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領悟,推向更深層次,提升認知

今日重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其中有一段是陽明先生,告訴門生們一個道理,一個關於格物的道理。

在這之前,我們先說說我們對格物的認知,我們多數人會覺得格物——就是把事物的特性,細節,特質等等了解的清清楚楚。

例如,我們看一杯水,我們從水的形態瞭解,水可以具備三個狀態,液態——水,固態——冰,氣態——水蒸氣。在標準氣壓下,零度一下結冰,一百攝氏度會沸騰氣化。

學習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領悟,推向更深層次,提升認知


從味道看來,純淨水,是無色無味的。自來水,礦泉水帶有許多礦物質,不是純淨水。

水存在於人的體內,存在於動物體內,存在於植物體內,存在於江河湖海,存在於天空大氣當中。等等還有許多說不完的特質特性。

所以這個是我們現在認為的“格物”。

接著說陽明先生說他年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認為格物的。他越朋友討論格物致知,要格盡天下萬物的道理,要窮盡萬物的變化。所以他自己去格物——一處亭子前面的竹子,他堅持格這片竹子七天,最終思緒枯竭,道理不明,傷到精神,得了場病。

學習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領悟,推向更深層次,提升認知


因為他對格物——格竹子,這件事情太專注了。但是對於竹子瞭解到一定程度,卡住思想了,不知道竹子還可以格出什麼道理。想要突破束縛,後來就傷到精神,得了病。

學習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領悟,推向更深層次,提升認知


他也知道憑藉自己的認知,經歷,是不能夠格盡萬物。

後來陽明先生說“及在夷中三年,頗見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決然以聖人為人人可到,便自有擔當了。”

他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領悟到格物更深一層的含義。含義有三層意思:

Q1.我們都知道知行合一,一定要做到一點,那就是致良知。

因為陽明先生認為——心外無物。我們認識的世界都是我們良知所知道的。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學習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領悟,推向更深層次,提升認知


Q2.我們要在自己身上做功夫。要格物就要格我們自己的身心良知。

前面我們知道陽明先生認為,心外無物。那麼這個格物的物——就是我們的心了。心是什麼?是良知。

學習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領悟,推向更深層次,提升認知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良知都是清清楚楚知道的。我們把良知都格清楚了,自然也就格物了。

古時候聖人說人人都可以做到格物,就是有這個領悟,有這個擔當的氣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