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有两首,为什么一首在小学课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学

中华文字的伟大就在于一句话十四个字就能够描述一幅生动的场景,也能够用十几个字表达一种情绪。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要开始学习一些诗词,但是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够出现在我们的课本或者课外书中。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锄禾日当午”其实就有两首,一直到高中我们才能够学另一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锄禾日当午”有两首,为什么一首在小学课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学

《悯农》的作者是李绅,在他小的时候就家道中落,父亲早早就去世了,只能跟母亲相依为命。也是因此,他了解到了生活的艰辛,一直没有忘记初衷,在中进士之后回家探亲,在路上看到了农民的生活不易,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也是以为这首诗,他的才华受到了赏识,于是很快就升官了。

锄禾日当午”有两首,为什么一首在小学课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学

但是其实这首诗原本是有两首的,说到这里有不少人就能想起来了。在高中的时候我们还学了一首诗,也叫做《悯农》,但是诗词中描绘的画面却与前一首完全不同了。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有两首,为什么一首在小学课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学

这首诗描绘的画面是春天播种,秋天就是大丰收,五湖四海都种满了粮食,可是为什么农民还是会饿死在路边呢?这首诗的讽刺感非常强烈,甚至能够让人们想象到当时的画面,金黄一片的粮食旁边却是瘦骨嶙峋的农民。这其实是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诗人不说,但是大家心知肚明,背后的凶手必然是各种贪污还有严苛的赋税。

锄禾日当午”有两首,为什么一首在小学课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学

因为这首诗的画面感太强烈,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不能够接受的,就像当初我们听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候的震撼一样。寥寥数字就能够让人满眼含泪,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农民的无奈。

锄禾日当午”有两首,为什么一首在小学课本,另一首要到高中才学

但是讽刺的是,这首诗问世之后,有人说是讽刺当朝统治,于是拿着去参了他一本,但是皇帝却意外的升了他的官。可是最后这个怜悯农民的人却是因为贪婪葬送了自己的一生。为了讨好政党中的其中一方,他做出了不该有的判断,于是最后也是遭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分。不知道他是已经忘了自己的初心还是想要用自己的经历来告诫众人不要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