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979年,宋太宗趁滅北漢餘威,試圖出奇制勝,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

最初,宋軍的出奇制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度掌握了戰局主動。

可是,由於宋太宗在出奇制勝收到初步效果後,部署失當,“有正無奇”,最後,反而被對手“出奇制勝”了。

回顧此戰,我們或許對“出奇制勝”之法有更清晰的理解。

宋太宗的企圖:戰略奇襲

979年5月,北漢皇帝劉繼元出城投降,宋滅北漢。

就在眾將等待班師受賞時,接到命令:進攻幽州!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宋太宗希望通過戰略奇襲,奪取幽州,封鎖關口,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

宋太宗的企圖很明確:迅速越過太行山,以襲擊之法攻取幽州。如果能在幽州站穩,再封鎖古北口、松亭關(喜峰口)、榆關(山海關),則可趁勢整個燕雲十六州可得。

之所以宋太宗有戰略奇襲的想法,建立在兩個判斷上。

1、幽州等地比較空虛。

當時的幽州地區,遼的兵力不強。

部署在幽雲地區的遼軍,兵力不多,而且,除六院騎兵(耶律斜軫部)外,大多戰鬥力不強。

而遼的御帳親軍和宮衛騎軍(除六院)遠在上京。

2、宋軍受歡迎。

燕雲當地百姓、官員對宋“收復故土”多持歡迎態度。

後來的戰事表明:宋太宗的信息基本上是正確的。

幽州確實防禦兵力不足,宋軍進攻時,也確實得到了當地士民的歡迎和支持。

計劃的漏洞

太宗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此次行動,卻有兩處硬傷,為失敗埋下伏筆。

1、幽州不易速克。

儘管此時幽州兵力不足,但宋軍未必能迅速攻克。

幽州,自唐中期藩鎮割據以來,就對城池進行了反覆修繕、加固。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自五代以來,幽州都不可能被速破。能否成功打援,才是勝負關鍵。

僅就五代十國的歷史看,戰神李存勖、周德威,打幽州孤城用了接近1年;耶律德光則耗費數月,最終兵敗。

到遼以幽州為南京後,更是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城方36裡,城壕高3丈,寬1丈5尺,共8門,30萬人口。

一旦幽州不能及時攻克,宋軍不能越城攻取北面關口,則只能在華北平原與遼軍騎兵決戰,極為被動!

太宗既要襲擊幽州,就應做好多種準備。幽州打不下怎麼辦?敵援逼近怎麼辦?顯然,宋太宗是沒有做好這些準備的。

2、軍心失望。

賞不逾時,罰不後事。——《傳習錄》

崔翰在建議宋太宗迅速伐遼時提到:“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

對於“雄心壯志”的宋太宗來說,或許正當其時。

但對宋軍將士來說,他們“圍攻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罷乏”,好不容易取勝,“人人有希賞願”。

宋太宗來不及封賞,只表示:打完幽州再一併賞賜!

這種“遲發獎金”的行為對士氣的打擊可想而知。

以曹翰為例:曹翰似乎是個比較迷信的人。攻北漢時,缺乏水,他在娘子廟祭祀,挖出水來。而後來,攻幽州時,攻城宋軍挖地時挖到一隻蟹,曹翰卻解讀為:看來我們是要準備退軍了。

這種“迷信”,反映的正是宋軍將士微妙的心理變化。

再者,作為中原王朝,此次徵遼本是復漢唐故土,但太宗急切行軍,動員不足。

先聲後實,當年唐太宗討伐突厥、吐谷渾、高麗,無不作了充分的政治動員,名正言順。

如今,宋太宗這一舉措,是否襲擊了遼人且不說,自家將士的心算是被狠狠襲擊了一把。

奇襲

既然是搞奇襲,自然要快。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宋軍的開局非常不錯,達到了奇襲效果。

宋軍五月二十二自太原出發,二十九日即翻越太行山,抵達鎮州。六月十二日自鎮州出發,十九日抵達金臺屯,二十日抵達易州,二十一日抵涿州,二十三日即抵達幽州。

不管是上下太行山,還是突破水網縱橫的平原,宋軍基本上都是日行百里!

從鎮州出發,到抵達幽州,十日!

看來,經歷過周世宗、宋太祖整頓的宋軍,戰鬥力還是不錯的。

奇襲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錯的。

易州、涿州,均不戰而降。當地百姓夾道歡迎“王師”的到來!

其實,遼也並不是全無防備。當年三月,宋攻北漢時,遼即以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乙室等人率軍在幽州防備。

但是,宋軍依然能快速進軍,直逼幽州!

這說明:此次北伐,無論是速度還是規模,都出乎遼人的預料。宋太宗的戰略奇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得勝口:第一個拐點

宋軍抵達幽州時,耶律奚底等部正在幽州城北駐紮。

宋軍先鋒立刻發起進攻,大軍繼進,在沙河大敗敵軍,斬首500餘級。

此時,宋軍只需攻取得勝口,即可將幽州打成孤城。

上京遼軍短時間內難以趕到。當時能迅速支援幽州戰場的只有山後諸州。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當時,只需控制得勝口、居庸關,即可基本上阻止山後遼軍支援幽州。

自山後諸州(大同盆地)進入河北,主要有5處要隘:飛狐口、紫荊關、倒馬關、居庸關、得(德)勝口。

其中,前幾處要隘距離幽州距離較遠,居庸關、得勝口距離幽州非常近。

由於山後諸州軍力較宋軍實力懸殊,出險關後,如距離幽州過遠,很難靠近幽州,給予幽州實質性的支持。

因此,宋軍只需控制(或堵塞)居庸關、得勝口即可制止山後諸州救援幽州戰場,徹底孤立幽州。

此時,駐紮於得勝口的耶律斜軫軍力不強,更因遼軍連敗,氣勢不振。

耶律斜軫將計就計,決心挫宋軍銳氣。

由於耶律奚底屢次被宋軍擊敗,為宋軍所輕。耶律斜軫便令人打著奚底部的旗號,佯裝收容奚,底敗軍。

宋軍立刻發起攻擊,氣勢旺盛,斬首千餘級。

耶律斜軫見誘敵成功,引軍自宋軍陣後殺出,大敗宋軍。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得勝口之戰,耶律斜軫擊敗宋軍,保住了山後諸州與幽州的聯繫。

坦率的說,此戰遼軍雖勝,但損失不小,算是“殺敵三千自損八百”。

而宋軍只是先頭部隊受挫,如果宋軍對得勝口之敵給予足夠重視,繼續進攻,遼軍恐難支撐。

可惜,宋太宗認為遼軍已據險阻,難以攻克,而其兵力不強,難以救援幽州,遂只留一部監視,另以大軍圍攻幽州。

得勝口之戰,是高梁河之戰中的第一個拐點。

1、由於耶律斜軫軍、耶律奚底軍所在得勝口、清沙河與幽州極近,與幽州成犄角之勢,可互為聲援,對幽州城內守軍軍心起到了一定的穩定作用;

2、由於遼軍保持與山後諸州的聯繫,數萬遼軍可以陸續抵達幽州前線,救援幽州。

宋太宗的這步棋,為後來久攻不下幽州、打援失敗埋下隱患!

幽州攻防戰:宋軍混亂的組織

有正無奇,雖整不烈,無以致勝也;有奇無正,雖銳無恃,難以控御也。——何良臣。

從當時的情況看,宋軍的機會真的不錯。

很快,幽州附近之敵就出現了崩潰之像:耶律斜軫部的渤海帥率部投宋;鐵林都指揮使率軍出降。

宋軍在展開圍攻同時,加緊政治工事,一時間,城中百姓多有出降之意(《耶律學古傳》),幽州城中人心惶惶,危如累卵!

可是,此時的宋軍,卻徹底放棄了“出奇”,“有正無奇”,無論攻打城還是打援,均“無以致勝”。

1、宋軍圍城三重,但耶律學古居然在宋軍眼皮底下“穴地入城”。

耶律學古入城,極大鼓舞了幽州城守軍士氣。學古“以計安反側”,安定人心,又晝夜不停的守備,幽州城內形勢漸漸穩定下來。

耶律學古得以入城,說明宋軍“有正無奇”,已經讓出了部分戰場控制權。

正因為宋軍全力圍城,不分配足夠機動兵力攻擊、監視城外遼軍,遼軍才得以從容機動,找到漏洞進城!

2、打援無果。

宋太宗親自趕到城北,督諸軍進攻清沙河之敵。

宋軍大勝,獲戰馬三百匹。可是,太宗卻未趁勝追擊,殲滅該敵,但該部遼軍仍然據清沙河對峙!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清沙河並不算多門險峻難攻,卻接近幽州。宋太宗居然放著不打,可謂失著。

清沙河並非不可逾越之險,宋太宗既親自督各軍來攻,就是認識到了該敵的威脅,今見敵堅守,就停止猛攻,確實難以理解。

如此:攻城與打援的節奏,已被宋軍拱手讓出!

遼軍想來就來,來了就能打亂宋軍的攻城節奏。想走就走,走了宋軍也不會把他們怎麼樣!

3、攻城組織混亂。

宋太宗於三十日,再次攻城。

宋軍採取的是地道攻擊+攀城攻擊的方法。

但地道尚未發生功效(奇兵未及發動),攀城的300人已攀城成功。

結果,耶律學古殲滅300“先登”後,從容堵塞隧道,宋軍攻城失敗。

更有甚者:宋太宗為了儘快破城,將戰役預備隊曹翰、米信部也投入攻城!

這個部署,也意味著:一旦打援不利,連預備隊都沒有的宋軍根本無法支撐,將一戰而潰!

陣無後,非巧士敢將而進者,不知兵之情者。——《孫臏兵法.勢備》

如此:表面上宋軍圍城轟轟烈烈,實際上,戰局主動已一點點被宋軍拱手讓出!

耶律休哥的效率:形勢逆轉

儘管如此,形勢對宋軍依然十分有利。

幽州附近的順州、薊州相繼來降,范陽百姓牽牛帶酒來迎王師。而幽州城內,仍然不斷有漢兵來降。

而附近的耶律斜軫、耶律奚底等部,因兵力有限,僅能聲援,還難以進行解圍作戰。

如果宋軍利用好這段時間,利用先處戰地的優勢,做好阻援部署,不是沒有機會拿下幽州。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孫子兵法.虛實篇》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宋軍並非沒有機會利用水網建立阻援陣地。

宋軍雖未能控制險要,但幽州附近尚有河網可利用。宋軍在白石嶺、沙河均是“半渡河而擊”擊敗敵軍。

即或宋軍不能利用河網拒敵(遼軍機動性強),也不是沒有時間建“夾寨”等工事禦敵!

可是,宋軍除了以正兵頓於城下,什麼也沒有做。

宋太宗的“有正無奇”,給了遼軍“出奇制勝”翻盤的機會!

遼景宗接到幽州被圍消息時,初步想法是放棄幽州,退守古北口、松亭關等處。(可見宋太宗的奇襲嚴重動搖了遼守幽州的決心)

耶律休哥自請赴援,遼主遂任命他率五院騎兵中的精銳迅往援。

耶律休哥很快,就以一次驚人的急行軍,證明了自己的天才。

我們看耶律休哥的行軍效率。

六月二十三日,宋軍抵達幽州;六月三十日,遼景宗接到幽州告急的請求;七月初六日傍晚,耶律休哥抵達高梁河。

從上京到高梁河,全程接近680公里。即使耶律休哥六月三十日當晚出發(當天遼從接到信息到完成討論到部隊集結到出發,已是極高效率),6日傍晚抵達,也是6天6夜,每日也在110多公里!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耶律休哥每日110公里的速度,是以短途急行軍的速度完成了長途急行軍。

這個速度,放眼整個古代史,都是極為罕見的。

由於耶律休哥出奇的效率,此時的宋軍已是前有堅城,後有強敵,戰場形勢已然開始逆轉!

主動權轉移

在耶律休哥強行軍的同時,耶律沙率軍自山後來援,並統一指揮得勝口、清沙河各軍,進行解圍作戰。

七月初六,正當宋太宗督軍攻城時,耶律沙逼近。宋太宗只得抽調主力,與耶律沙大戰於高梁河。

大戰於高梁河,宋太宗已先失一棋!

則易戰(平坦處作戰)之法···一騎當步卒八人,八人當一騎。——《六韜.犬韜.均兵》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平坦之處,一騎當步卒八人。

高梁河,正是“一騎當步卒八人”之地。

遼軍多以騎兵為主,在此作戰,對遼軍極為有利。

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孫子兵法.虛實篇》

可見:由於宋太宗只用正兵,無奇可出,已徹底讓出主動權!

打不打,什麼時候打,在哪裡打,都由遼軍說了算!

當然,光靠耶律沙的部隊是打不過宋軍的。兩軍激戰到黃昏,耶律沙不支而退。

宋軍“自旦至幕”才追北十餘里,疲態已顯。(在這種地形以步制騎,當然不能速勝,也不敢速追!)

此時,耶律休哥抵達了戰場!

耶律休哥讓每人拿兩個火把,虛張聲勢。宋軍本已疲憊,又不知遼軍兵馬多少,只得停止追擊,整頓,準備再戰。

耶律休哥此時立刻進攻,固然襲擊效果更佳,但有奇無正,只能起到騷擾作用,很難一戰而勝!

因此,耶律休哥先收容耶律沙的敗軍,重新整頓。

隨後,耶律休哥仍以耶律沙為正兵,與宋軍相持。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各率精銳騎兵從左右翼殺出,包抄宋軍。

凡戰者,以正合之,出奇制勝。——《孫子兵法.勢篇》

真正的決戰現在才開始。

但是,此時,遼軍已完全掌握主動權:

1、遼軍若敗,還可以從容後退,以後還可以利用騎兵優勢,或斷敵糧道,或分擾宋軍,創造勝機。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幽州西城牆在白雲觀——小紅廟,距高梁河一步之遙。

2、宋軍若敗,則幽州圍解。

此處離幽州一步之遙。宋軍的打援,毫無縱深!

宋軍若敗,則幽州圍解!而且,自幽州至涿州,一馬平川,宋軍退卻,極為困難。

主動權,已完全被遼軍把握!

高梁河決戰

在耶律休哥的部署中:勝負取決於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的騎兵。

耶律沙的“正兵”打不過宋軍。只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的騎兵從兩翼打亂宋軍,耶律沙趁勢推進,遼軍才能取勝。

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負三創,尤力戰不止。主將如此拼命,遼軍聲勢大振,奮勇衝殺!

宋軍支持不住,遂令圍城部隊解圍來援。(宋軍已有敗像)

此時,正在幽州城內的耶律學古見狀,立刻開門列陣,四面鳴鼓,聲震天地!

宋軍前方承受耶律休哥的猛烈進攻,後方又殺聲震天(夜晚,只聞其鼓,難見其規模),人心恐懼,紛紛敗退!

耶律休哥見已得勝,遂令耶律沙繼續推進,自率精騎,實施“超越追擊”。

宋軍雖敗,但畢竟兵力仍佔優。如果任其退兵,在後方扎住陣腳,收容敗軍,則戰事仍然不明朗。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高梁河之戰示意。

耶律休哥利用對地形的熟悉,指揮軍隊實施超越追擊,就是破壞宋軍“站穩腳跟”的企圖,促使宋軍的總崩潰!

在耶律休哥的追擊下,宋軍爭道而走,亂不成軍。宋太宗找不到眾將,眾將找不到他們的兵!宋太宗只得找了輛驢車,急速逃跑!

宋太宗逃到涿州(組織對幽州作戰的重要據點),見大軍未到,擔心涿州也守不住,不敢進城,繼續逃跑。

耶律休哥已受傷,近昏迷,不能騎馬,只能讓左右以輕車載之,代其發號施令。若非如此,宋太宗還逃不逃得掉,還真說不好!

宋軍這次雄心壯志的大進軍,就這樣在一片狼藉中收場!

總論:如何出奇制勝?

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宋太宗想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個想法,無可厚非。

遼是大國,曾滅後晉,而宋軍數次攻打後漢,都因遼的干預而失利,宋太宗對遼的實力應當是有認識的。

因此,宋太宗企圖出奇制勝,以戰略奇襲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個想法本身也無可厚非,不算“輕敵冒進”。

從後面戰事來看,無論補給、器械,宋軍均沒有因為“準備倉促”而出現紕漏,宋太宗因倉促而敗的說法說不過去。事實上,後來宋太宗“準備充分”的北伐,效果還不如這一次呢!

宋軍發兵之初,日行百里,風馳電掣,所過州縣,望風而降,幽州城險象環生,幾乎攻克。

這些,正是宋太宗“出奇制勝”的成果。

此時,宋軍已處於“反客為主”的有利形勢。

如果宋太宗妥善部署,完全有機會攻城打援,立於不敗之地。

出奇不制勝:宋太宗為何兵敗高梁河?

虎牢關之戰前,李世民一邊圍城,一邊搶佔周邊險要,掌握戰局主動。

當年,李世民攻洛陽,竇建德十萬大軍來救,但李世民已先行攻取周邊險要,遂能憑虎牢關與竇建德對峙,牢牢把握主動。

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孫子兵法.勢篇》

可是,宋太宗卻突然轉向“有正無奇”,頓兵於幽州城下,徹底放棄對主動權的追求。

如此,有正無奇的宋太宗,給了對手“出奇制勝”的機會!

最後,宋軍將主動權拱手相讓,與遼軍決戰於一馬平川的高梁河,大敗而回!

反觀耶律休哥。他以驚人的效率千里行軍,“間道”抵達戰場,出“奇”扳回局面。

開戰之後,先行安撫耶律沙部,以之為“正兵”,親自率精騎為“奇兵”,堅持“以正合,以奇勝”的原則,終於一戰而勝!

要出奇制勝,就要堅持“以正合,以奇勝”的原則。

如果像宋太宗這樣,在初期獲得效果後,有正無奇,“雖整不烈,不能致勝”,只會浪費優勢,陷入被動。只有像耶律休哥一樣,始終堅持“以正合,以奇勝”的原則,有正有奇,才能出奇制勝,贏得勝利!

祝君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