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慶文廟大成殿

廣東最古老的文廟建築

德慶文廟大成殿

年代:北宋&元 公元1081年(?)/1297;

方位:廣東 德慶縣 文廟內;

亮點:北宋下簷拱 宋元混合風格 廣東現存最老的文廟大成殿。


簡介


德慶文廟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5間,面闊:進深≈1:1,為宋元常見的方形平面。大殿為重簷歇山頂,是廣東現存最古老的文廟建築。大殿歷經宋代重建、元明清重修,保留了各個時代重建的信息。尤為珍貴的是,大殿下簷的七鋪作單杪三下昂斗拱,為北宋遺構,是廣東僅存的三組北宋七鋪作斗拱之一


斗拱


大成殿斗拱多達十一種,其中下簷與上簷分別為宋、元兩種不同風格。詳情推薦看華南理工大學吳慶洲教授的《粵西宋元木構之瑰寶_德慶學宮大成殿(一)》一文,有詳述。


下簷斗拱

下簷斗拱為北宋遺構,七鋪作單杪三下昂,其中最下的昂為插昂(第2跳),其餘兩昂皆為真昂,斗拱用材相當於營造法式的七等材。材的高厚比為2:1,為長江以南木構的特色。

德慶文廟大成殿

明間補間兩鋪作,次間、梢間各一鋪作,與營造法式規定亦相符

【除了昂頭是地方特色外,角鋪作中45度角的拱頭、昂頭上又分出左右兩縫昂頭也是廣東特色。翼角的平行椽也是廣東的一大特色,國內除廣東外,只有四川還有大面積流傳。】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德慶文廟大成殿

外跳。和之前介紹過的幾座長江以南古建築不同,德慶文廟大成殿的鬥沒有刻出皿板。


德慶文廟大成殿

裡跳。第三、四條昂尾皆長達二椽,也是國內唐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的實例。


德慶文廟大成殿

昂嘴與地面幾乎垂直,吳慶洲教授在論文中提到,北宋梅庵大殿、明代高要學宮以及清代德慶龍母廟大殿都有這個共同特徵,推測這可能是粵西古建築的一大特色之一。


德慶文廟大成殿

最上一條不施令栱,直接在最上一跳承栱簷枋,類似的做法可見於廣州光孝寺大殿、泉州開元寺鎮國塔、敦煌北宋初窟簷等。


承託大丁栿柱頭鋪作

山面兩側各兩鋪作承託大丁栿的斗拱,是外簷鋪作中的異類,看上去應是元明時期,重修大殿的產物。

德慶文廟大成殿

德慶文廟大成殿

西側南面的裡轉及承託的大丁栿。


上簷斗拱

上簷斗拱為六鋪作單杪雙下昂(柱頭、補間),下昂為象鼻式假昂,大異於現存南北宋金遺構的斗拱,吳慶洲教授論文中認為上簷斗拱為元代遺構。


德慶文廟大成殿

德慶文廟大成殿

【上簷的象鼻假昂,從形態上看我認為是元代以後的構件,清代比較常見,但也不是廣東特色。承託平棋的斜拱,看似複雜,實則用材細小,也應該是元代以後的構件。這一點是我個人的懷疑和推測。】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平闇斗拱

平闇斗拱較為複雜,推薦看吳慶洲教授論文。

德慶文廟大成殿


【大殿還有“四柱不頂”的說法,指的是平棋下的四根金柱不直接承託檁條,平棋上用蜀柱和穿鬥草架來承託檁條。這其實是廳堂型構架中局部採用殿堂型做法。】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德慶文廟大成殿

平闇補間鋪作,有金代斜栱的影子。


月梁式

大殿前簷闌額、第一進連接下簷柱和上簷柱的穿插梁、乳栿皆為月梁式,樣式與梅庵相似。

德慶文廟大成殿

德慶文廟大成殿

德慶文廟大成殿

德慶文廟大成殿

梅庵大殿內的月梁。


元代的氣息

看到大殿東側南面的大丁栿時,讓我馬上聯想到在中國建築史見過的洪洞廣勝寺前殿的昂和梁,這是一種元代建築所特有的、不加規整的修飾、帶有粗獷氣質的風格。


德慶文廟大成殿


留意右上角,大丁栿與斗拱連接的部位,和剛才前文西側的對比(下圖)。


【最特色之處在於這是內額型大大丁栿,減掉了兩根金柱,連北方丁栿也沒有這麼霸氣。】by博友@有一種落後叫先進


德慶文廟大成殿


西側南面的裡轉及承託的大丁栿。


德慶文廟大成殿

圖片翻拍自《圖像中國建築史》


德慶文廟大成殿

圖片翻拍自《圖像中國建築史》


一些事


青石獅子

德慶文廟大成門外的青石獅子,是那次粵西訪古之旅的一大意外驚喜。

據說這對石獅雕刻於宋代,筆者實地觀察,位於東側的蹲獅(公獅)有唐代石獅遺風,而西側的立獅(母獅)則帶有些許南朝石獅之遺風,為廣東少見的珍貴石刻。

德慶文廟大成殿


西側的立獅(母獅)


德慶文廟大成殿


東側的蹲獅(公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