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有兩首,為什麼一首在小學課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學

中華文字的偉大就在於一句話十四個字就能夠描述一幅生動的場景,也能夠用十幾個字表達一種情緒。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習一些詩詞,但是有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才能夠出現在我們的課本或者課外書中。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鋤禾日當午”其實就有兩首,一直到高中我們才能夠學另一首,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鋤禾日當午”有兩首,為什麼一首在小學課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學

《憫農》的作者是李紳,在他小的時候就家道中落,父親早早就去世了,只能跟母親相依為命。也是因此,他了解到了生活的艱辛,一直沒有忘記初衷,在中進士之後回家探親,在路上看到了農民的生活不易,於是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他希望人們能夠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也是以為這首詩,他的才華受到了賞識,於是很快就升官了。

鋤禾日當午”有兩首,為什麼一首在小學課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學

但是其實這首詩原本是有兩首的,說到這裡有不少人就能想起來了。在高中的時候我們還學了一首詩,也叫做《憫農》,但是詩詞中描繪的畫面卻與前一首完全不同了。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有兩首,為什麼一首在小學課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學

這首詩描繪的畫面是春天播種,秋天就是大豐收,五湖四海都種滿了糧食,可是為什麼農民還是會餓死在路邊呢?這首詩的諷刺感非常強烈,甚至能夠讓人們想象到當時的畫面,金黃一片的糧食旁邊卻是瘦骨嶙峋的農民。這其實是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詩人不說,但是大家心知肚明,背後的兇手必然是各種貪汙還有嚴苛的賦稅。

鋤禾日當午”有兩首,為什麼一首在小學課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學

因為這首詩的畫面感太強烈,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不能夠接受的,就像當初我們聽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候的震撼一樣。寥寥數字就能夠讓人滿眼含淚,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農民的無奈。

鋤禾日當午”有兩首,為什麼一首在小學課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學

但是諷刺的是,這首詩問世之後,有人說是諷刺當朝統治,於是拿著去參了他一本,但是皇帝卻意外的升了他的官。可是最後這個憐憫農民的人卻是因為貪婪葬送了自己的一生。為了討好政黨中的其中一方,他做出了不該有的判斷,於是最後也是遭到了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處分。不知道他是已經忘了自己的初心還是想要用自己的經歷來告誡眾人不要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