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领悟,推向更深层次,提升认知

今日重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其中有一段是阳明先生,告诉门生们一个道理,一个关于格物的道理。

在这之前,我们先说说我们对格物的认知,我们多数人会觉得格物——就是把事物的特性,细节,特质等等了解的清清楚楚。

例如,我们看一杯水,我们从水的形态了解,水可以具备三个状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在标准气压下,零度一下结冰,一百摄氏度会沸腾气化。

学习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领悟,推向更深层次,提升认知


从味道看来,纯净水,是无色无味的。自来水,矿泉水带有许多矿物质,不是纯净水。

水存在于人的体内,存在于动物体内,存在于植物体内,存在于江河湖海,存在于天空大气当中。等等还有许多说不完的特质特性。

所以这个是我们现在认为的“格物”。

接着说阳明先生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认为格物的。他越朋友讨论格物致知,要格尽天下万物的道理,要穷尽万物的变化。所以他自己去格物——一处亭子前面的竹子,他坚持格这片竹子七天,最终思绪枯竭,道理不明,伤到精神,得了场病。

学习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领悟,推向更深层次,提升认知


因为他对格物——格竹子,这件事情太专注了。但是对于竹子了解到一定程度,卡住思想了,不知道竹子还可以格出什么道理。想要突破束缚,后来就伤到精神,得了病。

学习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领悟,推向更深层次,提升认知


他也知道凭借自己的认知,经历,是不能够格尽万物。

后来阳明先生说“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他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领悟到格物更深一层的含义。含义有三层意思:

Q1.我们都知道知行合一,一定要做到一点,那就是致良知。

因为阳明先生认为——心外无物。我们认识的世界都是我们良知所知道的。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学习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领悟,推向更深层次,提升认知


Q2.我们要在自己身上做功夫。要格物就要格我们自己的身心良知。

前面我们知道阳明先生认为,心外无物。那么这个格物的物——就是我们的心了。心是什么?是良知。

学习知行合一,把格物致知的领悟,推向更深层次,提升认知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良知都是清清楚楚知道的。我们把良知都格清楚了,自然也就格物了。

古时候圣人说人人都可以做到格物,就是有这个领悟,有这个担当的气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