱,比較推崇楷書,但唐太宗李世民卻獨獨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並且把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把王羲之推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宋代的尚意書風,文人表達自己感情主要手段就是通過書寫行書,楷書在宋朝已經開始式微,事實上自唐代開始,文人之間的書信交流一般都是使用行書,這一點從古代留下來的古人信札可以看出來。篆書、隸書基本少人問津,楷書的人使用主要是科舉考試。平時的書寫一般都用行書,這和我們現在也差不多,很少有人用正楷書寫書信的,一般都用行書。

總之,中國書法的五種書體並無地位高低之分,只是在我們平時的書寫中,行書更加的實用一些。


不二齋


問題提得很有意思!也代表了許多人的觀點和感覺

篆隸楷行草,說實話,各有千秋,書體的本身沒有高下,有高下的是書家。書體本身也沒有地位的高低與否,只有時代本身的抉擇和追求,主流與否也不代表書體地位的高低。

每一種字體都曾創造一個時代,引領一個時代,風行一個時代,甚至主宰一個時代,並且基本上隨著其創造的越早,流傳的越久遠。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尤其是文字的長河中,我們是幸運的,因為基本上沒有哪一種主要的字體完全消失和斷裂過,所以,我們的文明之火也就不曾斷滅。

楷書,同樣各有風神,名家輩出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楷書也是書法的根基之一,由楷入行、入草或入隸者也不剩其數。

這種漢字字體端正,法度嚴謹,寫起來跟搞建築一樣,對書寫者對筆的控制力要求很高,要寫出自己的風神氣質是非常不容易的。

歷史上寫楷書的也是名家輩出,從鍾繇到衛夫人到王羲之,到歐顏柳趙,還有各個朝代館閣體的諸位大家,無一不是各具風神,精彩迭出,這個字體關鍵在於書家本身,是否有功底,有鑽研,有傳承,有探索,寫得好的,可以獨領風騷,冠絕於諸體書家只上,寫得差也可能鬼畫桃胡,亂七八糟。這個不以字體本身來決定的。

行書,可能千變萬化,也可能呆板胡來

一般認為行書是由楷書演變而來,因為其書寫的便捷性和運用的廣泛性,所以有人說這個字體更加高級更有地位,實則不是。

書體的流行並不意味著地位的高低,行書的廣泛應用並不意味著楷書地位的失落,事實上,幾乎所有寫行書的都要經歷楷書的階段,楷書是行書的敲門磚和墊腳石,行書是楷書的便利的書寫。

行書楷書二者之間從不分離,從來都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從來都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寫行書的人會在特點環境下寫楷書,寫楷書的例如田英章,簽名時也肯定用行書。據說那怕是歷史上寫草書最牛的懷素據說在楷書上的境界還更高。

行書寫的好,風檣陣馬,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瀟灑自在,華美流麗,寫得不好,那你哪怕拿瘦金體這樣的皇上獨創的字體來寫,你也寫不出個啥,能讓人認清,不鬼畫桃胡就不錯了。這個還的看書法家。

問書體地位高下之人實則是對書法不瞭解

發出此問的人顯然是對書法本身不瞭解,陷入到一種表現當中,用了一種單一的,割裂的觀點來看書法,而沒有看到其中的關聯。完全沒有必要爭一個地位高低,爭一個上下左右,那個是浪費時間。

再說你心中覺得楷書更有味道,那麼楷書就在你心中地位高,你覺得行書喜歡,那就讓行書地位高點吧,按自己喜好來就行了。

最後補充,有很多人經常吐槽中書協沒幾個寫楷書寫的好&,那其實是誤解!到了中書協的層面,基本上都確立了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不是早期練習楷書起步的狀態了,你去看二王以下的書風傳承,大部分都是楷書開門的,後來不常寫,不代表不能寫哈!他們的楷書水平大部分還是秒殺一般人的,我不是為中書協說話,但事實上是如此


盛唐豪歌李藝泓


中國書法傳承至今有:篆隸楷行草五體。

看現代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行書(嚴格來講是行楷)。

因此,為什麼有人認為行書的地位高於楷書就出於以使用頻率的高低判斷做為標準的。

行楷的地位提升有其:書寫快速、便於識別的特點。

另外,如上所說的,歷史上有天下第一行書,第二行書,第三行書作品,其光輝也間接促進了行書的繼承與發展。


書法無硯


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各種書體並沒有高低之分,之所以有這種說法大抵有以下原因:

1、與字體的特性有關。這裡又包含幾個方面:

(1)行書是最適合實用的書體,書寫比篆、隸、楷書速度快,但又比草書容易辨識。

(2)傳統上,字體的分工有所側重。一般(不是絕對)篆書用於篆刻、隸書用於碑刻,而行書用於日常文字交流。

(3)相對來說,行書的束縛較少,不像正書那麼多規矩,便於揮灑一氣呵成。假如王羲之的《蘭亭》、顏真卿的《祭侄稿》、王勃的《滕王閣序》都用正書書寫,恐怕不等寫完,情緒早沒有了。

所以,就實用性來說,行書是最強的,也就是說普及程度最高的。

2、統治者的大力推廣有關。

從梁武帝蕭衍起,幾乎歷代帝王都對王羲之推崇有加,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你想,最高領導都推崇的,其他人能不跟風?其結果就是把前朝還是有爭議、並不讓人心服口服王羲之捧成了行書的祖師爺。

假如在當今,不要說最高領導,只是一個權威人士一句話,就能讓你名滿天下。何況這麼多帝王將相的捧場。舒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就因為毛主席一句“紅軍一支筆”,而成為了書法大師。

3、可能與人們的心理有關。也就是所謂的名人效應。王羲之之前,最有名的書法家就是李斯了,但李斯的作品真跡基本上都湮滅了。其餘的要麼只有作品,沒留下姓名;要麼只留下姓名,沒留下作品。而王羲之則既有名,又有作品(儘管對《蘭亭》的真偽有爭議)。何況李世民還搞了個陪葬之說,怎能不讓天下人對行書趨之若鶩?

所有這些,都讓人覺得行書的地位比較高,其實關鍵是因為王羲之的地位高造成的。但這並不代表其它書體的地位低。楷書還有四大家之說呢,還有學書法先從楷書入手之說呢;篆刻還通用篆書呢,能說行書地位就高於其它書體嗎?


海納百川230743785




文鼎胡寶岐


這種認為是沒有依據的。如非要說個理由,就是個人喜好不同、見識不同、理解不同罷了。

書法能表達性情,楷書是寓情於法;行書乃蘊法於情。無論楷書或行書,都是法為根本,情為神采的。


有的人把學楷書當作基礎,把寫行書或草書當作昇華,把會寫金文、篆隸、魏碑當作高古。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直白說就是裝逼。

不論任何書體,都能表達性情,如歐體的森森矛戟;顏體的寬博仁厚;柳體的剛直平正;趙書的翩翩風度等。誰又會認為楷書就沒有性情?就比行書遜色呢?

至於說後世既然把天下前三位的書法都授予行書,那為什麼還要列出歐顏柳趙四大楷書呢?

可見,認為行書高於楷書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是見識短淺單薄的認識。


臨池管窺


書體並不存在誰高誰低。行書作為易識易寫的書體,以書名世者,皆善行書。

大家衷情於行書,第一因為行書書寫便捷。行書流動的書寫,較楷隸書寫方面,速度上有較大的優勢。若非寫給尊者、長者的書信用正書外,大多使用行書。古代的交通,比不得如今。朋友見面,十分難得。維持朋友間的關係,完全通過書信。每天有很大的書寫量。便於書寫的行書,就成為了他們的首選。


第二,行書易於識別。草書是所有書體中,書寫最快的,但在識讀上,會有一定的障礙。雖然古人對草書的辨識能力比我們現代人強無數倍,但也還是會出現誤讀。就拿著名的張芝《冠軍帖》來說,最後“潛處耳”,即使古代的譯文,很多都譯為“潛不可耳”。有的字帖甚至把“處”字直接分割開,“不”在行尾,“可”在另一行頭。草書雖有速度上的優勢,卻有在識讀方面的問題。選擇的不多。


行書優秀作品多,是這種書體的應用範圍廣泛。從古代遺留下來的墨跡作品來看,行書佔據了主要數量。龐大的數量,產生出高水平作品的概率也就多於其他書體。


子衿tjk


個人認為,楷書和行草書,是漢字書寫的兩種行式,無地位高低之分,前者是寫實,後者屬寫意,喜歡哪種形式,屬個人喜好。楷書書寫要求更加嚴格,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各具風格,對於臨摹來說每一筆一劃精確到位才能體現出它的風格,一旦成熟後,到後期基本寫法就定型了,以"不變"應萬變屬於寫實,如下圖單字,姚孟起臨《九成宮》單字;而行草書屬於寫意,如下圖孫過庭《書譜》,懷素《自敘帖》用筆"隨意",一筆一劃變幻多端,受心境和書寫環境影響較大,同一字在不同的文章中,與整體佈局,字與字之間的銜,稍有變化,以變應萬變,更能體現書寫者的心境,韻味十足,因為屬寫意,即使同一人在不同環境中,書寫出來,整體表現佈局,氣勢和流暢性有較大的差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